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银钱票是银两票与制钱票的统称。银两票,是指自清末到1933年废两改元前,以银两为单位发行的可兑换纸币。在华外国银行,各省官银钱局(号)及私营银钱业等都曾发行过银两票,且种类繁多,名目纷杂。制钱票,就是指清末公、私所发行的以制钱为兑换单位的纸钞及兑换券。本文所谈银两票、制钱票,是指甘肃官银钱局在光绪三十三年发行的银两票、制钱票。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东界江苏、安徽,南邻湖北,西接陕西,北连山西,东北是河北和山东,因其位置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尔雅·释地》云:“河南曰豫州”。故简称豫。光绪二十二年(1896),督抚奏设河南豫泉官钱局干省城。该局开办之初,以民间兑换银钱为主要业务,以后又发行制钱票。光绪三十年局内增设官银号,又发行了银两票和银元票,流通市面,信用颇佳。光绪三十一年(1905)银两票的发行额约计十六万余两,银元票五万三千余元,制钱票十一万一千串(《中华币制史》218页)。宣统三年(1911)将官钱局官银号合并为河南豫泉官银钱局,宣统三年的发行额为银两票一百七十万两,银元票十一万零六百元,制钱票三十余万串。上述的豫泉官钱局和豫泉官银号的早期票,存世极罕,可称稀世之珍,凤毛麟角,本文附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清代末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起金融机构──银行,发行各种银行券,本文对当时河南省成立的“豫泉官钱局”和“豫泉官银号”及其发行的银两票、银元票和制钱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货币制度一直很紊乱,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的,既有封建性的银两、制钱和银钱票等旧的币制,又有资本主义性(也是殖民地性)的银元、铜元和银行兑换券,而银行兑换券既有银元票、铜元票,又有银两票、制钱票.即便是银元和铜元,因时不同、因地各异,也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而且纸钞、铸币皆是中外混用.如此五花八门、杂然并存的货币现象,实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特有.由于晚清政府没有统一的货币,因此,湖北武汉地区的货币也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下面仅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旧时代武汉币制的紊乱现象.首先是货币发行的渠道多.在旧中国,货币的发行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专利,银元、铜元、制钱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都可以铸造,纸币也是一样,除中央、地方可发行宝钞、官票外,各地票号、钱庄也可发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发展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俄国欲垄断满洲的商业利益,在1895年成立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e Bank 1895-1910),总行设于圣彼得堡。清政府同意订约,缴入股款库平银500万两。1898年开始发行钞票,包括库平银两票、制钱票,在中国满洲里等地行用。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期间,清政府财政竭蹶。企图靠滥铸大钱、铁钱和滥发官票、宝钞摆脱困境。所谓宝钞,即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自清宗咸丰三至九年(1853~1859年),先后发行计有伍百、壹千、壹仟伍百、贰千、伍千、拾千、伍拾千  相似文献   

7.
清代纸币,名目繁多,丰富多彩。光绪年间,各地除官银钱局和银行外,许多随着洋务运动兴起而开办的矿局,亦曾发行过各种纸币。吴筹中先生在《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卷)》①和最近出版的《中国纸币研究》②两书中,仅提到“开平矿务有限公司银洋票一元券”、“萍乡矿局官银号银元票五元券”、“三和矿局制钱票二百文”三种。这里再介绍两种清光绪年间黑龙江矿务总局所印发的纸币。至今均仅见一张,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8.
同治和光绪年号制钱小样轻薄,质量差,发行量小.当十大钱还在继续铸造、流通。  相似文献   

9.
弓月 《中国钱币》2005,(4):69-70
“伊帖”为宣统元年伊犁官钱总局发行的一种纸币,由北京北洋官报局印制,竖式,尺寸为186×110mm(图1)。正面图文为蓝黑两色,中间直书汉文“凭票取制钱壹千文整”。按:伊犁通用制钱,官价制钱1000文合银一两,即伊帖面额。面额上方横书“伊犁官钱总局”,右侧为冠字编号,左侧为发行日期“宣统年月日”。日期及字号等多处汉文均系用毛笔填写,编号及金额数字上均压盖红泥印章(红压黑)。左下角盖红色长方图章,文为隶书“官钱总局”四字。在竖行龙纹内侧,右边有汉文小字“认票不认人”,左边小字为“失票不挂号”。钱票右边用毛笔书写编号,上盖骑缝章…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8月,笔者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偶然发现一张四川铜元局发行的伍千文钱票,经专家鉴定后确认此钱票为四川省首次发现,具有极重要的科研价值。现将此文献上,以飨各位钱币爱好者,若有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与钱友不惜赐教。一铜元票发行的相关背景清末,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凭证的制钱和铜元,由于面值过低难以满足社会交易的需  相似文献   

