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平安堡遗址提供的层位关系为依据,结合对其他遗址、墓地出土陶器的型式学分析和比较,将高台山文化居址材料和墓葬材料各自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遗址一段和墓葬一段应为高台山文化早期的第一段,遗址Ⅱ段和墓葬Ⅱ段为高台山文化早期的第二段,遗址Ⅲ段和墓葬Ⅲ段为高台山文化的晚期。高台山文化早期年代大致与辽西山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并行,时间跨度约为夏代中晚期至商代早期;高台山文化晚期与辽西山地地区的魏营子文化并行,整体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相似文献   

2.
天台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环境,为天台山旅游形象塑造提供了前提条件。由于缺乏核心文化的支撑,天台山旅游形象主题不清,定位模糊.以和合文化重塑天台山旅游形象,创新和合文化旅游产品,拓展和合文化旅游形象营销思路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沧桑》1993,(3)
如果把佛教圣地五台山誉作中国佛教文化瑰宝,而与佛光寺东西遥望的赵杲观,则是可与其媲美的佛道文化明珠;如果把五个台顶比作一座基因丰富的生物库,而与其一脉相承的天台山则是该库的一隅;如果把举世闻名的恒山悬空寺比作中国土木建筑中的独秀,那么,依罅而建的赵杲观则是一枝奇葩。中共代县县委和县政府正在五台山西北隅、北岳恒山南陲之天台山兴建的赵杲观森林公园是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情趣于一体的又一旅游盛景点,是五台山至云岗旅游线上的中驻点。天台山是五台山一支脉,横卧于五台、代县之间。山阳面为五台县,山阴面则为代县。天台山离古州城——代州城20公里,主峰海拔  相似文献   

4.
天台山位于古台州地,台州是天台山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这块哺育古老文明的土地上,不同时代有过不同的行政建置.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本文试对两汉时的台州地望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是中外闻名的佛教圣地,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千百年来,五台山的佛寺中居住过众多的僧人,他们在这一佛教世界里宜读佛法,修身养性,创造出一个不同见响的清凉世界。僧人中的女性,在印度佛教梵语中被称作比丘尼,我国俗称尼姑。她们与比丘(和尚)一起,构成了佛教世界中的僧众。 从古至今,五台山上的僧众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影响上,均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天台山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对日本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外,在中国和朝鲜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天台山与朝鲜的友好交流有文献记载的始于东晋的天台名僧支遁.  相似文献   

7.
甘谷──千古人皇氏之薮范三畏人文肇始,远溯伏羲。伏羡文化,作为甘陇五大文化之一,已越来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伏羡文化发生在天水一带,而细考伏羲文化的腹地,则唯有天水、秦安、西和、武山和甘谷五市县。因天水市有伏羲庙、山和台山;秦安早具“成纪”之名(古有“...  相似文献   

