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航宁 《收藏家》2007,(7):23-34
要鉴定洛阳唐三彩,首先要了解洛阳的历史,了解洛阳唐三彩的发展沿革。洛阳的历史源渊流长,最早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早在夏代,就已有原始瓷在夏都城中使用。汉代洛阳开始有低温釉陶器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存在着一批似瓷又似陶且釉中带彩的器物。到了隋,单色釉的生产已比较稳定,唐早期逐步流行两色釉的釉陶器。洛阳唐三彩的发展主要是从高宗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唐三彩无论胎、釉和造型都非常成熟。  相似文献   

2.
恭陵美陶     
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之巅,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俗称“太子冢”。在其东北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家,俗称“娘娘冢”,为哀皇后的寝陵。1998年,“娘娘冢”被不法分子盗掘。后经公安干警的日夜奋战,被盗文物如数追回。这批文物多为釉陶器和彩绘陶涌,其数量之多、釉色之美、彩绘之精,是以往发掘的洛阳唐代文物中所罕见的。尤其是釉陶器,釉色纯正,胎质精细,是出土众多釉陶器中的佼佼者。这批釉陶器在洛阳博物馆珍藏有28件,多为生活用品。其中有双龙尊、葫芦瓶、盘口壶、盂、盆、灯、长颈瓶、带盖三足…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灵宝县文管会近年征集到一方唐代"东都尚书吏部之印"玉印。印为正方形,边长5.7、厚1.7厘米,光背,印文为"东都尚书吏部之印",阳文篆书,边沿略有伤损(见图)。洛阳在东周时就有东都之称。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对长安而言,洛阳遂称东都。隋、唐时囚之,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武  相似文献   

4.
焦作地区唐朝时期为怀州,与唐东都洛阳隔黄河相望,是黄河以北地区通往洛阳的重要陆路交通要道和渡口、京畿(唐东都洛阳)之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民间习俗深受唐代洛阳地区的影响(如图).  相似文献   

5.
洛阳金谷园IM337号汉墓的年代,原报告推定为“东汉中期-晚期”,本文认为该墓实际上是一座西汉晚期墓葬。本文还就该墓中出土的釉陶器进行了分析,认为已知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釉陶器的年代均集中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应属于直接从南方输入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唐初黄釉俑,明确此类陶俑产自洛阳,并论证其与安阳隋代瓷俑联系密切。进而以黄釉俑为切入点,指出洛阳唐初墓葬在随葬品与形制方面均可见对北齐以来关东地区墓葬文化的继承,且这一现象可能与唐初人口流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唐开国一等功臣秦琼(字叔宝)声名煊赫,但两唐书之传纪则惜墨如金。其祖、父及子、孙辈信息一概阙如。以秦晙墓志与此前五方秦氏家族墓志比照,可排出其数代家族世系,这对两唐书具有补遗的作用。秦晙墓志之书者洛阳"大福先寺沙门湛然",亦曾为其他葬于洛阳一带的四位墓主书丹墓志铭(或兼撰文与篆额)。但《洛阳新获墓志》等多种著录,却将籍贯汉阳之"洛阳大福先寺沙门湛然",误认为是籍贯晋陵荆溪且一生从未到过洛阳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对此,当应加以辩证。  相似文献   

8.
刘航宁 《收藏家》2007,(8):29-34
二、胎体判断一件唐三彩的真伪,除看其造型外,还要从胎、釉、工艺上进一步观察。洛阳唐三彩的胎多为高岭土所烧,胎质较硬,但胎体火候较瓷器弱,千余年处于潮湿墓中,胎体吸水变得稍有酥松,肉眼看上去显得不硬。这是一个三彩爱好者长期鉴赏所应感受到的内在情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柔软感。另外胎体的颜色,有文章认为洛阳唐三彩的胎体色白,而西安三彩胎色白中泛红,实则不然,洛阳唐三彩中的眙体有相当部分也是白中泛红。有些胎体甚至是呈肉红色(图34)。实际上如果对西安和洛阳  相似文献   

9.
东汉陵墓踏查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12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234年)在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11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帝王世纪》载: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明帝显节陵在“故富寿亭也,西北去洛阳三十七里。”章帝敬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三十九里。”和帝慎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四十一里。”殇帝康陵“去洛阳四十八里。”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八年,信阳县文化馆收集到一件明末清初的彩像瓷碗(图一)。瓷碗口径17.5、通高10.5厘米。瓷胎呈红色,青绿釉,釉下布满冰裂纹。口沿下有一周釉下回形纹。  相似文献   

