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刺史考》增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忠辉 《文博》2000,(2):9-12
郁贤皓先生编撰的《唐刺史考》,依据现存的大量资料,在考证唐代各州(郡、府)刺史(太守、尹)时,花费了很大精力,作出了卓著的成绩。但因大量的新出土唐代墓志尚未公布,墓志中包括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有相当一部分尚未考证。笔者阅读了西安碑林藏四十多年来在陕西特别是关中出土的唐代墓志时,将《唐刺史考》不著者,进行了考订收录,用以补充《唐刺史考》。其中一部分发表在《文博》 1998年第1期。今又增补一部分,以供参考。 元务 贞观中,祥州刺史 见《唐尚衣奉御唐君妻河南县君元(万子)氏墓志铭并序》,显庆三年(…  相似文献   

2.
钟扬 《安徽史学》2002,(4):21-24
戴名世是清代康熙年间名古作家,桐城派的一代宗师,因曾被难于《南山集》案,集被禁毁,史料多散佚,令后之研究扼腕痛惜。新近从桐城民间发现的《戴氏宗谱》,为了解戴名世在桐城戴族的历史地位,戴名世与方苞、张英、姚士藟的关系以及《南山集》案的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献。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把自己埋葬在秦岭这个具有深远纪念意义的地方,修筑墓室所需的大量石头,全部采自渭河以北的山脉。“秦为天下之脊,南山则秦之脊也。”汉代典籍中开始出现“秦岭”的称谓,秦岭——秦人的山岭,一个王朝建立的作业,从此交给山脉去铭刻。  相似文献   

4.
古褒斜栈道,南起原陕西褒城县北之褒谷口(今汉中市北20公里之石门水库),北迄陕西眉县西南30公里的斜谷关,贯穿秦岭,凿石架木,为联系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之交通要道.至北魏时,褒斜栈道南段未变,北段出现歧路.如由汉中北上,至今留坝县姜窝子改向西北行(原路由姜窝子向东北行),经今留坝县城柴关岭、凤州,入宝鸡大散关至关中,形成了褒斜栈道的别道,名  相似文献   

5.
《诗经·节南山》中的“节”字,毛传解释为“高峻貌”,此说被后世各家接受。近出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该诗名为“即南山”,但从字形、字义、语法和韩诗旁证等方面加以考证,该诗为“即南山”较妥,“即”为临近之意。  相似文献   

6.
“临廷”瓦当,出自陕西华阴县,西汉时物。已故陈直先生所著《关中秦汉陶录》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均有著录。直径17厘米,文字竖读(图一)。《关中秦汉陶录》中对此瓦当文字仅有“笔画粗卤,文词未详”之语,未再加诠释。今试作浅释,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张通妻陶贵墓志》刻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清乾隆年间陕西西安出土,首题“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士行参军张通妻陶墓志”,19行,满行19字,楷书,有方界格。著录见《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集古求真》、《八琼室金石补正》、《陕西金石志》、《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等,全文见《古志石华续编》、  相似文献   

8.
先周文化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周文化再研究王克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根据《史记·周本记》的记载和史家传统的观念或说法,姬周部族的崛起及其文化渊源出自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关中渭水流域一带。自本世纪以来,史学界前辈钱穆、陈梦家诸先生则一改旧说 ̄①,提出周人应当起源于山西汾河下游的晋南...  相似文献   

9.
绿满南山     
李百祥 《旅游》2000,(11):8-8
南山是一片绿色的海,南山是一首绿色的诗,南山是绿色的伟大奇观。走进南山,就像走进神话般的绿色世界。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褒斜道,在北魏正始四年到永平二年(公年507—509年)期间,有过一次较大的改道。在改道前,褒斜道自汉中的褒谷口上溯,越衙岭山交斜谷,再顺流而下至关中郿县以南的斜峪关。《史记·河渠书》所称,汉武帝时“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者,即此。改道后,其南仍由褒谷上溯,但不入斜谷,而转向回车;其北也不到郿县的斜峻关,而到陈仓。记述这次改道的摩崖石刻《石门铭》说:“自回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莫不夷通焉!”此处的谷口系指汉中的褒谷口,可见这次改道工程只涉及回车至褒谷口这一段。对于改道至回车之后道路的去向与归属,则为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古代,尤其是全国首都选定在陕西关中长安的秦汉隋唐等朝代,长安与汉中、四川以及西南广大地区的驿道交通特显发达。穿越南山通往汉中的一些主要谷道,曾被定为国家驿道的就有故  相似文献   