8.
每年七八月,五台山骡马大会在台山景区清水河、豆村镇、石咀几个地方此起彼落,会期最长的是豆村的骡马大会,达一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居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之首。并以悠久的建寺历史和规模宏大的古寺建筑群,被国内外世人所瞩目。 五台山,由五座平均海拔约三千米左右的平顶山峰组成。每座山峰分别以台命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以台怀镇为中心,分台怀、台内、台外三层。从台中远眺,五台即可映入眼帘,五台山也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台山侨乡创刊最早的《新宁杂志》"告白"栏目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种类和内容的梳理,分析了1949年以前台山侨乡的社会状况。认为当时的台山社会仍与中国社会进程呈现较大的一致性,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厚;同时,"侨"的影响无处不在,台山侨乡的经济、文化和民众生活都因此遭遇了与非侨乡迥异的来自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冲击。此时台山的"侨""乡"网络呈现以侨乡为中心,向各个台山人聚居点辐射和扩散的状态。侨刊本身即是"侨""乡"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见证并参与着此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名胜古迹,开发天台山华顶景区,发展天台山文化旅游事业,最近,台州行署批准修复并开放天台山“华顶讲寺”.千年古刹将重现丰采.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1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专家评议组莅临天台,通过认真考察,确认天台山的特色为“山水神秀,佛宗道源”。后经国务院批准,天台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什么天台山千余年来佛道两教能同时兴起,并行不悖,不断发展,历久不衰?这个问题曾使评议组专家们颇感兴趣,都认为:应当将天台山佛道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为此,笔者将天台山历代佛道发展情况,以及促成天台山佛道两教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后记一     
《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第二辑)与大家见面了。这一期专号的主要内容是选载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在首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同时简要介绍这次研讨会的盛况,以及本会近三年来的活动概况。 首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是1991年10月本会丁式贤、周琦二位应邀在北京参加中日第四次佛教文化学术会期间,由本会名誉顾问杨曾文研究员首先提出建议,希望于1993年夏初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后来得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天台县人民政府、台州地区文化局的赞同,由本会具体负责筹备,研讨会如期于1993年6月在天台山举行。世界宗教研究所孔繁所长和戴康生副所长对这次研讨会一直很关心,后因公务繁忙,特委托于本源副所长到会指导。会议期间,又得到中科院亚太所和佛研所的资助,亚太所所长黄心川教授亲临祝贺。  相似文献   

14.
后记     
天台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秦汉以来,潜心考究者代有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少有志之士对天台山文化进行了研究.1988年以来,我们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专刊选载的学术论文,大都是上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了编好这期专刊,编辑部贺云翱主任还专程到天台山作了实地考察,并与台州地县党政领导、部分作者及有关企业家进行了座谈,对专刊体例的编排,内容的增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5.
地方物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源泉.天台山土特名产,当地的山志、县志和郡府志多有记载,并见之于历代名人的诗、赋.游记和典籍、专著之中.这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黄陂鲁台山遗址为“长子”国都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经考古调查,在湖北黄陂滠水左岸的鲁台山范围内,分布着许多古文化遗迹。其范围,南北长约1,625米,东西宽约775米,面积为1259,375平方米。在鲁台山对面仅隔一条滠水,又发现了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与鲁台山相当的椅子山遗址。两处遗址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规模是相当大的。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范围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在墓地周围及西周墓葬填土中,又发现有商代二里岗期的红陶、灰陶鬲足及西周时期的红陶豆柄等,并推断这一带还有商周时期的遗址。1977年10月至1978年元月,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鲁台山西南清理古墓35座(西周墓5,东周墓30)和一个直径2米、深约4.7米的灰坑,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尤其是五座西周墓,共出青铜器47件,其中9件有铭文,这对于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天台山与杭州西湖,同在“文物之邦”浙江省境内,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上,由于佛教的兴盛,两地之间发生并逐渐形成了紧密的佛教文化联系。这种联系,即本文所要探讨的天台山与杭州西湖的“佛缘”。 天台山驰名海内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里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佛教起源甚早,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238—251)已有佛寺出现。(见项士元《两浙佛教志》)东晋以后,支遁、慧观、竺昙猷等西域高僧相继来到天台  相似文献   

18.
首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6月3日至6日在浙江天台山国清供销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台州地区文化局、天台县人民政府和天台山文化研究会联合发起,天台县人民政府主办,受到中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资助。与会的79名代表多数来自海内外各高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日本和韩国的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台州地区文化局局长、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会长连晓鸣主持,天台县政协主席、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明教致开幕词。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任继愈教授作了重要讲话。世界宗教研究所于本源副所长在发言中,充分地肯  相似文献   

19.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的创立,意味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初步完成,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的诞生。而天台山也因此而名扬海内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天台宗信徒的朝圣地。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和本土文化交融。因此,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最初,佛教依附于当时中土盛行的方术迷信而得到生存和传播;逐渐在社会上下发  相似文献   

20.
天台山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的天台山,巍然矗立于东海之滨,千数年来,天台山以其魁巍多姿的自然形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文化——天台山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