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严冬,国歌的词作田汉先生含冤病逝。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他的遗物只有一副眼镜和几件衣服。临终前,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在场,事后才通知他的儿子田大畏,而这位27岁的年轻人却吓得连骨灰都不敢去取,因为通报消息对田汉的判词是:“罪大恶极!”尽管“革”之初,田大畏迫于政治高压也参与过对父亲的批判,但仍被视为“田汉的孝子贤孙”而受人白眼。  相似文献   

2.
下放1968年严冬,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含冤病逝。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他的遗物只有一副眼镜和几件衣服。临终前,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在场,事后才通知他的儿子田大畏,而这位27岁的年轻人却吓得连骨灰都不敢去取,因为通报消息者对田汉的判词是:“罪大恶极!”尽管“文革”之初,田大畏迫于政治高压也参与过对父亲的批判,但仍被视为“田汉的孝子贤孙”而受人白眼。第二年秋天,田大畏辞别患有脑中风、半身不遂的母亲安娥,下放到咸宁干校,当了一名“五七”战士。  相似文献   

3.
田汉先生有不少令人景仰的头衔:国歌歌词作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等。1954年3、4月,田汉先生参加了“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第三』总分团”,由北京来到西南边睡——昆明。当时,我奉西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派遣,由山城重庆乘飞机赶赴昆明,到第三总分团报到,有幸在田汉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这真是一件令我终身难忘的事。我的主要任务是,为一部1953年苏联新出影…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田汉诞辰百年,本刊曾在今年第2期上特辟专栏,刊出了纪念文稿及专版图片,现在,我们又迎来了田汉诞辰百年的纪念高潮。为此,本刊曾特派记者前往人民大会堂与学术研讨会进行采访,写下了这篇纪念的盛况,并又选发了本刊名誉主编、田汉基金会理事长周巍峙等人在纪念会上的发言稿,聊表本刊对这不朽的田汉———“中国的莎士比亚”、“现代的关汉卿”的怀念深情。  相似文献   

5.
李雪松 《纵横》2012,(5):37-38
远在美丽富饶的北美大陆,生活着数百万华人,他们或随祖父辈而去,或因求学工作而往。其中,部分家庭珍藏了数量众多的中国艺术品,尤以所藏中国书画数量最为庞大。近两年,我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艺术顾问的身份,前后九次亲赴北美,每次走访数个华人聚集的城市,拜访诸多藏家,带回国内参加拍卖的书画有数干件之多,成交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有很多是明清两代及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的名作,可我个人更加看重的学者手迹却十分罕见,特别是胡适先生的手迹仅见两种,但这两~~-T-迹均非凡品。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清人王尔烈书札四件及其为友人遗诗所写的诗跋一件。这五件藏品,于1961年经全国知名书画鉴定家、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先生鉴定入藏。就目前所见,这是王尔烈小字草书手迹仅见的存世珍品。这些藏品的写作年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史上,田汉是“我们中国人民应该夸耀的一个存在”(郭沫若语)。田汉的人格,可以概括为几个字:一曰诚,二曰情,三曰野,四曰奋。他的艺术与生活目标,是“为民请命”。 田汉人格的基因成分,在1920年《三叶集》中已见端倪,此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其人格基因或进或退,时隐时现,但基本一以贯之。 “诚”。田汉主张“一诚可以救万恶”,“待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田汉基金会成立简记本刊记者忠勇无畏的无产阶级著名文化战士田汉(1898·3·12—1968·12·10)。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现代戏曲改革的先驱者,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中国早期进步电影与音乐事业卓越的组织者和活动家。自“五四”运动以来,田汉...  相似文献   

9.
我早期读过田汉先生的剧本和诗词,且有幸与田汉先生有一段短暂交往,看《国歌》,回忆田汉先生的音容笑貌,仿如昨日。  相似文献   

10.
《陈垣先生遗墨》(陈智超、曾庆瑛编)已由岭南美术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该书收入陈垣先生遗墨99种、380幅。时间跨度自1903年(23岁)至1966年(86岁)共64年。内容包括:1.作者各个时期重要著作的手稿。2.顾炎武《日知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的批注本。3.家书及致王国维、胡延等信函、函稿及与陈寅恪笔谈遗墨。4.早年从事医学及反清活动的手迹。5.讲稿、课程说明、试题等教材。6.题词、条幅等书法作品。7.自著简谱及履历表草稿等。编者在前言中说明,他们在编辑《陈垣全集》的同时还编选这部遗墨集,是因为:1.这也是作者留给后人的…  相似文献   

11.
原省政协副主席唐弘仁同志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帧条幅 ,上面有“涅而不缁 ,磨而不磷”八个大字。这是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楚图南先生生前写给唐老的 ,颜体手笔 ,浑厚刚劲 ,显出楚图老书法艺术的造诣 ,而更主要的是寓意深长 ,耐人寻味。我曾听唐老说 ,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贵墨迹 ,把它挂在卧室里 ,每天都能见到 ,每每勾起往事的回忆和对楚图老的怀念 ,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涅而不缁 ,磨而不磷” ,是由“不曰坚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 ,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这句话演化而来。意思是说 ,一个意志坚强而又操守气节的人 ,可以染而不变…  相似文献   

