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迪威事件”始末[南京]李伟"史迪威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1946年),受蒋介石(左)与史迪威(右)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驻节远东。在不...  相似文献   

2.
曾恺 《神州》2012,(27):164-164
永徽六年,唐高宗废掉原配王皇后,改立昭仪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史称"废王立武"。这场发生在两个身份特殊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因胜利者武则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受到学术界长期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定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整件事略作分析,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杨雨青 《纵横》2014,(4):51-5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团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英国等固结为同盟,联手对抗日本。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统帅,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将军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及中缅印战区司令官。这两位中国战区的领军人物,本应成为亲密战友,携手并肩,共同对敌,不成想二人却反目成仇,矛盾越发不可收拾,最后以史迪威被赶回国而告终。从蒋介石和史迪威两人的日记里,可以看出两人矛盾之深。  相似文献   

4.
论“奢安事件”之起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明代天启年间爆发的“奢安事件”,有的现代史著,一仍旧志的观点,称之为“其明”、“叛变”。此论是一个值得重新讨论的问题。笔者从分析明代社会文化特征入手,讨论“奢安事件”与明代有关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做一个考察。有明一代,中国封建文化步入末世,呈现一派严酷、凝滞、冷峻、灰色的沉暮之气。在政治上,朱元璋一登极执政,就迅速地修复和推行严酷的封建宗法统治。使人人自危,动轿获罪。整个明代,政治控制意严,危机弥重。在思想文化⑤域,朱元津钦走科考以朱江边《四书》《五经》为标准,于B墨守程朱,蔚然为天下儒家风袭…  相似文献   

5.
“信阳事件”及其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炎黄春秋》2002,(4):19-22
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发生在河南信阳地区饿死一百多万人的人为灾难,被称为“信阳事件“。国内外有关著作多有所谈及,但缺乏详实、深入和全面的论述。作者是党史教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查找原始资料,翻阅当年报刊,访问当事人,走遍这个地区十多个县市后,写出这本纪实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一) 1924年8—10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挑战,这就是“商团事件”。广州商团原是广州商界的武装自卫组织,主持者为买办、买办化商人或封建性浓厚之大商人。当孙中山的革命方针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时,商团出于对联俄、联共政策及工农运动兴起的恐惧和仇视,决心冒险与革命政府对抗。为扩大商团军,商团总长陈廉伯向外国订购了近万枝枪。当这批军火于8月10日由挪威货轮运抵珠江口时,被孙中山下令扣留。于是,以“扣械”为契机,发生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商团事变。  相似文献   

7.
论南京“安全区”功能的错位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区”和“大屠杀”是出现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一对似乎矛盾的词语。本文认为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是由于南京“安全区”的功能发生了错位 ,即 ,安全区某些未定或是次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超过主要的功能。其原因是日军拒绝承认“安全区”;“安全区”的建立系个人行为 ,并非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不具约束力。因而“安全区”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当局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1937年12月12日,日机炸沉“帕奈”号等美国船只的事件是日军故意所为,下仅日本海军,日本陆军也参与其中。日军攻击的动机十分明确:一是阻止任何被怀疑载有中国士兵的船只逃离南京,以实现在南京围歼中国军队的战略;二是以武力将西方人士赶出战区是日军上下持有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帕奈”号事件的解决方式对那些故意实施攻击的日本军...  相似文献   

