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在艺创作上广有成就,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一个全才,一个大家。“天才”,“全才”和“大家”,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1979年11月,我突然接到参加《长江艺》小说创作培训班的通知。说突然,因为当时我已年过40,仅仅由于爱好,曾在那年7月的这家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不要靠拢我》。虽说是坛圈外人,但我知道在“唯楚有才”的湖北,发表过一两篇甚至更多作品的业余作遍地都是,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比  相似文献   

3.
2002年4月10日,曾卓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当我翻阅我过去编发的一篇艺理论章和我稍晚为这篇理论章撰写的一篇评论章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曾老的和蔼身影。我无法表达我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今撰此,表达我对他的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黄药眼与学创作终生相伴,但20世纪中国学史上却未能留下他的名字。作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艺理论家、美学家,他的艺观一直在追求学的独立品格和服务于现实两之间左冲右突,难以取舍。学的审美追求与政治功利的现实需要互相制肘,理论主体强烈的政治幻想与艺术直觉、逻辑思辨相互排斥。两处在紧张树立之中,损害了其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他  相似文献   

5.
李雅瑾 《风景名胜》2015,(3):150-153
在上茅家埠,享受清厦旷朗于自然之中在半野,思想碰撞于艺术之中在人的气息所在之处,远离城市的浮躁与喧嚣第一次知道"半野艺舍",却并不是因为它的"舍",而是因为它的"艺"。无意间看到的小众"三线TV"的创作——以调侃的方式拍摄的三线题材的影像作品引发了我涉奇的心理,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搜索,成就了我与半野艺舍的第一次相遇。而二者的联系也很简单——"艺",古有以文会友,今就有以艺会友,而半野艺舍就  相似文献   

6.
忆石老三事     
忆石老三事范维祺我只想从下面三件事,说说我对凌鹤同志的敬仰和思念:一、他的创作他是非常重视创作的,不但重视他个人的创作,更重视对整个创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他无论到哪里,总是把作家、诗人、艺术家团结在周围;一些编剧、作曲和演员们,总是他家的座上客。创作...  相似文献   

7.
手绘动物园     
<正>相信大家在看到这一组图片后,都会十二分惊讶:"这是什么艺术?怎么回事?怎么做到的?"告诉您,这是意大利艺术家吉多·丹尼尔的手绘创作——"手上动物园"。吉多·丹尼尔似乎已经厌倦了在画布上进行创作,于是他把绘画阵地转移到了手上。当他受广告公司之托,创作一组动物题材的手绘时,他爱极了这个想法。"我深入研究了每种动物的特征,看看怎样才能把它们画到人手上,并且让它们看起来  相似文献   

8.
邵大箴 《收藏家》2003,(1):69-73
在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中,何水法君是大家关注的一位。我留意他的创作有10来年了,发现他在稳步地前进,画得愈来愈潇洒、愈来愈精妙。有传统功底,又有现代意味,是他花鸟画刨怍的一大特色。讨论一下他成长的道路和取得的创作成果,对于我们当前花鸟画创作以至整个国画创作,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9.
贾颜冰  赵雨蒙  那晴 《神州》2013,(18):6-6
《小二黑结婚》一文创作于1943年前后,当时的赵树理在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根据深入辽县农村搞调研的听闻,创作了《小二黑结婚》一文,他先后把小说收稿送报北方局秘书长、北方局妇委会等领导干部审阅,直到彭德怀看到之后以官方形式对其表示重视,这篇文章才真正的被重视了起来。一篇感想,为什么要介绍赵树理对《小二黑结婚》一文的推荐上报工作呢?我只是想证明,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政治就是文学的导向,政治需要什么,什么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彭德怀并不是个文人,自己都说推荐这篇文章是“班门弄斧”,那这篇文章还是由政府出面发行推广了,其原因就体现在政治需求上,可能,我的言辞显得愤青、激进了些,不过我终究觉得社会环境可以是文学的给养,但是不能是导向。  相似文献   

