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耒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耸肩尖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尖足布)是布币的重要一支。过去的钱币学著作,没有专门论述其起源问题,只是在分类叙述时,将其单独列出。有的直接说,尖足布由平肩弧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弧足布)演变而来。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商榷的必要。一、耸肩尖足空首布不是由平肩弧足空首布或原始布演变来的第一,认为尖足布由弧足布演变来的同志说:“空首币象铲为形,前端亦作微凹,间有平  相似文献   

2.
吴良宝 《中国钱币》2004,(2):11-14,10
考古资料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出现不晚于春秋晚期,并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古钱学界一般根据裆部形态将其划分为弧裆、弧平裆(弧方裆)、平裆(方裆)三型。①这种耸肩空首布的来源以及它与中原地区铸造的平肩空首布的关系如何,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考古》1 996年3期报道了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的一批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现存71枚,简报将这批布币划分为A、B二型。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三枚A型布币裆部呈半圆形,其弧度不仅比常见的弧裆型尖足空首布还要宽大,更重要的是其銎部作六棱形(见图一) ,与同出的其它耸肩空首布有异。这给我们…  相似文献   

3.
山西出土“剌”字耸肩尖足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出土“剌”字耸肩尖足空首布钱卓,车新亭1992年,中国钱币博物馆于山西省运城地区闻喜县和夏县交界处某村征集到一枚“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由于实物出土后业经转手,具体出土情况已无法确知。不过,从该布表面存留的叠压痕迹观察,当时出土似不止一枚。该布保存完好,体被绿锈,间有红斑,币身微翘曲。通高13.5,肩宽5,足宽6.2厘米,连范芯重31.86克。“刺”字铸于右肩部,裆部基本平直。“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尚属首次发现,以前各种谱录、报告皆未见记载。关于币面文字的隶定,应是“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过去屡有发现,《古泉汇》等皆有著录。解放后,山西稷山吴城村也有出土①,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铸钱工场遗址中曾发掘出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陶范和銎范芯②。从出土地域和布币形制的共同性来看,“刺”字布与上述两次发现属同一类型。侯马晋国铸钱工场遗址在春秋晚期地层中,以这一可靠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可判定“刺”字布也为春秋晚期的晋国货币。过去发现的此类空首布大部分是无文布或上有一些数字、标识。有文布中明确为记地的只见“邯郸”一种。“刺”为何义,有待讨论。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一地名。“刺”古通“列”,地名“列人”,在邯郸东,距邯郸甚近,为春秋晚期赵  相似文献   

4.
考古资料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春秋中期就已出现的金属铸币,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古钱学界一般根据裆部形态将其划分为弧裆、弧平裆(弧方裆)、平裆(方裆)三式[1]。这种耸肩空首布的来源以及它与中原地区铸造的平肩空首布的关系如何,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考古》1996年3期报道了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的一批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2],现存71枚,简报将这批布币划分为A、B二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三枚A型布币裆部呈半圆形,其弧度不仅比常见的弧裆尖足空首布宽、大,更重要的是其銎部作六棱形(图一),与同出的其他耸肩空首布有异。这给我们…  相似文献   

5.
6.
笔者近年见到一枚耸肩尖足空首布(见封二图)①,发现其上一字与楚简至今未能解决的偏旁相同,经过反复考虑,自觉对其构形有一点新的意见,或许由此能够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现将心得体会陈述如下,聊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此布似属弧裆向小型平裆过渡的弧平裆布。首部稍残。通高135.肩距49、足距64、肩尖与足尖相距93毫米,重24.58克。面文二字(见封二图)。第一字当为“下”。《说文》正篆“┬”列篆文“下”,知“┬”为古文或籀文。第二字与包山、郭店楚简中的下列文字所从相同②: 包山、郭店楚简中偏旁从“ ”的字不少…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见到一种尖足空首布的新品种。其布文的第一字的中画已入上部圆圈内,应是“禺”字,而非“子”字。第二字与甲骨文的“■”字、针首刀的“■”字、《说文》“主”字的篆文、古文字的“宗室”字形相近,可释为“主”字。“禺”字古音属疑母侯部,可与见母侯部的“句”字相通。故读“禺主”为“句注”。句注即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此尖足空首布应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流行于晋、卫和晋国赵氏辖区的货币。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三年,在山西侯马新田遗址出土一枚耸,肩尖足空首布属春秋晚期。该币前所未见,著录《新探31《大系》1.711等。铭文二字。铭文的读序,诸家多自右向左读,释“邑金”或“玄金”。其中除“邑”字所释正确,另一字及读序均有可商。  相似文献   

