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收腹,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其优美的造型和浓郁的艺术格调深得明代上层统治者的亲睐,成为明代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与“风水”寓意的象征。随着朝代更叠和时势变迁,如今所能见到的明代梅瓶已不多。据统计,目前桂林博物馆收藏有明代梅瓶250余件,桂林靖江王陵博物馆等桂林其他文博单位收藏有数十件。  相似文献   

2.
陈力 《南方文物》2000,(4):76-78
1972年尧山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墓出土明代青花人物梅瓶1件;1982年于尧山靖江康僖王朱任昌莫氏夫人墓出土明代青花岁寒三友人物梅瓶1件;1983年于尧山第十代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墓中出土明代青花双龙戏珠梅瓶一件……,截至八十年代止,桂林文物部门先后从桂林东郊尧山明代靖江王墓群中出土各式青花梅瓶百余件,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足以令国内文物界瞠目。  相似文献   

3.
梅瓶的用途     
千舟 《成都文物》2006,(2):35-35
梅瓶最初为实用器,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宋代的经瓶即梅瓶,是盛酒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物质。后来,逐渐把梅瓶作为陈设装饰品或冥器使用。如宋代磁州窑生产的梅瓶,其肩部开光内有“清洁美酒”四字。在其它一些梅瓶中,还发现有“醉乡酒海”字样。桂林窑址中也出土过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字样的梅瓶残件。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一瓶腹部书写“清洁美酒”,另一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均表明了梅瓶的贮酒功用。从明代墓葬的出土资料得知,明代时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器,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有关。  相似文献   

4.
梅瓶种类繁多,器型多变,纹饰精美,题材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可谓是明代制瓷业的一个缩影。我们对梅瓶形制、色彩、器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不但可以见证明代制瓷业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兴衰,梅瓶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时代文化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今年二、三月间,桂林博物馆邀请耿宝昌、张浦生等四名瓷器鉴定专家对馆藏的300余件明代梅瓶(其中60余件为陶梅瓶)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梅瓶数量大,品种多,且较集中地出现在桂林,实属罕见,堪称为“国之瑰宝”、“桂林一绝”。为了充分发掘这些梅瓶的深层价值,展现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桂林博物馆将于今年11月下旬推出“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博物馆珍藏明代梅瓶陈列”,并出版《靖江藩王遗粹》图集,详细介绍桂林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梅瓶精品,届时还将召开“2000年桂林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编辑出版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 “靖江藩王遗粹”陈列展出80余件明代梅瓶精品。《靖江藩王遗粹》一书由桂林博物馆编写,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教授专程到桂林博物馆考察梅瓶并为此书作序。书中挑选约120件梅瓶,图文并茂予以介绍。该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预计11月中旬公开发行。 “2000年桂林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以及桂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协会、桂林博物馆等单位承办,研讨会将于11月下旬在桂林举行,会期4天。研讨会邀请境内外与会代表约160人,会议主题是研究明...  相似文献   

6.
桂林出土的明代瓷梅瓶为数不少,品类较多,且有各个时期的作品。这些梅瓶不仅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水平,而且体现了明代社会和靖江王府内的等级制度,是研究我国陶瓷史、明代藩王史和桂林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史料。  相似文献   

7.
晓闻 《成都文物》2006,(2):18-18
所谓梅瓶,是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一种瓶式,因其瓶体修长,故亦称“经瓶”。由于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的品种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品种丰富的器物。五代越窑梅瓶的特点是一般偏矮,长颈,多小口外卷,底部较小。宋代的磁州窑梅瓶是当时典型的名贵品种。宋代梅瓶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元代梅瓶丰满圆润,清秀挺拔,肩部溜圆,比宋代丰满,圈足比宋代放大,外撤。明代梅瓶,颈部细、直而较长肩部超宽渐平直,圈足更大。至清代肩部更加平直,因形状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不完整的感觉。各时期的梅瓶造型中,元明梅瓶的造型尤为精巧,更胜一筹;尤其明代梅瓶的烧造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试谈明墓随葬梅瓶的使用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各地发掘和清理的明代大型砖室墓中,瓷质梅瓶是常见的一种随葬品。由于梅瓶经常出现在上层统治者的墓葬中,因此,人们把它视为统治阶层使用的一种随葬品。然而,对于梅瓶在不同的墓葬中的使用情况,往往缺少具体的分析。本文拟根据明墓出土的实物材料,对以上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江海 《成都文物》2006,(2):70-70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的6件元青花带盖梅瓶,都属元青花中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河北博物馆藏的一件保定窑元青花带盖八棱梅瓶,是国内仅有的旷世佳品。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了一对龙纹梅瓶;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原藏江西凤城县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藏青花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l950年江苏江宁将军山沐英墓出土,为国内唯一绘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梅瓶。“十年动乱”时,江西省凤城县的一个老太太,翻地时从地下挖出来一件被认为是明代生产的青花梅瓶,以600元的价格卖给了凤城县博物馆。许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它是明代的青花梅瓶,“养在深闺人未识”;后经青花大王黄云鹏大师鉴定为元代青花梅瓶,现为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0.
赖金明 《收藏家》2008,(1):38-42
三、明代梅瓶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梅瓶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图14),高31.7、口径5.5、底12.2厘米。圆唇口,短束颈,肩部较丰满,腹部以下渐内收,胫部微外撇。全器饰青花纹饰三层,肩部为折枝果纹,胫部为折枝花,腹部主题纹是缠枝莲,各组纹饰以双弦纹间隔。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致密,腹部接痕不明显。釉面泛青白,色泽滋润,青花呈色鲜艳。  相似文献   