10.
认识一个作家最好从他的作品开始。我记住杨世光这个名字,便是因读到他的散文集《神奇的玉龙山》。杨世光散文创作的成就是突出的,但艺术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杨世光的散文创作主要集中于抒情散文和游记方面。抒情散文曾经在六十年代初出现过一个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的高峰期。而杨世光的散文创作显然是循着那个高峰期的代表者杨朔的路子朝前行。当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中,何水法君是大家关注的一位。我留意他的创作有10来年了,发现他在稳步地前进,画得愈来愈潇洒、愈来愈精妙。有传统功底,又有现代意味,是他花鸟画刨怍的一大特色。讨论一下他成长的道路和取得的创作成果,对于我们当前花鸟画创作以至整个国画创作,不无益处。基础全面,是何水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柏龙驹 《江淮文史》2004,(5):125-129
提起王任之,可是大大有名,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名中医,尤其擅长内科、妇科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还是安徽省政协一至五届常委、原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老革命、老党员,对革命艺事业多有建树。我也是因为工作关系,才对他这两方面的情况逐渐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纵横》2006,(9)
刘佑华是活跃在北京书坛的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几十年来,为促进北部边疆书法艺求的发展,推动部队和地方群众性书法创作活动,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劳动。他的书法以行楷、行草为主,做到继承传统不守旧,探索创新不求怪,其作品雅俗共赏,典雅秀美,柔中有刚。刘佑华几十年如一日,不但重视追求书艺的提高,而且更注重人品和学识的修养、磨练。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中,他总是“坚持先做人,后学艺,人品为上”的原则,把自己的书法创作汇入整个社会的大众洪流中,只要喜欢他作品的人,不论地位高低,官职大小,是官是民向他索字,他都不拒绝。把…  相似文献   

14.
捉笔扬文弄石刀,荡舟艺海似翔翱。无求璞玉人人说,拄笏观山[1]持节高。这是我写给李华年兄的一首诗。我与华年结识,缘于他的书画篆刻。华年为人坦诚、谦和,不善张扬,不亢不卑。喜书、爱画、玩石,是我俩共同爱好,由于"臭味相投",就走到了一块,结下了"剪不断"的兄弟情谊。我喜欢华年篆刻作品,每次展览的联版整块作品,给我以整体而完美的良好视觉印象。"诗书画印有其趣,贵能深造求其通"(篆艺大师吴昌硕先生诗语)。欣赏华年篆艺作品给我增添了不少学识,也让我获得了不少乐趣。通过这小小方寸艺术作品,从识字源、析章法、寻刀趣、探意境、究承传,…  相似文献   

15.
获交于靳万农先生,一在修志,二在书法,两者交逢,便生会心切意之感,投契渐厚,更增倾慕之情。我们初识于1990年仲春,他酷好书法且有成就,我实地采访又喜赏书法,谈话的内容就自然离不开著述与书法。著述文化与书法艺术相通,无论从事著述编纂还是书法创作,人都不能太世故,否则就会少一份高雅,为书必不能直,为艺必不能工。这是我俩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臧小平 《百年潮》2013,(7):56-60
我的父亲臧克家是诗人。他七十余载创作生涯中所创作的诗篇,被几代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场合朗诵过。而我父亲这位诗歌的创作者,同时也是诗歌朗诵运动和活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推进者。让好诗插上朗诵的翅膀,走出书本和书斋,飞向人民大众的心间,在不同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同样是我父亲一生的追求和心愿。  相似文献   

17.
著名金石书画家曹立庵先生,和我有40年的情缘。从1952年起,我们从相识、相交、相知到知音、知心。曾经同学习、同工作、同生活、同劳动,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书画篆刻艺术稳健俊美,功底深厚。同道称赞他三艺并三精,三绝传三楚。我省著名诗人、书法家吴丈蜀老先生曾作诗赞曰:“丹青书卷意从容,俊逸苍遒自不同。漫道齐璜三艺绝,蜚声江汉看曹公。”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这说明曹立庵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 曹立庵,学名美植,1921年七月初八(农历)出生于武汉。11岁失怙,早在小学读书时,便酷爱书画篆刻艺术。由于天资…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木木:我丈夫决定辞职,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结婚时我做好准备他不会发达,当然,我也不会。总之,我不嫌他他也别挑我,这是我对婚姻的基本心理建设。现在他决定投身创作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我早就知道,但我没想到他有朝一日真的会不顾代价付诸行动。一个人没梦想等于咸鱼,这道理我懂。我觉得不地道的是:婚前他没给我透露这个追寻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香玉 《神州》2014,(10):54-55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76年前,对土地的热爱是现代诗人艾青咏唱不尽的旋律。76年后,赵奇用画笔描绘这片生他养他给他创作灵感的土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这片地呀——赵奇绘画展"于2014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分为5个展厅,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个人画展。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画家的成名作《可爱的中国》起,直到今年初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光未然不幸于2002年1月28日辞世而去。但他却把嘹亮的歌声留给了我们。他原名张文光,本名张光年,笔名光未然,是取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其实他一生都在燃烧。我们不必多说他一生对革命事业和文艺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仅以两首歌曲就足以表明他一生的燃烧和燃烧的一生。一是他于日寇入侵我中华,“为了挽救这民族的垂危”而在武汉创作的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五月的鲜花》(阎述诗作曲);二是他在抗日战争中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作曲)。我于1981年11月6日第一次与光未然见面,随着我们之间交往的持续与深入,通过我对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