9.
《中国钱币》2005,(2):8-9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④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知前次见到的那一枚“”是将“阜”形右旁三笔与“金”内三横合书。因此, “襄二甾”应为“襄阴二“之误释,在此予以更正。 小方足布中有“襄阴”,襄字从土,写法与圜钱有别,重5-6.…  相似文献   

11.
尖足布议     
2007年2月,古泉园地网的个人交流八区"青铜器"举行个人钱币拍卖。其中有两枚大型平首尖足布:一枚"甘丹",—枚单字"晋"。第一枚不算太稀罕;然而第二枚,就很引有识者注目了。  相似文献   

12.
新见"襄阴"圜钱与"(衣)金"尖足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①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  相似文献   

13.
笔者觅得两枚斜肩弧足空首布(封底)。一枚为“卢氏”布,铜色褐绿,形制规整,左足尖断裂,高72mm,宽45mm.重23.77g。背而三条斜竖纹,两斜竖中有文似篆书“卢氏”二字。卢氏,地名.战国属韩,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境。另一枚为“武”布,高71mm.宽45mm.重1726g.空首已残落。  相似文献   

14.
15.
1991年3月,洛阳市西工区西北东涧沟村民在涧河东岸发现一罐空首布,共计354枚,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将其收藏。布币分平肩、斜肩两类,并有大小之别c平肩布277枚,分大中小三型:大型8枚,钱文有贝字一枚;中型14枚,钱文有来、文、土、六、壬5种;小型255枚,钱文有玉、武、官事、邵文、安臧5种。斜肩布77枚,分中小两型:中型76枚,钱文有武、卢、卢氏、三川所4种。这批布币大型占2%,中型占25%,小型占73%,年代当在战国早期或略晚。小屯村位于东周王城遗址西北隅,建国以来遗址内外曾出土空首布10余批。这批空首布中,斜肩卢字和小型无…  相似文献   

16.
新出土东魏武定二年可足浑洛妻叔孙氏墓志出现"可足浑"氏,典籍不载。"可足浑"氏,应是"渴烛浑"氏,亦作"可朱浑"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非汉族姓氏的同音异译,在北魏诏改姓氏的大背景下,后来改为"朱"氏。  相似文献   

17.
一竹《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以下简称"货币大系")315-317著录了三枚平肩弧足空首布,铭文释"竹"。关于空首布"竹"的地望现略作考证:《包山楚简》237简有一个字■。释文:"亯(享)祭■(竹)之高■岳(丘)、下■(丘)各一全豢。"  相似文献   

18.
1999年8月陕西大荔步昌乡上鲁坡村村民在土崖取土时发现两枚斜肩弧足空首布,另有一件玉猪同出。一枚为“武”字布,通长83毫米,首长33、宽13、厚10毫米,身长50、宽40、厚0.5毫米,肩宽16毫米,重约27克。另一枚为“卢氏”布,通长83毫米,首长35、宽13、厚9毫米,身长50、宽40、厚0.5毫米,肩宽16毫米,重约27.5克。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9.8王宝兴)陕西大荔发现空首布@王宝兴  相似文献   

19.
山西稷山县出土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年6月山西省稷山县城西南蔡村乡杨村砖厂取土时发现空首布549枚,由绳纹陶罐盛装,系窖藏品(示意图)。这是继1981年该县吴城村出土甘丹空首布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①。这批空首布形制一致,皆耸肩尖足,为方裆空首市,属于晋国空首布第三式②,和1959年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二故多字宝首布形制相同,其中也有二枚面文相似③。布体较大,质薄;布首方形,较长,内空,皆带有红褐色泥质范芯;布身三竖纹不甚清晰,周边有低矮且较窄的外郭,也不甚显著;首部正面有不太规则长形孔,孔的位置也不一致。布首长42—43‘宽11-12毫米;布身中…  相似文献   

20.
洛阳聂湾发现东周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秋,洛阳市南郊安乐乡聂湾村农民在制砖场取土时,发现了大量残砖碎瓦以及陶器残片。接到报告后,我们即前去查看,确认是一处古代遗址,遂要求砖场改变取h方向,以保护遗址。清理过程中,在碎片堆中采集到一团与土锈结在一起的空首布,清理后获得空首布币33枚,除1枚残为两段、2枚稍有残缺外,其余30枚均完好无损。这批空首布铸造规整精良,型制相同,尺寸、重量略有差别,均为大型平肩,长签,弧裆,尖足,币身四周有廓,两面均有三条纤细的竖弦纹,罢上有小突结及前后相对应的不规则的小穿孔,爱内有红色的范土。33枚空首布上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