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美国马里兰州共和党众议员罗斯科·巴特利特来说,2008年最令他兴奋的事,莫过于五角大楼将完成脉冲武器项目的全面整合,并计划在2012年将脉冲武器全面装备美军。81岁的巴特利特,被称为美国脉冲武器的"战略之父"。  相似文献   

2.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08,(18):10-10
沮丧的"正义卫士"2003年,美军中士克里斯托弗被派到伊拉克,在那里他是吸引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诱饵"。他经常故意大摇大摆地在巴格达的危险街道走来走去,以便将反美武装引诱到美军的包围圈里。7个月后,他发现自己非常沮丧。有次他冲进一间被怀疑窝藏有恐怖分子的房子,却只看到几个孩子和一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马里提高反恐能力,美军派出直升机和陆军的"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协助当地军警训练,他们教导士兵"去见证痛苦和悲伤也是一种爱的行动"。在远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非洲西部,有一群接受美国特种部队培训的当地民兵,他们的任务是打击欲东山再起的塔利班势力。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向非洲各国投入5亿美元经费,同阿尔及利亚、乍得、毛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在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联合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主要战事在当年4月15日已经结束,美军也已在2011年12月18日全部撤出伊拉克。但10年后的今天,却很难说这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有两次所谓"伊拉克门"丑闻:一次发生在海湾战前,以美国纵容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借以改善美伊关系为特征;另一次又称"情报门",发生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以美国政府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度和紧迫性,为发动伊战寻求借口为特征。两次"伊拉克门"特征迥异,却都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紧密相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美国处理对伊关系、制定对伊政策的核心因素。两次"伊拉克门"期间,随着国际环境以及战略重心的改变,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对伊外交政策的务实主义本质在两次"伊拉克门"丑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崔隽 《环球人物》2020,(2):23-27
蓬佩奥力主刺杀,特朗普拍板同意,五角大楼掌握行踪,美军联合特别行动指挥部执行空袭新年伊始,美军对苏莱曼尼的刺杀让“第三次世界大战”登上了推特热搜。特朗普刚在海湖庄园度过了假期,但没影响他在推特开启“狂怼”模式:“如果伊朗袭击美军基地或任何美国人,我们将毫不犹豫用一些漂亮装备去攻击他们!”“美国不希望被威胁!”  相似文献   

7.
正1984年6月,以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团长,副总参谋长张震为副团长的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应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的邀请访问美国。除了与温伯格举行两国防长会晤,张爱萍还被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维西邀请到五角大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作战指挥室进行会谈。在双方正式会谈结束后,张爱萍对美方官员说:"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尽可以提出来。"  相似文献   

8.
美国前白宫新闻秘书麦克莱伦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书名为《发生了什么:布什政府与华盛顿欺骗文化之内幕》。据报道,麦克莱伦以"圈内人"身份在书中对布什政府大爆猛料,大加批评。其中,重点之一是布什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制造了"萨达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勾结恐怖组织"的谎言。在西方的一般社会心理中,"政治上无诚实可言",是许多人的常识判断。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绝大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开始,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误击、误炸、误伤平民的事故将显著减少!因为只需几分钟,我们就可以判定,眼前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有"炸弹夫人"之称的美籍越南裔炸弹设计专家安东月,日前在介绍自己的新作——"盒子试验室"武器系统时,难掩得意之色。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打响。这场历时10年的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显然超出了人们之前的预期。美军没能通过占领将伊拉克变为另一个日本。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即便美军撒军,短期内亲美政权被推翻的可能性也不大。当地最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持续动荡,但是反美武装没有夺取政权的实力。  相似文献   

11.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近9年的伊拉克战争结束。伊拉克战争爆发,源于美国宣称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而,最终这被证明足毫无根据的。因此,这场战争足违反国际法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之后多国部队占领伊拉克也同样是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7月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威廉姆·阿金爆出的那篇"猛料"——《美军"幻觉炸弹"研究真相》,也许就不会有人知道,10年来,由美国国防大学信息战系主任、美军"幻觉炸弹之父"丹尼尔·T·库尔牵头研发的"幻觉炸弹"已初露端倪,并已在伊拉克战场上小试牛刀。《孙子兵法》催生"幻觉炸弹"  相似文献   

13.
近日,美军对宗教极端武装“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实行多轮空袭。ISIS武装的支持者在推特留言称,美军士兵和美国公民将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士兵之死     
据美联社12月19日报道,大卫·希克曼成为最后一个在伊拉克战死的美军士兵。11月14日,他随队在巴格达巡逻时被一个自制炸弹炸死,年仅23岁。他的朋友称,他在死前一周曾表示,他渴望回家。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盖茨的观点与布什政府的现行政策不同11月8日,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全面败退,因伊拉克战争而备受指责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被迫辞职。旧人走了,新人来。布什随即宣布,提名前中情局局长、现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校长罗伯特·盖茨入主五角大楼。  相似文献   

16.
12月18日,最后一批500名美军作战部队士兵乘坐防地雷反伏击车跨过伊拉克进入科威特。其后,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官方文件,正式结束历时8年9个月的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17.
郭谨良 《百年潮》2002,(5):18-25
越战成了美国的伤口,它让侵略者发抖 2002年1月10日,美军在阿富汗顺利取得军事胜利之际,<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加拿大著名军事评论家平可夫的文章--<美军是否战无不胜?>.文章说:今天美军在阿富汗使用的超大规模空中打击武器并非历史罕见或者首次使用.所享有的空中优势,甚至可以称作"空中绝对优势",其实从朝鲜战争以来便无人真正挑战过.面对同样的轰炸,为什么伊拉克军队、塔利班、"基地"组织成员一听到飞机轰鸣"脚便发抖"?而志愿军和越共却让美军发抖?越战甚至成了美国的伤口,让美国侵略者发抖?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美国战略司令部以正式文件确认:研制粒子束武器,使之成为未来美军在太空战场上的撒手锏之一。消息传来,戴夫·希格登兴奋地摸了摸鼻子,与同事们击掌相庆。希格登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19年来,他肩上一直扛着一项神秘的任务一为美军研制粒子束武器。  相似文献   

19.
正她们给了"伊斯兰国"迄今为止最沉重的打击80多年前,海南岛诞生了红色娘子军,她们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今天,在烽火连天的中东,也涌现出一支威震四方的妇女武装,她们果敢无畏,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针尖对麦芒,这就是"库尔德娘子军"。8月18日,伊拉克政府军和库尔德武装联手,在"联合空中力量"支援下,夺回了被"伊斯兰国"控制半月之久的摩苏尔水坝。在这场争夺战中,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到美军的强力空袭上,实际上在炮火中成功控制摩苏尔水坝的,正是库尔德娘子军,她们给了"伊斯兰国"迄今为止最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20.
正职业军官指挥,冷血杀手冲锋,"没灵魂"的青年当肉弹在经受美军大约2000次空袭,并与伊拉克、叙利亚的政府军及库尔德武装作战数月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控制了两国约22万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其先头部队已打到巴格达市郊。曾与其作战的伊拉克士兵说:"他们的炮火太猛烈,士兵太勇敢,敢死队的攻击像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一看到‘伊斯兰国’的黑旗和戴着面罩的黑衣士兵,胆都吓破了。在精神上,他们压倒了我们。"职业军官指挥作战"伊斯兰国"的战斗力强大,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