12.
1982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了吴玉如先生于8月8日去世的消息,而并没有用讣告的形式,标题却是《老人归道山,希望留人间》,副题为《著名书法家吴玉如生前书写一条幅赠张大千,盼祖国统一》,并在文章的右方刊载了这条幅。这确实体现了吴玉如先生晚年的一个重大而  相似文献   

13.
田汉先生的一首佚诗劳造多年前,我曾听到几位耆宿津津乐道田汉先生的一首诗。诗曰:亚公痛哭辞漓水,闻道蔚湘更可伤。此去越城林壑险,好凭三户赶豺狼。田汉此诗是赠给李瑞熙的。关于诗的本事,其大略是:1944年,侵华日军作垂死挣扎,为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以...  相似文献   

14.
下放 1968年严冬,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含冤病逝.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他的遗物只有一副眼镜和几件衣服.临终前,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在场,事后才通知他的儿子田大畏,而这位27岁的年轻人却吓得连骨灰都不敢去取,因为通报消息者对田汉的判词是:"罪大恶极!"尽管"文革"之初,田大畏迫于政治高压也参与过对父亲的批判,但仍被视为"田汉的孝子贤孙"而受人白眼.第二年秋天,田大畏辞别患有脑中风、半身不遂的母亲安娥,下放到咸宁干校,当了一名"五七"战士.  相似文献   

15.
《广东史志》2004,(2):59-59
2003年底,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与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编的《詹天佑照片手迹故事集》由澳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包括“詹天佑历史照片”、“詹天佑书信手迹”、“詹天佑故事”三大部分,其中手迹及大部分历史照片由詹天佑之孙、铁道部詹天  相似文献   

16.
吕微 《民俗研究》2008,(4):247-265
刘锡诚先生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于2006年10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中国民间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尽管中国“有”民间文学这门学问已经百年,但至今还没有一部翔实的学术史著作对这段短暂而漫长的故事加以整理,加以综合,并将故事从头道来。闪此,先生的这部近百万字(准确地说是98万字)的、内容难以想象地充盈的厚重之书,及时地填补了一项学术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读《光明日报》一九八三年九月廿四日载史树青学长《邱逢甲自书诗轴》,颇多启示。因《岭云海日楼诗钞》题作者名为丘逢甲,而“自书诗轴”署名为邱逢甲,故文中谈到姓氏问题,他说: 关于邱逢甲的姓氏,近年一般人都写成“丘”,从这件手迹看,署名作“邱”。此“邱”字作为姓氏并未列入简化字,古与“丘” 通用,但在姓氏中,“邱”与“丘”是有区别的。所说在姓氏中“邱”与“丘”有区别,是也。但言尚有未尽,特为补述求教。 《尔雅》有释“丘”篇,《说文解字》“丘”、“邱”并见,古文作业。古代以“丘”字为姓者,复姓中有左丘、吾丘、龙丘、丘等。如左丘明,是相传《左传》的作者;汉有吾丘寿王,《汉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秋天北京的一场书画拍卖会上,傅抱石的一件8开册页打破了中国近代书画的拍卖纪录,创造了1800万元的“天价”。中央电视台史无前例地对当时极为热烈的竞拍场面进行了直播,让上千万的观众目睹了这个盛况以及这件8开册页的原作风貌。傅抱石的这件册页是毛泽东诗意画。就构图和技法来说,这件作品全面地再现了抱石先生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既有“抱石皴”表现山岩质感的恢宏笔势,又有树木华滋、润泽五彩的晕染效果,融苍劲与浑厚为一体,把中国画在宣纸上用墨用色的层次感和色彩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采桑子·重阳词意》,用散锋浓墨擦出秋树枝叶,…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月22日是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国白”瓷雕大师陈仁海先生独具匠心设计《人民之子》,又引起收藏界极大关注。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一本“史书”,如何以一件典雅的“中国白”体现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的确难以定稿,难就难在很难把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思想内涵和伟人形象表现出来。2003年,陈仁海大师在设计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瓷《谁主沉浮》,也遇到如此问题,即如何把毛泽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思想内涵立体表现于一件作品之中。一件纪念作品设计的关键在其魂难以挖掘,而陈仁海大师恰恰做到了这点,被收藏界一致认可。有一位上海收藏家致信“陈仁海大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四、五月間在北京,曾有机会两次瞻望鲁迅故居,并承鲁迅博物館同志们的热心协助,见到了鲁迅保存下来的一些革命烈士手迹。由于时间所限,只匆匆看得几件。现应《文物》编辑部之约,在此,先介绍潘漠华烈士的一件手迹。其他烈士手迹,以后再陆续介绍。潘漠华烈士留下的手迹很少,除早期的新诗有原稿外,后期的遗稿尚未发现。鲁迅博物馆珍藏的漠华烈士手迹是给柔石烈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