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健华 《百年潮》2012,(1):33-37
正20世纪60年代中国、印尼等亚非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与新老殖民主义的旗帜下倡议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并确定于1965年6月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召开。然而由于阿尔及利亚政局突变以及各方政治分歧等原因,会议被迫推迟,进而搁浅。当时,为确保第二次亚非会议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客家人丧葬仪式中的"打斋"流派,源自广东客家地区的"做香花"传统。打斋作为客家人生命礼仪中重要的传统仪式,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至今,同时经过一两百年的流传与演变,逐渐呈现出在地化的特色。对于马来西亚客家人而言,丧礼中的打斋仪式不仅满足了慎终追远、抚慰人心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他们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在与其他华人方言群体的竞合中,彰显客家族群特色、坚守中华文化传统以及诠释文化认同观念的重要表现,即呈现出不同于原乡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父亲司马文森很早就参加革命.在我的记忆里和听到过的关于他的故事里,他和许多当时很有名气的文化人来往密切。后来我知道,父亲在日本投降以后,任中共香港工委文委委员、香港文协常务理事和第一届全国政协《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时,他到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看到新中国、新气象,感慨良多,曾经随手记下了很多观感,在这其中就有作为一名会议代表。参加新政协会议后的见闻。现将这些记录作为一段历史,展示给读者。  相似文献   

4.
丧葬习俗     
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  相似文献   

5.
6.
丧葬初观     
人类几千年来实行的丧葬形式多种多样,从中都牵系着念祖怀亲的情怀。丧葬文化也应移风易俗,受入土为安观念支配的土葬这种丧葬方式已不适合我国国情。我们应以扬弃的精神去对待构成我们生活的这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同汉民族大部分地区一样,张掖民俗中的丧葬仪式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据说,人类最初(大致在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并不那么看重丧葬。虽然相信人死后灵魂存在,但对尸体的处理却十分简单,往往把死者抛弃在原野当中,仅用柴草覆盖,并不埋葬。《周易·系辞传》载:“...  相似文献   

8.
孔学 《史学月刊》2000,(2):40-47
《庆元条法事类》是南宋时期由谢深甫等编纂的一部法律书。该书以事分门,门下分类,每类汇集有关敕、令、格、式、随敕申明和旁照法。便于检阅是其优点,过于庞杂是其缺陷。今存《庆元条法事类》是一残书,但由于所收条法均是在两宋实行过的法律,且是集庆元二年以前所有编敕大成的律书,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奚玥 《丝绸之路》2021,(2):84-87
丧葬文化一直都是众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故有丧有葬之说.丧,谓之亡也,每逢家中有逝者时感伤而怀念之,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丧葬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终结的一种处理方式和心理态度,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的确立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俗起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丧葬礼俗起源初探刘曙光丧葬礼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作为人类文化传统中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是最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一部分,丧葬礼俗往往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特定精神世界的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因此,对于丧葬礼俗的研究,历...  相似文献   

11.
丧葬就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一整套方法,丧葬观念的产生是受灵魂和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人类最初对尸体采取自然葬法,有《孟子·滕文公上》为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1]。其实  相似文献   

12.
何月馨 《华夏考古》2022,(1):97-104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勾勒出唐代丧葬花费的基本面貌,如购买葬具和墓地、修建墓葬、准备墓志和随葬品等。就丧葬总花费而言,普通官员与厚葬的庶民之间差距并不大,反映了唐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层流动性的加大;但与最高等级如皇室人群等仍然存在鸿沟,等级始终是影响葬事花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因信仰、风俗和自然环境等不同,丧葬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同一民族也因为风俗和环境等种种原因,丧葬形式也有不同。就热贡地区(热贡——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来说,按照死者的身份和死因就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等许多形式。其过程中和仪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苗顺健 《文物世界》2016,(4):52-53,57
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寄托子孙哀思的文化习俗,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本文对晋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作了详细描述,从中可以了解近现代晋中丧葬文化风俗及其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15.
洛阳的丧葬礼俗王中茂洛阳为九朝古都,丧葬旧俗甚多,尤其是乡村民间更为突出。这些礼俗从侧面映照出洛阳人民对先人的无限尊崇及生者对死者的绵绵情思。本文仅就洛阳乡间的丧葬礼俗扼要地介绍于后。洛阳人对丧事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不死其亲”,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  相似文献   

16.
满族传统丧葬习俗塔娜一、满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和发展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因居住地域不同,其丧葬习俗也不尽相同,既有土葬、火葬,也有树葬。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女真人,其丧葬习俗是:老死的人,到其腹焚化,用木夹灰骨保存起来;溺死的人,用鱼叉叉其尸体,裹上海豹皮...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期,吊祭是丧葬活动中的重要仪式。在皇帝、贵族、官员的丧礼以及平民的丧葬活动中,吊祭是表达对死者哀思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由于社会等级差别,吊祭的方式并不相同。在国家丧礼中,吊祭的不同方式体现丧礼规格的差异。在私人丧葬活动中,吊祭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成为吊祭者与丧主联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切生命而言,死亡是谁都不能回避的归宿。由于中国古代先民认为灵魂不灭,死不过是向另一个世界即阴间过渡。因此,古人把对死的安排(即丧葬)变成一种生活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方式。葬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丧葬习俗对研究逝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据有关史籍记载,古代绕家人死了不兴土葬,只把尸体用藤蔓捆好缠于树林中。(《大清一统志》、《黔南织略》等说:绕家“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抑或这种葬俗不太卫生,污染环境,加上汉习影响,至近代绕家就改变了这种葬俗,取而代之的是用木棺材殡殓,以壅冢土葬。但其丧葬形式,则要看死者是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来决定。  相似文献   

20.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首次发现了结构奇特的横断面呈等腰三角形的两面斜坡人字状木构墓室建筑形制, 被认为在墓葬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学术意义。随后在2004年发掘的浙江安吉龙山土墩墓群的一座大型土墩墓再次发现横截面呈三角形的长条形两面坡人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