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与经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区域对比是研究文化资源的捷径。对比中美两国和中日两国的文化资源可以发现巨大的差异。同时,在中国内部,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很明显。以南方与北方对比为例,在饮食、语言、文艺、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区别。北方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八次统一大陆,南方的意识形态多次向北方挺进,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卢术强 《黑龙江史志》2013,(11):112-112
区域特色文化以其地域和历史上的特殊优势日益彰显其独有的魅力光辉,已成为地方文化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的发展必定要重视区域文化档案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影响力,要作为龙头和阵地,多层面挖掘和利用,推进和谐地方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方志与区域旅游文化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区域传统文化的发掘在各地旅游发展中渐受重视。在区域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方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保护现存文物方面作用显著;二是在各区域复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居功甚伟;三是在开发区域民俗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利用方志发展旅游事业,要适当的取舍,并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4.
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夏丽丽 《人文地理》2000,15(4):55-58,15
本文试图探讨文化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文化模式、文化观念更新、文化定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出了初步分析,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生态人类学角度全面阐释了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的目的、意义,建构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可行性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三种模式和期望.即,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图们江区域文化内容“数字化产业”模式和前两模式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最后指出,建构文化产业达到公益效益、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西海固区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米文宝  王梅兰 《人文地理》2000,15(4):68-71,79
西海固地区是贫困民族地区。文章认为西海固地区区域文化具有农耕文化和牧业文化交错过渡性,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主导性,区域文化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以及生育文化的独特性等特征。文章详细分析了区域文化对区域摆脱贫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快区域文化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召宜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探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滞缓或促进作用,并以宁夏的区情进行了例证。  相似文献   

9.
论文对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标、行动主体和功能定位以及产业转化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力图构建出一个"环境-目标-角色-策略型"文化资源产业化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春菊 《沧桑》2008,(5):54-55
地方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上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充分认识地方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深入研究、开发优势地方文化资源,发展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新的地方文化品牌,做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产业,对提高本地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衡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方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衡水市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统一,其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的深度是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的根基。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在一个经济落后、长期分裂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基本的政治前提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社会整合能力以及社会一体化水平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独特的组织资源优势。中国领导人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意识,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具有诸多的后发优势。但是,中国工业化启动时间晚,经济发展起点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物质和资本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城乡差异巨大,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育事业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科学技术水平低,缺乏启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由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始条件与发达国家差异很大,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由不断量变的积累进而部分质变的长期过程,中国至少要花10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人文地理》2006,21(1):116-119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文脉分析,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十大类,针对这十类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产品开发构想,并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组合情况构建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了"三个核心、十五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3.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oday the object of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gional economics. Ground for new forms of innovation these resources have given rise to numerous works aiming at understanding the emergence and organisation of culture base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t identifying the role of these activit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plann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way in which resources, and in particular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e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consequences on the resources of doing so on the other hand. Becoming an economic resource, a cultural “object” (symbol, imag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know-how, etc.) becomes embedded within commercial relationships. The question we address here is what ar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for the production systems, the customers and for the local communities which put a certain number of their constitutive elements into play.  相似文献   

14.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5.
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东南文化》2012,(1):35-40
古镇是人类主要聚落形态之一,按其成因和社会功能可把古镇分为聚落型村镇、区域贸易中心型集镇、资源型或资源—产业型集镇、军事重镇型集镇和文化景观型集镇等。资源型古镇通常是在对某地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场镇,它的发展历程直接折射出区域社会变迁及其关联的社会背景,构成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对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旨在服务当地,在内容和形式上旨在使古镇的"形"与"神"与其生存空间达到高度的融合与统一,从而准确传达古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移民文化具有多元性、宗教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本文以宁夏镇北堡为例,分析了镇北堡移民文化的由来和特征;对镇北堡开发移民文化旅游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包括区位优势分析和资源优势分析。在资源优势分析中,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镇北堡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说明了移民文化在整个镇北堡旅游资源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最后,笔者提出了宁夏镇北堡移民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和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7.
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静  朱竑 《人文地理》2006,21(2):99-103
海岛型区域文化是有别于大陆区域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形式和类型。有关海岛文化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十多年来在我国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试图对国内外海岛文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述评,并探讨其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以期对国内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广东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岱夫 《人文地理》1998,13(4):53-56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广东东江流域地域文化类型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文化地理特点。指出流域内发育着个性鲜明的三大文化景观,同时,这三大地域文化类型加上与之相邻的潮汕平原文化又聚合且集中体现在中游文化区--惠府文化之中,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最后进一步就文化共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since World War II, Central Asia is still far from exhausting its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fuels and energy, and on the most favorable manpower supply of any of the Eastern regions of the USSR. The only limiting facto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water. In light of the region's resource situation,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a diversified industrial expansion involving activities with limited water and metal needs (in the absence of a major regional iron and steel plant) or medium or high energy and labor requirements. This would include nonferrous metals, chemicals (except for those posing a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and expansion of the region's cotton-based production complex, ranging from irrigated cotton culture to finished fabrics.  相似文献   

20.
In focusing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ree main themes: the relevanc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concept; the apparent continued need to theorize agglomerated industrial growth; and the relevan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local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concludes that the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concept is not relevant to understand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at despite the introduction of decentralization policies,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ll, as before, very largely depend on central govern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stability of govern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by large and medium scale enterprises, including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It is also argued that without special efforts to develop agriculture, local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less likely to occ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