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末陈涉的传记,在《史记》中列为"世家类",在《汉书》中归为"列传类"。两部史书归类的不同,不仅是写作体例的不同,更是因于时代思潮的影响。陈涉起义是西汉士人阐发儒家理论的现实标本,体现了他们积极干政的意识和批判精神。在西汉子书中,"陈涉"成为西汉儒生反暴政、倡王道的符号,彰显了他们兴儒学、求仕进的愿望。西汉儒生群体对"陈涉"符号的积极诠释,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两汉之际以后,随着皇权的巩固和儒学的独尊,且伴随着谶纬思潮的泛滥,儒生对"陈涉"的认知趋向淡化,直至走向贬抑。  相似文献   

2.
“竖儒”“腐儒”“鄙儒”的来历张燕欣中国古代称学者为儒,有"博洽多闻,时称通儒"之谓。因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叫儒学,故对崇信孔子学说的人称儒生或儒士。儒生也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论衡·起奇》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人们称赞学问精粹的儒生为醇儒;称赞学识...  相似文献   

3.
代国玺 《史学集刊》2012,(1):105-112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坑儒一事的记载,是可靠的。坑儒一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起于方士讥议,秦始皇因此意识到士人非议时政之风颇盛,遂从非议时政者中选出四百六十余人,集中将其杀害,以警示天下人不可非议时政、诽谤皇帝。由于立场不客观,东汉儒生对坑儒一事有不少误解和夸张,误认为是秦始皇为了彻底灭绝《诗》、《书》,遂活埋儒生,甚至是活埋了所有儒生。东汉儒生对坑儒一事的认识,尽管严重偏离了历史事实,但仍然属于历史认识,与故意伪造的谎言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西藏人文地理》2005,(2):100-102
对于杨勇、杨欣、周焰这样的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便在与自然最直接的接触或搏击中与自然确立了牢固的交流模式,他们是中国最自觉的环保卫士,不需要象征符号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汉末年儒生之归附王莽是因为西汉在制度及其运作的两个层面均不能满足其入仕的要求,而不是为了通过王莽实现其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刘秀“尊祟节义”重用儒生的本质一方面是满足儒生的利禄追求,一方面是在精神和制度两个层面加强对儒生的控制,把儒生彻底地吏化;儒生遂彻底放弃其批判、改造现实的传统而以“吏事”为业,导致了儒学衰退的同时,也消弭了儒生的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6.
刘秀在农民战争中夺得了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其政权的性质依然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是西汉王朝地主政权的继续发展。东漠政权的存在,共一百九十六年,在这将近二百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除了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无数次反抗暴动以外,而统治阶级内部却拼命的闹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就是当时的外戚宦官的专权与所谓「党锢之祸」。在东汉一代的政治舞台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有三种人物在活跃着,即儒生、宦官、外戚,这三种人物:按其阶级属性来说,都是属于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按其所代表的集团利益来说,他是作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各个集团的政治代表而出现的。先说儒生,儒生大部份是出身于官僚、商人、地主,他们能够参与政治活动,是从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开始的,刘秀本人就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儒生,他自始就热中与对地主阶级的勾结,在东汉政权的建立过程中,他不但保留了从西汉新莽以来的旧的官僚、商人、地  相似文献   

7.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同时这一阶层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士"的尴尬处境出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他们在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下有三种选择:逃避、反抗和妥协,妥协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内外分裂的困境固然应归咎于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中一些极端理想化的因素,后世的儒生对此困境的恶化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士"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消解困境,在文艺等非现实领域获得满足。  相似文献   

8.
1945年,在国共两党各不相让,且剑拔弩张的历史转折关头,第三党即在抗战后期组建的中国民主同盟登场了。成员大多是社会各界的儒生、策士,如章伯钧、罗隆基、黄炎培、左舜生等。他们想通  相似文献   

9.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益缺失,究其原因可从家庭责任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片面、社会大环境演变、学业与就业压力以及自身固有缺陷五个方面来解释。针对这个现状,以公益服务进千家的模式可带动整个高职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深化学校的德育教育,逐步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方法到史实系统地回答了陈启云先生的批评。认为用“心态史”的方法、按照“学理”来“联贯”分析汉代儒生价值观念存在着重大不足,得出的结论背离了历史真实。文章以史实为依据,从社会变迁对思想观念和政治实践的互动关系入手,对汉代儒生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吏化”的发展、西汉末年儒生追随王莽的原因、东汉清议与党锢的政治理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同时对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的正确理解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论。  相似文献   

11.
亓嘉  吴旭丹 《沧桑》2010,(1):191-192,200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益缺失,究其原因可从家庭责任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片面、社会大环境演变、学业与就业压力以及自身固有缺陷五个方面来解释。针对这个现状,以公益服务进千家的模式可带动整个高职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深化学校的德育教育,逐步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2.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反而走向了"王命论",认为天下应为刘氏一家所有。儒生再没有勇气讨论"禅让"等公天下的理念了,此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变局。"王命论"在后汉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导致后汉学术走向平庸。  相似文献   

13.
晋商意识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选择也发生着变化,晋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利益是其经营活动的根本。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晋商群体理性的有界性,使他们在追寻自我利益时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并使商业活动顺利进行,他们便求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来约束晋商行为。本文试图通过成本收益基本原理,对影响晋商经营活动的意识形态做出解释。晋商意识形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较大的意识形态拥有量能减少消费虔诚的影子价格,且合乎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使个人违法违规的可能性变小。晋商组织在经营活动中自觉不…  相似文献   

14.
李建 《神州》2011,(6S):8-8
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学困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这些学困生真的无药可救吗?或许是我们的班主任的冷眼相看,会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兴是亡,从来都离不开纵横沙场的将士,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是一个群体。从这期开始,"新说历史"栏目将推出"战将系列"。他们或战功显赫却命运多舛,或经历坎坷却个性张扬,但他们的传奇,从不曾淹没于浩瀚的史海中。  相似文献   

16.
王麟 《文史天地》2003,(12):36-38
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但是,秦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极力主张复辟殷、周时期的分封制。他们借《诗》、《书》、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无疑,这是一个复古倒退、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丞相李斯抓住儒生“是古非今”这一点大做文章,肆意把这场政治上的论战扩大为一场思想独裁运动。他指斥儒生们是各尊私学、诽谤朝政的不法之徒。采取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送交地方官“杂烧之”。有敢聚谈《诗》、《书…  相似文献   

17.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历史悠久,英国政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摸索出从惩罚、济民、移民,到“济身”、创造就业机会和福利国家的一套做法,成功地解决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又主动积极地创造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业部门转移。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并且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是英国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蒋丁生 《神州》2012,(19):17-17
学生上了高中,由于学生身心的迅速发展,进入青年初期的学生的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处在情感上不成熟的过渡期,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你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他们哄哄吓吓就可以了。他们中有的人情绪不稳定,多变化,不易控制,可以说软硬不吃;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闭上心扉,这给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探索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所谓农民起义者,到头来莫不是改朝换代的工具。黄巢即便不杀儒生三千,他的政权也是难以持久的。何以?其人天性使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