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在历史渊源、性格特征、活动能力、风俗习惯、皮肤面容、穿戴服饰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的民族——撒拉族。这个民族约有87000人,其中6万多人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那里是全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错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热播.人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蒙古草原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上。故本刊特邀两位学者.与我们共同探讨草原的今与昔。  相似文献   

3.
黄仁宇认为:直到近代以前,中国历史的主题是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证诸宋夏金元时期其言诚是。当然所谓的冲突,断不能只从军事上的征战攻杀去把握,其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4.
吴恩远 《世界历史》2001,(1):118-121
受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委托,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于2000年3—4月就“俄罗斯人论20世纪俄罗斯的命运和对新世纪的展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参加调查包括全国所有经济区的代表:西北区、北方区、中央区、伏尔加一维亚特卡区、中央黑土区、北高  相似文献   

5.
贺喜焱 《民俗研究》2005,(3):157-168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耍、娱乐”的意思,“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娱神、庆丰收的民族节日,民和三川地区的大部分土族村按夏粮收割早晚排列轮流举行,每年从农历7月12日开始到9月15日结束,历时2个月,被称为“土族民间狂欢节”。若遇灾年,庄稼歉收就不举行。“纳顿”与土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纳顿”在今日的现状是一个有组织的由村民集体参与,包含祭祀仪式、民间歌舞、傩戏表演以及经济行为的综合性活动,它与当地土族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于“纳顿”的调查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地土族的日常生活结构,为进一步的探讨民和土族民俗文化有所助益。笔者于2002年7月至9月进行了为期30天的田野作业,通过参与观察、访谈(深入访谈、一般访谈),并辅以照相、录音、笔录等方法获取了第一手调查资料,保证了资料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基于“纳顿”节规模大、举办时间长、活动丰富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一一记述,笔者在当地了解到中川鄂家村、峡口桑卜拉的“纳顿”被公认为比较正规,因此现以鄂家为主,将当地“纳顿”的实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贵一 《史学月刊》2006,(2):125-128
为实现县“自治”,建立“三民主义”国家,南京国民政府对传统县行政区划进行了初步整理,形成了比较适宜的国家基层行政区域。行政区划体制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主要内容。行政区划是指一定时期的政府为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行政区域单位,并建立相  相似文献   

7.
撒拉之乡     
闻采 《中国土族》2005,(1):43-46
跨过那雄伟的黄河桥呀,两边的杨柳儿招手笑.尕艳姑们抱来了走西瓜.又端来了虹苹果,远路的客人请下车,看一看撒拉的家;尊敬的客人请坐下,咱们把尕恰(家常)拉……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机会,前往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考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路红军纪念馆及赞卜乎清真寺。透过历史硝烟弥漫的时空遂道,追溯到六十多年前寒冷的初冬,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军、五军和总部直属部队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遭遇青海军阀马步芳数倍步、骑兵的疯狂袭击和围追堵截,红军弹尽粮绝,地理不熟,伤病员多,河西走廊战役失利。红军战士多被敌人冲散、俘虏,冲散人员与组织失去联系,散落于川、甘、青、宁、新等地,被俘红军被押解至西宁后,大部分惨遭马匪屠杀。红军女战士被赏赐给马部属下做…  相似文献   

9.
五峰,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乡境内,这里松柏满山、风光秀丽,尤其是那深山里幽幽的五峰寺,更增添了五峰的魅力。从互助县城威远镇西行约10公里,便到五峰山。自南向北望去,层峦叠翠,盘曲蜿蜒,坐北朝南的五峰山,山清水秀,林茂花繁,这里是互助八景之一,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五峰山。及至骄阳似火,山花烂漫的夏天,五峰山的“花儿”会又是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清粼粼的流水,这里翠绿绿的树木,这里金灿灿的油菜花,这里碧油油的麦田,无不展示着高原迷人的风光。看吧,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或骑自行车,或坐卡车,或徒步而行,都兴致勃勃,心里…  相似文献   

10.
多数专家都将商末小臣墙刻辞中的"白■"理解为"白麟"。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先秦古文字的特点,是有问题的。其实,小臣墙刻辞中的"白■"就是伯■,是■族之伯。其得名与■地有关。  相似文献   

11.
烧"太平香"是流传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还愿类祭祖仪式,当地人简称其为"烧香".本文记录了这一民俗事象的仪式过程.在与萨满教仪式的比较中,从岫岩地区的族群发展史、"烧香"仪式的某些程序及服装器具的制作与使用等方面对其神圣/世俗性进行分析,得出:岫岩"烧香"祭祖还愿仪式是一种世俗性裹夹下的"神圣"仪式.  相似文献   

12.
薛磊 《中国土族》2005,(2):53-54
距西宁北30公里祁连山之南麓的互助县世代居住着一个勤劳纯朴、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相传,土族是以吐谷浑为主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发展形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土族妇女的袖子用红、黄、黑、绿、白等不同颜色拼成,恰似天上彩虹,因此,这里被誉为“彩虹的故乡”。土族的文化别具风格,在头饰、服装和喜庆节日等方面有自己的讲究,除和汉族一样,每年要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外,还有正月十四和六月初八的佑宁寺观经会(宗教节日),二月二的邦邦会、擂台会(物资交流),三月三、四月八的…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统计,青海省有土族199470人,占全省总人口5181560人的3.85%。 从青海人口地理的角度看,西宁市有土族51588人,占全市总人口1979200人的2.16%;海东地区有土族120435人,占全地区总人口1520074人的7.92%;海北州有土族8155人,占全州总人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的“崇拜”与“膜拜”是有区别的。“崇拜”是尊敬、钦佩之意。比如崇拜偶像、某伟人等,它属于生活化的、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而“膜拜”则不同,它是宗教活动中的一种顶礼仪式,  相似文献   

15.
已有很长时间了,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土族创始农业的先祖为什么不是一位白发老翁,也不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而是一位“古然纳斯布俚”(三岁小孩)?假如是一位白发老翁,他的智慧一定不简单,银发闪烁、口吐真言,后人只是照他教导的做就是了;假如这位创始农业的先祖是一位青壮年人,他的力量和勇气足以令人信服,只要跟着他干,“金牛”、“银牛”、“黄牛”都可以征服。可是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土族创始农业的先祖是个“三岁小孩”!一个刚学步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民族的农业以及农业的辉煌,从而成为这个民族的先祖。这件事本身就令人困惑不解,所以才有…  相似文献   

16.
Review in this Article
Neil Sheehan. A Bright Shining Lie: John Paul Vann and America in Vietnam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861 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