11.
王琳 《中原文物》2004,(2):84-84
开封市文物商店收藏的两件明代万历年间的器物--大明万历青花龙纹梅瓶和龙纹景泰蓝盘,造型优美,图案精致,现分别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最近,南宁文物商店收购到一件四百五十多年前我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烧造的青花山水人物梅瓶(图版捌:1)。这件传世之珍,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流逝,仍完好无损,是十分难得的。瓶上虽无款识,但它和1972年广西博物馆在桂林市北郊尧山脚下明第七代靖江王朱经扶(1493—1525年)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青花人物山水梅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文物商店于1980年和1981年在黄岗地区先后收购了两件明代青花梅瓶,介绍如下。1 青花龙纹梅瓶(图版捌:1;图一)通高36、口径11.3、最大腹径23、底径15厘米。平口,丰肩,腹部下收,浅宽圈足外撇。造型古朴、浑厚。与通常见到的梅瓶不同之处是口大颈长。胎体坚实厚重,内腹可见一周明显的接痕。内外施白中泛青灰色的底釉,细砂底,底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色。青花呈色蓝中泛灰,多有铁锈斑,不入胎骨。通体纹饰由四部分组成,以弦纹相间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陈列明代部分有一件红绿彩梅瓶(图一)。其烧造年代说法不一,一度时期曾被人们划归为明代中后期的产品,或干脆笼统地划归明代。究竟其应归入哪个时期,其在釉上彩瓷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笔者通过反复研究,通过这件器物与其它有时代可考的器物的分析对比,认为该器应是明代宣德前后的景德镇民窑釉上彩制品。 鉴于目前明初民窑釉上彩制品的面貌还不很明了,我认为有必要对上博所藏的这件红绿彩梅瓶作一论证,或许能够从中掌握一些明初民窑釉上彩瓷的线索。 红绿彩瓷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釉上彩瓷品种,其作法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氧化铁及铜等着色剂加以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红绿彩瓷源于北方的宋金时期,色彩主要有红、绿、黄及金彩等。宋代定窑、金代磁州窑、扒村窑及山东淄博、山西八义等窑都有烧造红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瓶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文物,宋墓中开始出现,造型特点一般为小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渐内收、平底或矮圈足。我在南京市博物馆工作期间,因常接触到梅瓶,对其稍有留意。孔繁峙先生《试谈明墓梅瓶的使用制度》一文(见《文物》1985年第12期)发表后,加深了我对梅瓶关注的程度。我收集了南京地区出土的大部分梅瓶的资料,并作了一些笔录,对梅瓶的种类、用途及其葬俗有些肤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正南京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43万余件,其中瓷器近半,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便是其中难得的精品。这件瓷器作为现存惟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胎质坚硬,造型优美,纹饰精致,釉质滋润。它的白釉微青,釉里红虽发色略黑,但瑕不掩瑜,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图1)。明代,梅瓶一直被皇室、贵族用作重要的陪葬品。那么,这件明洪武景德镇官窑釉里红梅瓶的主人究竟是谁?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在瓷器发展史上又有什么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健钧 《收藏家》2002,(12):14-17
2000年11月,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广西靖江王陵墓群出土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桂林博物馆从珍藏明代300余件梅瓶中遴选百余件展出,与会专家观后赞不绝口。为使更多的研究者、爱好者目睹梅瓶的风采,桂林市政府和广西文化厅将此展览晋京,2001年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京城几十家媒体报道,参观者络绎不绝,终究莅临展览观众有限,故在此简要介绍。靖江王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到顺冶七年(1650年),历时280余年,传十一世孙,十四王,除第一任靖江王死于京城,十三、十四任王死于战乱,其余十一位靖江王及宗室官属死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0,(6)
正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元时期较为流行,且一直流传至明清。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因此它既是酒器,又是不可多得的精美陈设品。所以,这类器物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重造型优美。各个时期的梅瓶,都有着自己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唐代的梅瓶很少见。宋代时民间生产大量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口部小,颈部细短,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较小。各地瓷窑都有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4,(9)
1965年11~12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南京白马村明代失考墓神道石刻后部抢救性发掘了一座砖室墓。出土墓志表明,墓主为明代开国功臣、卒赠皖国公的安庆侯仇成。2012年底至2013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对仇成墓的发掘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现存神道石刻进行了调查测绘。该墓神道石刻尚存石马与控马官、石羊、石虎各一对以及神道左侧的石武士,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出土器物有瓷梅瓶、玉带、鎏金银束发冠、金冥钱等。该墓的发掘为明代考古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梅瓶的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底足纤巧,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所以叫梅瓶,据说因其口小,只可插一枝梅花,供文人雅士案头清玩,这恐怕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梅瓶的起源始于宋朝,宋瓷的造型讲求挺拔、俏丽,梅瓶最能体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梅瓶的功用原本是盛酒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