12.
《唐刺史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贤皓先生编撰的《唐刺史考》,依据现存的大量资料,在考证唐代各州(郡、府)刺史(太守、尹)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出了卓著的成绩。但因大量新出土的唐代墓志尚未公布,墓志中包括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有相当一部分尚未考证。笔者在阅读西安碑林藏近四十年来在陕西特别是关中出土的唐代墓志时,将《唐刺史考》不著或尚未确定在刺位年代的,或有错误之处的,进行了考订收录,用以补充《唐刺史考》。  相似文献   

13.
《关中陵墓志》是明朝一部记录陕西关中地区有关先朝陵墓的专志。本文主要从《关中陵墓志》文本关照的角度出发,探究该志的撰作缘起、历代著录与版本以及内容框架与体例等,并进而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韦华 《湖南文史》2012,(5):31-31
我们给老人祝寿时最常说的贺词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东海”就是现在的东海,其实不然,“东海”在古代应该是指渤海。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毗邻渤海,所以古人认为渤海是最大的海,以“福如东海”比喻福气自四方云集。关于“南山”的说法最早见于((诗经》:“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里的“南山”指终南山(陕西境内,是秦岭山脉的一段),亦称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相似文献   

15.
李静 《神州》2010,(4):38-39
电视连续剧《上门女婿》原名又叫《黄河九十九道弯》,是著名编剧庞一川先生继《关中匪事》、《关中侠事》、《关中女人》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由张丰毅、张莉莉等演员主演。这部作品对于关中及黄河岸边农村生活的展示颇见功力,具有较为浓郁的陕西地域文化特征,给近年来不甚景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注入了较为鲜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6.
清朝陕西学者杨屾编写的《豳风广义》,是一部介绍在陕西关中地区推行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以及发展畜牧和园艺事业的专著一  相似文献   

17.
路远 《文博》2015,(2):110-112
陕西地区,尤其是汉唐旧都及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古代碑刻遗存十分丰富,有"古碑渊薮"之誉。在前贤以全国碑刻为著录对象的《金石录》《金石萃编》等金石著作中,陕西碑刻的条目几乎占去半壁江山。据初步统计,陕西境内现存碑刻类文物达万余种。以其分布状况计,关中约占70%,陕南约占20%,陕北约占10%。陕西是中国碑刻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发现于凤翔、被称为"碑刻之祖"的《石鼓文》,属战国时代秦国刻石,是我国境内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碑石刻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5次出巡。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Lho bal”(蛮貊)与“南波”、“南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藏文文书P.t.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等中的"Lho bal",直译为"边鄙蛮貊",具体是指吐蕃统治下河西地区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为主的民族,主要有汉、回鹘、突厥等成分,陇右地区的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也可称Lho bal。在吐蕃统治结束后,瓜沙地区的汉人建立了归义军政权,河陇其它地区的落蕃唐人后裔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则形成了嗢末(吐蕃语属民,"奴部"之意)部族。敦煌汉文文书中的"南波"与"南山"应是指9-10世纪活动于瓜、沙、肃州南部祁连山中的含有原月氏等血统的民族,南波、南山也有可能被称为Lho bal,但并不能完全代表P.t.1089号文书中的Lho bal。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南(nam)"部族(多弥)则不能被称为Lho bal。  相似文献   

19.
《水经注》中的“剡县瀑布”考龚剑锋关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载的瀑布,陈桥驿教授在《(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中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陈教授还实地考察了位于钱塘江流域的有关瀑布。他说:“在最近一年中对这些瀑布迸行了实地考...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9,(12)
<正>关于陕西三原天井坑遗址的讨论,最早见于秦建明等学者的文章。该作者发现,天井坑与秦岭山麓子午谷口的连线是一条长74公里的正南北方向的直线,与汉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重合。由此推测,这是一条西汉时期人为设计的正南北方向的超长的建筑基线。同时,将天井坑定位为汉代礼制建筑遗址[1]。2015年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对陕西三原天井坑遗址进行了数次较为全面的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