9.
“信阳事件”及其教训——《信阳事件》序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发生在河南信阳地区饿死一百多万人的人为灾难,被称为“信阳事件”。国内外有关著作多有所谈及,但缺乏详实、深入和全面的论述。作者是党史教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查找原始资料,翻阅当年报刊,访问当事人,走遍这个地区十多个县市后,写出这本纪实性的研究成果。信阳事件之所以发生,当然同1958年的“大跃进”尤其同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分不开。信阳曾是河南“高举三面红旗”和产生“三面红旗”(人民公社、粮食卫星、大办钢铁)的最先进地区。受到毛泽东称赞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岈…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34年,蒙古贵族消灭了金王朝,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地区。蒙古族是一个游牧畜牧业民族,十三世纪初刚刚跨进文明时期的门槛。这时,中原汉族早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发达时期,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蒙古草原的社会状况和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班里举行了一次"滚蛋"活动,这个活动非常有趣,要求我们在家把鸡蛋进行"武装",使自己的鸡蛋变得足够坚固,然后带到学校进行"滚蛋",就是从椅子上将"蛋武士"推落下地,如果蛋碎,那么你就失败了。我十分激动,一回到家就忙开了。蛋先被我里八层,外八层地五花大"裹"起来,用纸裹了个严严实实,然后我拿来胶带绕着这个"白球"围了五六圈,心想:光是软的包装可不行,可能会把鸡蛋压烂,要用点硬的外壳!于是我又将蛋放入一个小木盒,再封存起来。哈!这个蛋已是软硬结合,一定可以挑战成功的!第二天,我小心翼翼地把木盒捧在手心,带到学校,生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岭南文史》2008,(1):51-53
在我国古代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中,“女劳男逸”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女性不仅承担家务劳动,而且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男性却显得无所事事。这与汉族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形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深入探讨南方少数民族“女劳男逸”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使我们了解两性在不同生产方式和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与行为差别,从而进行分类、归纳,形成有系统的文化描述。这对我们研究民族史、社会史、妇女史等学科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荫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史学家,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的称誉。但他的学术贡献在大陆迄今尚无人予以研究,以至其人其学已鲜为人知。本文试对其人的史学成就和理论,作一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文革"缘于领导者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分歧。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毛泽东放弃传统的组织原则,转向依靠个人崇拜,发动人民群众而造成的一场政治动乱。  相似文献   

15.
“削鼻班”事件是发生在明末清初金坛、溧阳地区的一次奴变事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中有所涉及。但该文论述尚不够详尽,某些观点也有可商议之处,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讨论。 一、对《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一文的商榷 削鼻班事件发生于金坛、溧阳二县。其记载散见于方志及私人笔记中,集中载述此事的在金坛有于墉《金沙细唾》,在溧阳有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金沙细唾》主要记述了甲申(1644年)五月和乙酉(1645年)六月发生在金坛县境的两次奴仆暴动;而《濑江纪事本末》则记载了乙酉(1645年)五月至十一月发  相似文献   

16.
刘彦培 《江淮文史》2006,(1):168-176
一1958年1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届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开除李世农、杨效椿、李锐的党籍,撤销他们党内的一切职务,并建议有关方面撤销他们党外的一切职务”的决议。3月10日,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在省委一届六次全会(扩大)上所作的题为《巨大的胜利,深刻的教训——关于李  相似文献   

17.
1924年英国大选期间发生了"季诺耶维夫信"事件,英国《每日邮报》在大选前四天发表了一封事后被证明是伪造的"季诺维也夫信"。然而,该信的发表在当时造成巨大影响,它对英国大选及工党政府的黯然下台、英国社会"红色恐怖"情绪的发展以及《英苏协定》的困难进程等事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伊萨克事件”始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光十年秋,清朝新疆地方政府在反击浩罕侵犯胜利的同时,发生了参赞大臣诬陷阿奇木伯克伊萨克的冤案。本文通过对冤案缘起、各当事人奏折和口供分析,勾画了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制造冤案的过程,并对冤案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衡估  相似文献   

19.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长江天险防线,迅速解放了包括赣东北的华东广大地区。为将乘勇追穷寇,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遵循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令,吹响了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号角,二野五兵团担负着解放贵州、建设贵州的重任。在江西上饶新组建的五兵团文工团也随军西进。  相似文献   

20.
韩茂林同志是1954汉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普选出的首任县长,现在已是77岁的古稀老人。这位来自冀中平原的抗日老战士,从孝感专署企管局局长任上离休后,仍回到汉阳县定居。1957年“汉阳事件”发生时,韩茂林正担任汉阳县县长,对于这次学生闹事,他是直接面对者。2000年6月21日,我们在老县长家中看望他,他放下手中木工活计,心情沉重地追忆了43年前的那段往事。 “刚开始,我不认为是什么大事,没打算出面” 那是1957年夏天,我每天在堤上跑,抓防汛。我当县长,每年就抓几件大事:冬春修水利,夏天防汛,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