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化大革命,日本各界始终都十分关注。《朝日新闻》社等大众媒体的报道,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由于观点和立场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革观也是复杂多样的。有赞美支持,有批判否定,有理解的批判,也有指责中国理念变质。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改造"旧国家机器"的运动指向下,各级妇联遭受了组织冲击,妇联组织的存废也作为一个问题而提出;受夺权风暴和全面动乱的影响,至1968年革委会新体制建立前后,全国妇联实行了"军管",地方各级妇联亦陷入解体状态;妇女组织体系的摧毁和革委会体制的缺陷,使妇女工作弱化,同时也彰显了妇联组织的重要性;随着1970年后中央在妇联组织存废问题上的态度由模糊不定转为明确的整顿健全,妇联自下而上地完成了从基层至省级的组织重建,但由于在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上难以澄清是非,全国妇联的组织重建未能完成. 相似文献
3.
Tang Zhengmang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周恩来殚精竭虑,采取种种措施,稳定粮食局势。他劝说红卫兵和造反派不能冲击农业生产,坚持抓南粮北调局面的改变,用"以出养进"的办法开展粮食外贸,努力解决"三个突破"中的粮食"窟窿"问题,认真贯彻藏粮于民的思想,常抓节约粮食。周恩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的思想和为民谋利的风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广大指战员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起,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使人民解放军仍然听从党的指挥,英勇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许多重大任务.实事求是地回顾这一复杂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主要成就,深刻地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正确认识与评价这段历史,探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化大革命”导致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增长很快 ,能源工业呈超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长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十分缓慢 ,使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潜力更大 ;整个经济活动中效益下降 ,为以后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留下了余地。总之 ,“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原有体制能量的释放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走上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 ,普遍的心态是要求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客观总结 ,构成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革史学”是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既是中国史学史、也是“文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给中国史学蒙上了极大耻辱。它截断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并离群索居,与不断前进的世界史学背道而驰;中国史学成了政治史学、影射史学的代名词,失去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性与尊严。 相似文献
7.
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 958年以后 ,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而且这一运动最终与“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 ,并成为后者发动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力图对“文化革命”的源起、嬗变、内容、形成及最终结果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这个目标的追求,正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结合运用,能够更大程度地赋予普通民众阐释自身历史的权力,推进宏观论证与微观调研、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的同步进行,不仅有助于挖掘新史料,还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对“文革”史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巡防队是清政府军政改革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新旧混杂的军队,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时期军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军上,对于巡防队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本文对巡防队的历史和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清政府对于巡防队的改造存在诸多问题;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有一定的表现,在不同的省区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反面作用,军队起义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强烈挑战,造成了军阀政治的悲惨结局,影响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13.
瞿骏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9,4(3):390-425
From 1911 to 1913, in big streets and small lanes, in famous parks and thriving stores, and in tea houses and grand restaurants
located in such cities as Shanghai, Nanjing, Beijing and Wuchang, numer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were born out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By using the political giants and military leaders around Shanghai, business firms skillfully dealt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continually changing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managed to keep their businesses afloat, succeeding in their response
to the consumption demands of the public.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Revolution of 1911 played a distinc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es in Shanghai during that time.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ong Chen from Shilin 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2008, (3): 137–150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是中共党史研究者极为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科研环境的优化及相关史料的涌现,关于"文化大革命"成因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对"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的研究状况做一回顾与评述,将有助于"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生父搜索指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为了获得抚养费或提出财产要求而公开指认其生父的诉请权。18世纪法国的法理、习俗与法律鼓励生父搜索。法国大革命时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导致生父搜索的取消。为了强化这一点,保护合法的父家长制的家庭及其财产的安全,1804年《法国民法典》完全禁止生父搜索。 相似文献
16.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精英以辛亥革命为资源、以双十国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救国宣传和社会动员,发表政见和救国主张,在激发侨胞爱国情怀、增强侨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过程既强化了辛亥记忆,传承了革命精神,也使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推进和采取有效的大众化策略密切相关,即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大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以及围绕着这"三听"所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小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3):17-22
对于孙中山与海外华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已有很充分的研究。然而,有关孙中山与华侨关系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孙中山加入洪门团体的具体情况、武昌起义之时孙中山的行踪、"华侨为革命之母"的来源等,学术界却仍然众说纷纭。论文选取相关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解读和评析,以澄清以上相关史实和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9.
1911年,由铁路国有引发的保路运动,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辛亥革命则导致了清朝的灭亡。不过,铁路国有的政策却并未成为清帝国倒台的殉葬品。民国建立以后,铁路国有化的整体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铁路国有在清朝和民国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辛亥前后政治格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及革命军队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军事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通过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国民军、苏联以及工农运动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军政人才;通过东征、北伐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军队管理和指挥的实际经验。这些从军事理论、军事人才以及军事实践上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立即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开展人民革命战争打下了基础。因此,大革命时期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重要准备阶段。大革命时期的军事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史的发端,它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对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