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5年清理的湖南桃源三元村一号墓,简报已在《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发表。这是一座小型木椁墓,发掘者推定为战国中期偏晚。所出器物多为楚国风格,而其I式戈显属巴蜀,内上有巴蜀文字;I式剑窄格上有错金鸟书,又似越物。墓主的族属,是很有兴趣的问题。该墓2号鼎,附耳,细高足,器子口外侧有横刻竖行铭文,摹本见简报图六,拓本见图八、3,原释为:“□十年(?)土命  相似文献   

2.
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巴蜀墓葬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可知是否随葬巴蜀印章与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随葬品数量的多寡及种类、性别等无关;巴蜀印章应非墓主身份等级、财富的标志,而可能是表示其所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技能。巴蜀印章的分布以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域。战国早期发现虽少,但已较为成熟;战国晚期形制多样化、复杂化。各地出土巴蜀印章的墓中,多见铜饰件,其在未出土印章的墓中甚为少见,应与印章有关。  相似文献   

4.
2016年3月~2018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青白江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在成都市北部的青白江区大弯镇共抢救性清理274座东周墓葬。其中M180、M185两座墓葬为船棺墓,共出土陶罐、尖底盏、器盖等各类陶器24件,铜敦、剑、戈、矛、钺、斤、凿等铜器33件。两墓年代为春秋晚期,丰富的随葬品为释读巴蜀图符的性质及探讨东周时期古蜀社会、文化变革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5.
蒲江船棺墓与新都木椁墓出土印章的研究吴怡在四川巴蜀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印章。从已经出土的情况来看,这些青铜印章大致可以分成汉字印和巴蜀符号印等几类。印章的印文也可以分为符号文和篆书字体等几种。在有的巴蜀青铜印章的印文中已经出现了汉...  相似文献   

6.
1983年发现的广州象岗南越王墓,是中国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该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引起了南越国历史文物研究的热潮,其墓主问题也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西汉南越王墓》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之后,学术界基本确认墓主赵昧为南越国第二代王,即《史记》、  相似文献   

7.
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  相似文献   

8.
巴蜀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巴蜀地区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学者们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巴蜀地区的地史与文化,将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人类学材料、民族学材料相结合,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林向先生长期致力于以田野考古为基础探索古蜀历史,其著作便反映了他的研究心路历程与学术脉络。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考古资料,对明代诸侯王陵墓进行了初步的分期和分区,并将陵墓的形制分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坑竖穴墓和上下双层楼阁式墓四类。其中“类屋式墓”又可分三正室墓、双正室墓和单正室墓三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将诸侯王陵墓分为四个等级。同时指出,明代晚期,南方亲王陵墓形制出现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川西南大石墓的调查与清理,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考古的一大收获,它对于我国古代西南民族史的研究——特别是东汉前的“邛都文化”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这种墓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族属上,相反对于它与周围大体同时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问题(诸如:与巴蜀文化、滇文化和石棺葬等文化的关系),却很少论及。笔者下面将讨论大石墓与巴蜀文化之比较。提出大石墓与巴蜀文化的关系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40年代,当时就有学者把在冕宁城南三分屯首次发现的大石墓列入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说的巴蜀化是考古学化。任何考古学化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都是和其它化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的,巴蜀化也不例外。在考古发现中巴蜀化吸收了许多外来的化因素,同时也输出自身的化因素。这些方面已有许多例证。现就巴蜀化和周边化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请各方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江汉考古》2021,(2):30-38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地南缘,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铜器墓11座。本文主要报道春秋晚期铜器墓M17,该墓出土铜、陶、玉石、漆木、骨器等约20余件(套),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晋文化特征。这批材料对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向北部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川西南大石墓与邛都七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西南大石墓是战国早期至东汉初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支流安宁河流域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古代文化遗存。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南民族地区考古工作的发展,这种古墓葬及其所代表的古代文化,引起了考古学、民族学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拟就多年汇集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材料,对下列问题提出争鸣意见,以求教于学术界。一、川西南大石墓是邛都夷的文化遗存关于大石墓的墓主,学术界主要有邛人说,笮人说诸观点。后来又有孟高棉民族之说。  相似文献   

14.
吴胜 《江淮文史》2006,(2):19-31
在漫漫的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记载历史的有口耳相传的口碑史料、文字记录的文献史料、遗存后世的实物史料,这三种形式的历史载体相互补充、完善,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但是,像1973年包公墓发掘这样的文物考古中,把这三种形式的历史载体异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恐怕是非常少见的。揭开这尘封33年的往事,当年埋藏了近千年的谜是如何解开的呢?吴兴汉的疑惑吴兴汉,安徽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搞起了文物工作,还进了北京大学的考古培训班,实习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1955年他参加了寿县著名的春秋晚期蔡昭侯墓的发掘,这个墓出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5.
四川出土青铜晚期印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四川存在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从史料记载看,该文化可追溯至西周和春秋时代。这种地方文化,学者们称之为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主要表现在她那独特的文字、柳叶形剑、圆刃插窝式钺、三角戈、船棺葬、桥形币和刻有尚未辨识其文字的青铜印章,以及如虎形纹那样特殊的文化符号。大多数考古材料表明,巴蜀文化的时间从战国中期到晚期,以致延续至西汉。自春秋时期巴蜀文化达到鼎盛以后,巴蜀两国政治和军事实力衰落,在战国最后200年,这一地方性文化趋于消失,致使四川所有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蒲江县鹤山镇九莲村清理了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砖墓。该墓墓葬形制及画像配置与昭觉寺画像砖墓相近,画像题材包括单阙、双阙、博戏、宴乐、宴乐百戏、拜谒、车马出行等。此次发掘为研究汉代社会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21,(2)
根据现有崖洞墓考古材料,厘清崖洞墓内各组成部分的定名和定义;根据回廊、耳室、藏室等几个在崖洞墓平面结构发展中变化突出的要素,结合营建年代对崖洞墓进行类型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和文献资料看巴蜀文化的内聚和外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巴蜀文化同中华民族其它区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滇越文化一样,自有其特质和发展轨迹。巴蜀文化到它完全融化合于华夏文化之时,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它的下限考古学家们定为西汉前期。从文献材料中的蚕丛、鱼凫、杜宇、开明等民族共同体到三星堆考古文化系列,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巴蜀文化较为清晰的轮廓。古代活动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两大民族所创造的具有独自特征的全部物质文化遗存与文献材料的对比研究,使巴蜀文化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研究者们看  相似文献   

19.
史党社 《文博》2010,(2):79-80
<正>由于资料不足,秦代政区的研究是不容易的。以前所依据的,主要还是《汉书·地理志》那样的文献,可是《地理志》主要说的是西汉晚期成帝元延、绥和间的政区与人口形势,不是秦代情况的直接记录。秦代短阼,相应地政区变化也就显得剧烈,历史的倏忽,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近年一些考古文物材料的发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  相似文献   

20.
张鸿亮 《文物》2022,(1):4-17+1
2011年10~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天皇岭村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西汉墓24座、东汉墓7座、唐墓2座,其中两座西汉墓(编号M26、M27)保存较好。两墓均为单室土洞墓,置双棺,出土陶器、陶模型明器、釉陶器、铜器等。M26出土的陶井,井栏四壁模印图案,较为精美;两墓出土的清白镜和昭明镜具有西汉晚期的典型风格。洛阳地区的西汉墓葬多位于今洛阳市区周边,其他区域所见西汉墓葬材料较少,本次发掘有助于全面了解洛阳地区西汉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