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宋中期,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瓷业核心区窑址数量急剧减少,窑场规模缩小。与之相对,浙江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窑业遗存。研究显示,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北宋中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产区不再适宜大规模的瓷业生产,而这直接迫使制瓷工匠作出选择,或许其中一部分工匠开始另辟他地继续从事窑业生产,从而在浙江范围内出现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窑址。此外,在瓷业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制瓷工匠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创新。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是浙江窑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以越窑为主,包括婺州窑、德清窑、瓯窑等窑口。从区域分布上,这些窑口大致可以划分成沿海与内陆两大类型:沿海型主要包括越窑与瓯窑,沿海岸线布局,生产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制瓷水平,广泛见于国内外的遗址、墓葬与沉船中,远及东非;内陆型主要包括婺州窑与德清窑,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一般,种类较少,区域特征明显,多售卖到当地,区域外极少见。水运在窑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受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强烈制约的制瓷业,其兴衰与海外贸易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量的对外输出反过来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从而迎来以越窑为代表沿海型窑业的繁盛。因此,不同的资源与运输条件,由此形成不同生产对象,并造就了浙江隋唐时期窑业的内外两个根本性格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青瓷创烧于东汉,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窑场为中心的唐宋越窑,则成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建国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多次对上林湖青瓷窑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的瓷片、窑具等实物标本,为揭示上林湖青瓷窑址的产品特征,开展对越窑有关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现根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就“秘色瓷”与上林湖越窑、“贡窑”与“贡瓷”、“贡窑”与上林湖越窑等相关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浙江上虞县发现的东汉瓷窑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是越窑、瓯窑的故乡,古代瓷业十分发达。上虞县文化馆从1972年到1977年先后在上浦公社石浦大队的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大陆岙,友谊大队凤凰山和联江公社红光大队帐子山,凌湖大队畚箕岙、倒转岗等地发现东汉瓷窑遗址多处。进一步证实我国瓷器产生于汉代,改变了以前的魏晋有瓷说,并找到了产地。  相似文献   

5.
<正>龙泉窑是继越窑、耀州窑、汝窑、南宋官窑之后青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是青瓷生产发展到后期的杰出代表。晚唐、五代时期,龙泉、庆元等地的窑业生产开始形成规模,并且渐成体系,成为龙泉青瓷生产的发端。两宋之际动乱,北方制瓷业中一些重要工艺技术传播到南方。其中,胎釉配方的改进和厚釉工艺对龙泉窑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北宋后期,龙泉窑发展成为具有举足  相似文献   

6.
所谓"越州窑瓷器",顾名思义,是指古越州所烧造的瓷器。有些人含糊其词,以为只有绍兴烧制的瓷器才叫越州窑瓷器,这显然是不妥的。据"浙江通志"载,越州地统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至覜在为止,在越州发现的瓷器窑址,有绍兴的九岩和禹陵,萧山的上董,上虞的百官和窑寺前,余姚的碗窑山、陈子山、狗头山和沈家门前山等,这些都属于越州窑瓷器的范畴内,只  相似文献   

7.
郑媛 《文物世界》2004,(4):73-78
宋元时期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各地瓷窑林立,各大名窑尽放异彩,北有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汝窑、钧窑等,南有官窑、哥窑、越窑、建窑等。由于生产地域、原材料物质条件的差异,以及工艺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艺术装饰。宋元陶瓷装饰种类颇多,按工艺材料归纳,可分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釉装饰、釉绘装  相似文献   

8.
李喜宽 《南方文物》2015,(2):138-149
越窑是中国名窑之一,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作为秘色瓷的生产窑场而闻名。然而,越窑在进入南宋时期以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本论文将在有关越窑消失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就越窑的具体消失时期和原因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在研究有关越窑的消失时期问题上,研究者们都关注了《云麓漫钞》和《坦斋笔衡》的有关越窑的记载。相信《云麓漫钞》真实性的研究者认为,越窑消失时期是南宋中期;而认为《坦斋笔衡》可信的研究者则主张越窑消失时期是在南宋初期。但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对确认越窑的消失时期几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越窑的消失时间在南宋中期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越窑的消失原因,学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局限在结果论的解释范畴。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越窑的消失原因,就必须从越窑瓷器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要铭记当时越窑与其它诸多窑场处于竞争关系这一背景。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越窑消失的根本原因与越窑的釉料和胎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即越窑的釉料有一个缺点,就是Ti O2含量较高,因此很难烧造当时人们喜欢的呈淡青绿色的青瓷。而且,越窑胎土,由于其Al2O3含量较低,所以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高温烧成时抗变形力也较弱。约至五代时期,越窑曾经通过改善装烧工艺和成型技法,弥补了这种釉料和胎土的缺点。但是,进入北宋时期以后,瓷业环境变化,由上述缺点引起的问题又逐渐呈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没有相应缺陷的釉料和胎土,但因为制瓷原料与窑场周边的地质学特点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越窑未能解决这些呈现出来的缺点,以至北宋后期以后,衰落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终于在南宋中期便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越窑青瓷窑址,分布于浙江宁波、绍兴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就越窑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区之一的绍兴县来说,早在本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就曾对这里的庙湾、九岩、王家溇等窑址作过实地勘察。建国后,文物管理部门又陆续在东湖、皋埠、富盛、钱清、夏履、江桥、平水等乡镇,调  相似文献   

