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遗址,从1986年12月至1987年春进行第三次发掘,又发现新石器时代嵩泽文化墓葬1座,良渚文化晚期墓葬4座,战国墓1座,西汉墓29座,共出土遗物600多件。进一步证明,福泉山这一土墩是四千多年前良渚晚期堆土筑墓时形成的。 尤为重要的是,在良渚文化晚期大墓的西侧,土墩偏西的中心点,首次发现良渚文化建筑遗迹。遗迹呈不规则状的圆形,有三组红烧上块堆积。这些红烧土块类似低温烧制的砖块。在附近地区还铺有红烧土屑块,上盖一层介壳末。这一遗迹的结构以及同良渚文化晚期大墓的关系,有待于进行整理和深入探索。 1987年1月,江苏、浙江的考古工作者曾赴现场进行考察,认为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以  相似文献   

2.
关于良渚遗址群衰落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文杰 《文物世界》2009,(1):10-12,22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群则是良渚文化最为辉煌的遗址。自良渚文化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良渚遗址群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科学发掘,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村落、墓葬、土筑高台大墓葬群、祭坛和大墓复合遗迹及遗址分布情况。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也获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近来的研究也逐渐趋向从遗址的整体宏观人手。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群众多考古资料的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是分布在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自首次在浙江良治发现至今已有六十年了。六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发掘遗址数百处,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科学资料,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对其文化特征和社会性质有了较清楚的了解。本文就良渚文化的村落居址、埋葬制度及祭扫、宗教信仰三方面与中原、北方红山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比较。一、村落与居住遗址的比较良渚文化虽然在1936年就早已发现,但是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发现较少,发掘的更少,苏州吴江梅堰发现的龙南遗址可谓较为完整的代表之一“。龙市遗址在其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  相似文献   

4.
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地里遗址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留良乡湾里村。2001年3月-2002年1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新地里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0余平方米,揭示了一处良渚文化高上台的背建和使用过程,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还发掘了灰坑、灰沟、井、祭祀坑、红烧土建筑遗迹等良渚文化遗迹,出土有陶、石、玉、骨、牙、木等各类质料的良渚文化遗物1800余件(组)。新地里遗址所在的嘉兴地区是良渚时期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良渚文化的演进历程和文化面貌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赵晔 《南方文物》2012,(4):74-83,55
史前遗存中有机物最难以保存,只有在干燥或饱水埋藏环境下才得一见。多年来良渚文化饱水遗址的不断发掘和一些偶然的发现,获得大量的木制品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史前文化内容的认识。《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一文集中介绍了良渚文化木制品的发现,分建筑部件、水井(窖穴)护板(也可归为建筑部件)、葬具(至少其中木椁也属建筑部件)、舟楫、生活用具、工具、兵器及法器、玩具等几大类全面展示了良渚人对木材的运用情况,并对良渚木制品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梳理。是迄今对史前良渚文化木制品最为全面和详实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以太湖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自距今七千多年时,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自体系的古代文化分布区,或可称为太湖文化区。它在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孕育、诞生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崧泽文化而起的良渚文化,则是这一文化谱系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的时期。良渚文化发现之初,曾一度将其归入龙山文化,直到五十年代后半期,才把它从龙山文化中独立出来,并赋于良渚文化的名称,开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阶段。七十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和祭坛、殉人墓等重要遗迹的发现,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遗址和墓葬里发现多处和祭祀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如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大型石砌祭坛和“女神庙”;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制琮、璧以及上海福泉山遗址的“红烧土”和祭祀坑遗迹等。这些祭祀遗迹与我国后世的祭天活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远古文化中,良渚文化是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良话文化遗址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发现至今的六十年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特别是自八十年代以来的十余年中,良话文化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及由此引起的对该文化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使得学术界对于良诸文化面貌的认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进展促使人们进一步探讨,在我国以区系类型理论为框架的史前文化研究中,良话文化的研究处于何种地位,它在理论上将起怎样的作用。良话文化在最近十余年的重要发现及其研究,概括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9.