11.
光绪制钱背“千字文”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长期困扰古钱币爱好者并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中国钱币》、《陕西金融》等刊物,都发表过关于光绪制钱背添加“千字文”问题探解性文章。我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通过几年收集、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特别是读过《中国金融货币史资料》后,对清代金融混乱有了更深一层理解。光绪制钱背“千字文”问题是由钱荒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光绪钱荒又是同治钱荒的延续和发展,至光绪时期又加重了。当时私毁、私铸、私运、私收制钱成风,京城小平钱流通不畅,当拾制钱日渐稀少,造成市场交易受阻,物价…  相似文献   

12.
近阅《钱币天地》四十二期,丁张弓良《编印中国省银行票目录》一文云:“本会希望集合同人的力量,希望大家的收藏品和中国各省银行发行的纸币汇集成专集,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里去。”丁张女士出生在江西,她收集的江西省纸币,内容丰富,品种较多,曾于1979年发表《江西省银行纸币的演变》,在史料方面颇见功力,但实物上所缺尚多。又于1983年刊出《江西省货币目录》,其中“江西通用的纸币”,编号一为江西官钱局制钱票一千文,编号二为江西官银钱总号银元票一元,江  相似文献   

13.
俞鸿昌 《中国钱币》2007,(4):10-11,9
会票有以汉字为密押的密码法,以防止涂改伪造。所知有以下四种方法:1、在会票用纸上加印水印文字;2、在印章或图文的某字某处加以更改或添置暗记;3、在骑缝加写文字数码或加盖印章,形成合券防伪;4、把一枚制钱拆成两半,一半缝接在票上,另一半缝接在票根上,兑取时以合钱为据。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期间,清政府财政拮据,企图靠滥发官票、宝钞和滥铸大钱、铁钱来摆脱困境。咸丰三年(1853)二月二十日,上谕:准左都御史花沙纳、陕西道御使王茂荫会同户部堂官妥议钞法。“著即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颁发各省一律遵办。”①此类官票即是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九月十八日,又谕令户部颁行钱钞。“著即照所议,由户部制造钱钞,颁发中外,与见行银票相辅通行。其应如何搭收搭放、酌定成数以昭限制,总期官民两便,出纳均平。”②此类钱钞即是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自咸丰三至十年,户部官…  相似文献   

15.
从咸丰三年(1853年)以迄清末,清政府曾铸行大钱以供应市场、财政、军旅之需。所谓大钱是比重不足而面值较大的钱。清代前期制钱每文重一钱到一钱四分,一般维持一钱二分。咸丰三年政府“铸当十钱一种,文日咸丰重宝,重六钱,以制钱相辅而行(《光绪顺天府志》卷59)以后又增铸当五十钱,重一两八钱,当百钱重一两四钱,当五百钱,重一两六钱,当千钱,重二两。减重50%~98.5%”。铸行大钱,实际上是推行通货贬值的政策,它造成了清代后期的货币混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6.
张培林 《中国钱币》2000,(2):64-68,55
第三节 中国铜元经历的阶段 中国铜元自光绪初年酝酿铸造,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大体上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机铸当十方孔钱时期:时当光绪十五年( 188 9)至光绪二十八年(190)。主要有广东光绪重宝当十制钱(上期图2-19)、江南试造当十制钱(图2-20)、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及奉天机器局造当十纪重方孔铜钱(图2-21)等,它既带有现代币的特点,但还带有中国封建传统制钱的痕迹,是传统制钱向现代铜元过渡时期的产物。 第二阶段是光绪元宝时期:时当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  相似文献   

17.
骆宏谟 《新疆钱币》2005,(3):101-108
宝伊局设立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设局于伊犁惠远城(今伊犁霍城县境内,即当时伊犁将军府所在地),设炉两座。其铸币与内地各省局所铸币一致,所以称其为制钱。据光绪十五年(公元1884年)伊犁将军给清廷的奏议上说:“伊犁行使制钱,半由宝伊局鼓铸”,可见宝伊局鼓铸的制钱还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前期钱法是宝钞与制钱并行,制钱虽是贱金属货币,但在朝贡贸易体系下,"世界货币"的属性导致其大量外流,而明代制钱的东流又对流入国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建清 《中国钱币》2008,(4):36-40,F0003
机制制钱是清代晚期出现的用机器铸造的新式制钱,是传统的翻砂铸钱向先进的机器铸钱过渡的产物.机制制钱中有一种"宝苏"机制制钱(封三图1),其多数版式比较常见.但是,这种钱的铸造地一直以来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20.
李建清 《中国钱币》2012,(1):3-8,F0002
<正>我国近代的机制制钱从诞生到消亡仅历时二十多年,这个时期距今也不过百年左右。然而,由于对机制制钱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错误认识比比皆是,不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福建省铸机制制钱的争议主要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