10.
李杨 《文物天地》2023,(3):92-97
越窑青瓷粮罂为唐宋时期宁绍平原常见的随葬明器,用来盛装五谷或酒。其造型由六朝、初唐的盘口壶演变而来,由唐代的圆润饱满向宋代的纤细修长发展。唐至五代越窑青瓷粮罂的纹饰以龙纹最为多见,到了北宋年间,下腹部刻划莲瓣纹成为越窑瓷罂最主要的纹饰。通过对铭文释读可知:唐宋越窑青瓷粮罂多为私人定制;铭文为制瓷工匠所刻;使用阶层为普通平民;越窑瓷罂在上虞窑场、慈溪上林湖窑场均有烧造;在唐宋年间应为价值不菲之物。此外,浙江婺州窑、龙泉窑和江西窑口的瓷罂在器形、纹饰方面均受到了越窑瓷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M形匣钵一直被认为是耀州窑引进越窑技术的最有力证据。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耀州窑M形匣钵的使用方式与越窑有很大不同,同期一些其他高端技术也主要是基于北方瓷业技术体系的创新。所以10世纪耀州窑青瓷工艺的飞跃性发展,是适应环境条件的北方陶瓷工艺体系对越窑青瓷工艺的选择性吸纳、融合的结果,在引进吸收中,一种类似越窑又不同于越窑的青瓷逐渐成熟、发展并走向高端。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烧造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的起源就在浙江。早在东汉时期,越窑便已经能够烧造成熟青瓷,自那时起,浙江便一直都是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越窑和龙泉窑是浙江最重要的两个青瓷窑场。北宋时期越窑衰落,龙泉窑开始崛起,取代越窑成为全国的青瓷生产中心。考古调查工作表明,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泉地区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生产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泉窑风格的瓷器。宋代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时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等周边  相似文献   

13.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地跨淮河与长江南北,被划分为皖北、江淮以及皖南三大区域,因此在文化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我国古代制瓷业自隋唐以来,以长江一线为界,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分别是南方浙江越窑青瓷系统与北方河北邢定二窑白瓷系统。这两大制瓷风格对五代之后安徽境内古陶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越窑青瓷款识初析周燕儿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系,绍兴、上虞一带是它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因唐代绍兴为越州,而当时瓷窑体系以州命名,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越窑自东汉晚期创烧出成熟青瓷后,经历三国、两晋大发展,至晚唐、五代和北宋早期,进入了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15.
黄晓枫 《江汉考古》2013,(1):107-112
入宋以后,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窑场众多、产量巨大。本文通过对历年考古资料的梳理,汇集了成都平原反映瓷业生产状况的窑址资料,认为"窑户"是成都平原宋代窑场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并通过与同时期南北方窑场的比较,对成都平原各窑场的生产规模进行了初步推定。此外,作者还结合宋代商业税的相关史料认识了本地瓷业税的组成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仿古瓷的研烧,古今皆有。历代社会畅销新品类、新工艺,后世每每竞相仿造,在仿烧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整个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代和各类窑系之间的仿烧,比比皆是。浙江上虞越窑和江西丰城洪州窑,自汉。晋、南朝至隋唐以来,因两窑相距不远,相互交流与借鉴,瓷器造型、釉色和纹饰多有相似之处。隋唐时期,越窑、洪州窑蟹壳青和刻划花、印花装饰著称于世。五代秘色瓷和宋元龙泉青瓷就是在仿烧越窑青瓷基础上所发展和创新之产品。宋时,河北曲阳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蜚声海内外。江西景德镇、吉州永和窑均仿烧定窑产品,风格…  相似文献   

17.
南宋官窑源于越窑,其制品特点、工艺技术、窑炉设备与同期的越窑系窑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越窑摭谈     
越窑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层面对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然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探讨。本文就越窑的分布范围、越窑瓷器的断代、越窑衰落的时间以及南宋越地青瓷窑的属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具有学术深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黑石号"沉船出水了大量中国唐代中晚期的瓷器和一些金属器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通过对长沙窑瓷器、越窑青瓷、白瓷、绿彩瓷器、金银器、铜镜的造型、装饰及图案等的解读,阐述了中国唐中晚期外销瓷器的总体情况和所包含的文化交流内涵,分析了外销对中国部分窑口瓷业生产的影响。对采集到的两件白瓷标本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外销白瓷可能的产地。论文也就沉船可能的出发港和目的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刘昌兵 《江汉考古》2008,(1):104-109
景德镇经历了宋元明清瓷业持续发展和繁荣,同时景德镇经历了由村市向集镇、由集镇再向城市发展进程。景德镇以瓷器而著名,围绕着这些精美绝伦瓷器的生产技术、作坊、行业分工、风土民俗、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构成了庞大复杂、相辅相成的瓷业生产及流通体系,庞大复杂、分工细致的瓷业体系,成就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同时它渗透于景德镇城市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造就和伴随着城市发展。从沿河建窑、沿窑成市到陶舍重重与窑砖里弄,瓷业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瓷业型城市的特有形态和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