王潇慧 《沧桑》2009,(4):5-5,25
考古发掘获得的遗迹、遗物是探索文明起源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史前玉器的发现与研究,是探求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史前玉器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中极为发达,传达出了重要的社会信息。本文拟以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前玉器的制作技术、文化与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史前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分析史前玉器所传达出的史前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自从30年代对良渚遗址进行发掘以来,迄今已有50余年了.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良渚文化的一些典型遗址和墓地不断被揭示出来,诸遗迹单位的早晚序列已逐渐明晰,为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分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至今对良渚文化分期的研究还很少有文章论及,虽然已有同志进行了分期研究,但仍感过于粗略,不能全面反映出良渚文化在长达一千余年时间里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将依据现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结合一些典型遗迹单位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利用类型学的科学手段,对常见的、发展演变规律比较明显的器物进行分期,旨在划分出良渚文化的几大发展阶段,同时兼谈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内不同区域间所呈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初至2013年12月底,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朱墓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通过发掘确认朱墓墩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与高台墓地,朱墓村遗址是与此墩同一时期的聚落遗址。此次发掘揭示出四周环河的聚落中心与水稻田遗迹,另发现高土台、墓葬、灰坑、水井、水沟等遗迹共计300余处,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聚落形态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老虎洞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2013年3-7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和出土了包括良渚文化、商周及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在内的遗迹和遗物.其中良渚文化与商周时期遗存有灰坑、柱洞群、石器、陶器、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等.遗址中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较为完备的玉石器加工工具组合,以及商周时期大型柱洞群组成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在太湖地区早期文化中尤其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1月初至2013年12月底,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朱墓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通过发掘确认朱墓墩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与高台墓地,朱墓村遗址是与此墩同一时期的聚落遗址.此次发掘揭示出四周环河的聚落中心与水稻田遗迹,另发现高土台、墓葬、灰坑、水井、水沟等遗迹共计300余处,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聚落形态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史前考古,近年来有着重大的突破,主要的有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发现有50多平方公里,规模巨大的坛、庙、冢礼制建筑遗迹,并且还发现了铜器和炼铜遗址。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大墓都埋葬在面积有数千平方米的土筑高台上,还可能有一定规律的礼制性建筑和刻划在陶器上的象形符号或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博物院编《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纪念文集》一书是一本大型纪念文集,除序言外,共分甲编、乙编、附编三大部分,全书约60万字。这本文集,对于纪念良渚文化,不论在质量上、份量上,还是编辑装帧上,均堪称一份厚礼。总体上代表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最新水平,可以说是当前良渚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16.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1987年5月初,我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生盗掘良渚文化玉器事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所主持对盗掘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野外工作自1987年5月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余杭县文管会员参加了发掘。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良渚文化中,文家山2层、庙前M2、H2、T55,叭喇浜M13、M8等遗存可能为良渚文化末期遗存,与之前的良渚文化遗存差别巨大。通过对钱塘江以南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存和钱山漾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可以发现钱山漾文化的典型文化因素由良渚文化内部的文化因素发展、演变而来,同时钱山漾文化还继承了部分良渚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其它文化的文化因素。良渚文化发展演变而成钱山漾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3500~3000年是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也是太湖流域礼制发展演变的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出现的礼制遗迹有祭祀性质的土台,礼制遗物出现陶、玉并重的礼器组合现象,鼎、豆、壶成为陶礼器的固定组合,小玉璧、小玉镯可能为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雏形。崧泽—良渚转型期不仅孕育了良渚文化的礼仪制度,并且对良渚文化礼仪制度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靺鞨文化的初步提出,始于本世纪初,靺鞨物质文化的研究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此间靺鞨遗迹的揭露和遗物的积累为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靺鞨物质文化发现过程、分布范围及其基本特征作一论述;兼涉靺鞨文化与室韦文化的异同。一、靺鞨部及其分布范围靺鞨,是隋唐时期主要活动于我国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的古代民族,系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勿吉发展而来。因《北史·勿吉传》所列勿吉七部:粟末部、伯咄部、安居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学界对宁镇地区后良渚阶段遗存认知较为模糊,概因处于该时间段的遗址虽为数不少,但文化层却多单薄,资料也零碎。但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可知,宁镇地区自良渚文化后至点将台文化之间并非空白。近年来,安徽当涂船里山、江苏镇江马迹山等遗址均发现有后良渚阶段遗存的地层堆积或遗迹,遗物也较丰富。结合以前的发掘和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这类遗存不仅与以太湖流域为分布中心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关系紧密,而且与淮河流域、滁河流域甚至海岱地区的龙山时期诸考古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