11.
张鸿亮 《文物》2022,(1):4-17+1
2011年10~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天皇岭村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西汉墓24座、东汉墓7座、唐墓2座,其中两座西汉墓(编号M26、M27)保存较好。两墓均为单室土洞墓,置双棺,出土陶器、陶模型明器、釉陶器、铜器等。M26出土的陶井,井栏四壁模印图案,较为精美;两墓出土的清白镜和昭明镜具有西汉晚期的典型风格。洛阳地区的西汉墓葬多位于今洛阳市区周边,其他区域所见西汉墓葬材料较少,本次发掘有助于全面了解洛阳地区西汉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河南汝州宝丰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官窑瓷片釉面冰裂纹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RF)、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汝官窑瓷片釉面进行元素分析、表观形貌及显微结构观察。通过对冰裂纹釉与直裂纹釉的对比分析,发现宋代汝官窑冰裂纹釉与直裂纹釉在化学组成上差别不大;直裂纹釉的胎釉结合处比较致密,而冰裂纹瓷片胎釉结合处为一条使胎釉之间发生分层断裂的晶体簇带;冰裂纹的偏转除受气泡影响外,裂纹萌发时在胎釉结合处受到应力方向和大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7,(2)
<正>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2)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  相似文献   

14.
洛阳白马寺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封建国家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国佛教界亦称之为“祖庭”和“释源”。祖庭,意为祖师之庭院;释源,意为佛教(别称释教)之发源地。白马寺建成后,佛法渐盛,信徒日多,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还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世界佛教源于印度,我国佛教传于洛阳。白马寺对于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毡包青釉自诞生以来便与霁蓝釉与茄皮紫釉两种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寂园叟著《陶雅》卷记载:"有一种盘碟。表里皆如浓深之积蓝。(积蓝釉,为霁蓝釉别名。下文宝石蓝釉、抹蓝釉与祭蓝釉同为霁蓝釉别名。)而釉质发亮。亦名曰玻璃釉。康雍乾三朝皆有之。略有似於毡包青也。"又"豇豆红之于茄皮紫。差别在几希微忽之间。茄皮紫之于毡包青也亦然"。今天,霁蓝釉器存世量较大,茄皮紫釉器作为单色釉中名  相似文献   

16.
高阿申  钱伟君 《收藏家》2005,(11):21-26
一、前言人们对唐绞胎器的研究,与唐三彩几乎是同步的。而对唐三彩的认识,至今不足百年。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到河南洛阳时,于邙山脚下的古墓中出土了很多唐三彩。这些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釉陶,虽然古老得逾千年,却色彩斑驳、润泽晶莹,运抵北京后中外藏家竞相购买,于是,唐三彩之名一夜之间传遍天下。唐绞胎器的发现不比唐三彩早,1954年,傅振伦先生于《全国各地发现的古代重要陶瓷器》一文中说:“唐人墓和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名瓷……绞胎瓷器的出土,有陕县刘家渠的瓷枕,纹如木理。宁波出土褐地双耳黄釉瓶,同时发现了绞胎黄釉枕,农安辽朝八…  相似文献   

17.
近来,偶翻《洛阳市志通讯》1982年第三期刊发的郭轩先生编写的《洛阳大事记(1840--1948)》(以下简称《大事记》),读后,引起对史志界前辈轩老的不尽思念。《大事记》悉心收录百年来洛阳涉及教育上的大事达30处之多,足见轩老对洛阳教育关注之深。上个世期80年代之初,我曾受洛阳市教委之命,主编过《洛阳市教育志》,忆昔抚今,更感轩老的这些资料为编写洛阳市教育志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从初创到名扬天下,经历了一场华丽的嬗变。宋代湖田窑产品种类丰富,涵盖普通瓷器、粗陶瓷器、制瓷工具、窑具等四大类,应有尽有,品种之全是宋代诸窑所烧造之冠。影青瓷属于石灰釉,用瓷石和釉灰配成。湖田窑影青瓷把陶瓷的材料、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创造出实用美观的陶瓷佳品。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南京博物院从天津征集到一件明万历官窑黄釉宫碗(图1)。口径17.5厘米,侈口、弧腹、浅圈足,通体施正黄釉。造型端庄、釉色纯正、为典型的御窑宫碗。底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六字双圈款(图2)。黄釉瓷器在明代是皇家的专用品。每年皇帝祭祀地坛要用本朝制作的黄釉瓷器。明朝宣德年间出现一种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的碗,因多为皇宫所用,故称作"宫碗"。这种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无论造  相似文献   

20.
<正>表面有釉层的石英或滑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期间。由于早期釉常见蓝绿色(与Cu2+相关)且最早有釉的石头恰巧发现在铜石并用时期的近东、埃及和印度河流域,釉的偶然发现被认为与古代铜的生产有关。然而,目前对于有釉石英或滑石的验证性试验仍无法解释釉的起源。为了找出石头上偶然出现釉层的原因,进行验证性试验并用SEM-EDS等方法作观察分析,为釉的起源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