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朱世学“濮”,亦称“百濮”,是商周时期属于“南蛮”系统的土著民族,与“楚”、“越”齐名,故史称:濮为“南蛮之别名”①。“夷或南夷也”②。因其分布范围广阔,加之族属复杂,其文化内涵和特征,至今鲜有学者进行深入探讨,本...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3.
杜辉 《南方文物》2009,(3):89-102,88
华南是我国古代诸多土著民族的重要聚居之地,自传说时代的苗蛮集团,商周时期的“七闽”、“八蛮”.直至战国秦汉以来在文献中出现的“百越”族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主要分布于现苏南和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市以及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关于台湾海峡两岸的古民族关系,学术界见仁见智,发表了许多宏论。本文拟论证先秦至隋唐时期台湾海峡两岸的民族关系,试图探讨三个问题.一、闽与闽越的关系;二、安家之民与山夷的关系;三、华夏(汉)族与两岸土著民族的关系。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一、闽与闽越的关系 中国最早形成为民族的称为夏族,春秋战国时称为“诸夏”,汉代时称为汉族,一直沿用至今。夏族的统治者最早建立的国家称为夏朝,夏王朝把周边的土著居民称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随着朝代的更迭,其称呼也不断变更,如周代,称为“夷”、“蛮”、“闽”、“貉”、“戎”、“狄”等。经秦汉历隋唐至明清,情况均如是。因此,探索不同的民族名称的本质及关系,乃是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要探索闽、百越与闽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历来言岭南土著民族,许多论者都认为是百越。惟“百越”一名,于历史上出现甚迟,稽之典籍,乃首见于战国末年之《吕氏春秋·恃君》。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骝阳禺、兜之国,多无君。”  相似文献   

6.
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开始至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占领为止,瓦哈卡地区的人类历史分别经历了石器时代、村落时代、城镇时代(又称为城址时代)和城邦时代,这四个时代又被统称为“前西班牙时期”,是瓦哈卡的土著居民的发展史,也是中美洲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以本俗六安万民……二曰族坟墓。”郑注曰:“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追。”这就是说,商周时期存在一种族葬制或称为族坟墓制度。而《汉书》、《后汉书》中常讲“丧归旧茔”、“归茔”、“丧还乡里”等等①,说明两汉时期(至魏晋)...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考古材料的梳理,发现在勾吴族中除流行“断发文身”、“黑齿雕题”风俗以外,还盛行过猎首习俗。拙文试图利用文化人类学(Cultrual Anthropology)的理论和方法,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勾吴族的猎首习俗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祈同仁指正。 一 猎首(hcadhunting)是一种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古老习俗,它曾广泛地存在于各大洲,尤其盛行于大洋洲和亚洲,是许多民族拥有的文化特质(Cultrural trait)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南方是我国古代越族的分布区域。《吕氏春秋·恃君篇》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在古越族的广阔区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氏族和部落的越人,勾吴族是古越的一支。太伯、仲雍奔吴后,除尊重当地土著族“断发文身”的习俗以外,还将当地的族名放在前面,后面加上国号,以“勾吴”为号召,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吴国的称谓很多如“勾吴”、“攻敔”、“攻吴”。郭沫若先生认为,勾、工、攻都是干的音变。吴亦作干,《汉书·货殖传》注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名也。”《太平御览·州郡  相似文献   

9.
百濮考略     
百濮首见于《逸周书》,是商周时期江汉一带一个较大的族群。无统一组织,故称百濮。《逸周书》、《竹书纪年》、《尚书》、《左传》、《国语》、《史记》、《尔雅》、《三国志》、《华阳国志》、《路史》、《通志》、《文献通考》、《括地志》以及中南几个省的《地方志》均有记载。从商代至秦汉大致存在约二千多年以上,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今日的仡佬族有族源关系,与苗瑶等族也有密切的联系。甲骨文金文中皆有濮,亦称卜,古通用。有多种写法。如卜有十多种写法,(广僕)、僕从人有八种写法。但有的并非指濮人。如旂鼎云:“公易旂仆”;白克壶“易白克卅夫”:叔夷  相似文献   

10.
地处赣东北的江西先民干越人是古代“百越”族的一支。我国古越族的分布范围,以今日之地理区域来看,主要在我国东南及南方各省区。即现在的江苏、皖南、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以及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汉书&;#183;地理志》引臣瓒日:“自交趾(今越南北部)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古越族分布地域辽阔。各自独立的支族繁多。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越族分布地域很广,"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可知湖南在古代也是百越之地.湖南境内古越族的活动与分布情况如何?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实物史料,可供研究.本文就已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越文化遗物,对其概貌与有关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以求  相似文献   

12.
蒋志龙 《中国文化遗产》2008,(6):M0001-M0001
在我国的西南边疆,早在汉代以前就生活着以“夜郎、滇、昆明”为代表的被司马迁称为“西南夷”的土著居民。其中的滇就大致分布在滇池周围,是“靡莫之属”中最有势力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百濮”和“百越”系统)文化中一种具有财富和权力象征的重器和礼器。嘉靖《四川通志》叙州府下铜鼓条:“本府出(铜鼓),相传诸葛亮所铸,上者值银数十镒,次者数镒”。又据《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志》载:“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号令地方,尤以持鼓多者为尊。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盖子上所铸的祭祀铜鼓的场面中,可以看到铜鼓作为重器和礼器的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14.
张晓娅 《收藏家》2012,(1):7-11
“屏风”最早或称为戾,《文选·张衡·东京赋》:“负斧戾。”薛综注:“白与黑谓之斧;戾,屏风,树之坐后也。”《荀子·儒效》:“负康而坐”,也就是背靠屏风而坐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治后成立。其国力兴盛时期版图西达意大利半岛,东至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与波斯萨珊王朝接壤。东罗马一直与我国交往频繁,在我国史书上很早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记载,称其为“大秦”、“拂蒜”。如《后汉书》记:“大秦国一名犁鞋,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的土著民问题与“土著权利”和“条约权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这两种权利衍生于两大类法律和条约:一类是《印第安人法》及其形成后百余年来的各种修正案;另一类是殖民者或加拿大自治领当局代表英国王室与由一些酋长和头人所代表的各个部落土著民以及其他方面缔结的不平等条约。由于这些法律和条约具有不易变更的性质,使弱小的加拿大土著民现在乃至将来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只能渐进地去改变自身极为不利的处境。  相似文献   

17.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世界第四大河,中国第一大河,源于海拔5600米的青海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兼有雪源、雨源两性;在青海部分至四川巴塘称通天河,入云南境内称金沙江,从四川宜宾以下称长江;长江的宜宾至宜昌段为上游,宜昌至汉口为中游,汉口至江口为下游。长江自西向东,流经九个省市入海,年平均流量3.24万米~3/秒,本、支流面积180.71万平方公里,1990年居住人口约4亿3千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8.5%;可供航行的里程在3万公里以上,是我国中部交通运输大动脉,南京港年吞吐量4000万顿以上,为全国最大内河港口;这一“黄金水道”,外人称为“长海”,其腹地之广、物产资源之富、居民之稠密,世无其匹。晋人郭璞写过一篇《江赋》述川渎之美:“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朝。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释名》说:“江者,公也。出物不私,故曰公也”;《风俗通》说:“江者,贡也。为其出物可贡”。  相似文献   

18.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氏,居丹阳。”这里明确指出在西周初期,楚熊绎是被封于楚蛮,而居于丹阳。但是楚蛮在今之何地?丹阳又在何处?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下边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8,(2):99-109
一、百越先民航海、舟船的探索 在中原、“中国”华夏人文视野中,“四方”边缘的东南“岛夷”、“百越”以“善于用舟”而著称。《尚书·禹贡》语:“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淮南子·主术训》语:“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黔舟而浮于江湖”;《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载:“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相似文献   

20.
<正>东瓯是“百越”的一支。先秦时居处于今浙江南部及福建毗邻地区,秦汉之际参与中原逐鹿,汉初因功被封为藩臣,与闽越、南越并为越人三国,共同控制着从今浙江南部到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的大片疆域。武帝时东瓯四万余口集体迁徙到江淮之间,其后基本上退出了史家视野。东瓯早期历史主要记录在《史记》中,由于史料寡少且较为单一,研究不易。20世纪60年代,蒙文通先生潜研越史,撰成《越史丛考》,其中《百越民族考》《越人迁徙考》及《〈史记·越世家〉补正》诸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