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齐齐哈尔市志办谭彦翘先生的《问学琐笔》裒然成帙,付梓印行,可喜可贺. 《琐笔》共收录谭先生自80年代初参加修志工作以来至1996年末所撰写的有关齐齐哈尔的历史、人物、各种史料笔记及方志论著79篇,近20万字。粗阅《琐笔》觉得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详考了齐齐哈尔建城的历史。《琐笔》共收有关齐齐哈尔建城时间的考证及齐齐哈尔建置沿革的文章8篇。读了这些文章,不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齐齐哈尔这个曾作为黑龙江省城的北疆重镇300多年的历史,而且也知晓了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黑龙江历  相似文献   

2.
<正>齐齐哈尔又称卜魁(也作"奎"),齐齐哈尔原来是嫩江西岸的一个小村。1692年齐齐哈尔城却建在嫩江东岸的卜魁村(站),齐齐哈尔名随城移,这是为什么?清初,大批达斡尔人由黑龙江北迁到嫩江两岸驻牧,建屯29个。齐齐哈尔在江西(今梅里斯区的北部齐齐哈村即是)。卜魁村在江东。后来成为驿站,称卜奎站。齐齐哈尔建城时,卜魁站由城之南十五里移驻城内。齐齐哈尔与卜魁均为达斡尔语,齐齐哈尔是达斡尔人以居住地的地形而起的名字。当年,在齐齐哈屯的左右有几  相似文献   

3.
《盛京通志》记述齐齐哈尔境内历代旧有城址称:有鄂勒欢城在齐齐哈尔“城西南三十余里,周围二里,尼堪外兰所筑.我太祖高皇帝(按:即努尔哈赤)癸未年(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征尼堪外兰,抚降之.”清嘉庆间,西清著《黑龙江外纪》谓:“齐齐哈尔境内废城约略可考者,西南三十里梅楞屯之鄂勒欢城……鄂勒欢城方二里,尼堪外兰筑.太祖癸未年抚降之.”再后,何秋涛亦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二日,《齐齐哈尔日报》登载了笔者一篇题为《齐齐哈尔的早期诗人顿吉纳》的短文,文章在引录诗人作品中有这样两句: “生在齐齐哈尔的顿吉纳,长在清朝时分。”文章还简要介绍距今一百一十五年前,齐齐哈尔城锡伯族诗人顿吉纳随从吉林军团来到伊犁,以及一七六四年诗人同自东北调防到伊犁的锡伯族同胞相聚的片断。那么,齐齐哈尔在历史上还有哪些锡伯族迹呢?这便是本文所要继续延伸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明末山西镇总兵周遇吉死于李自成攻取山西宁武关之役。传世文献记载周遇吉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南明朝廷认可的"力战而死"说和山西宁武当地传诵的"缒城而亡"说。考核史料可知,后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清代官方出于树立榜样、褒扬"忠烈"的目的,在《明史·周遇吉传》中选择了前一种说法,因为"力战而死"说可以将"忠烈"形象塑造得更为完美。《明史》颁布之后,"力战而死"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缒城而亡"说进行了覆盖,将之排斥于宁武地方文献之外。  相似文献   

6.
樊克政 《文献》2005,(1):280-282
关于清代著名今文经学家宋翔凤的卒年,向无异议.至于其生年,在今人的著述中则一直有二说,即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①说与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②说.前说系据《清史列传》中《宋翔凤传》所载"咸丰九年,重赋鹿鸣.  相似文献   

7.
清代,有两位多隆阿。由于清代的各种文献书籍之中,对少数民族人士往往是直书其名,而省略姓氏,使研究者误把两位多隆阿混为一人。其实一位是著名的学者兼诗人,一位是行伍出身的将军。 舒穆禄·多隆阿(1795年—1853)年)字雯溪,隶满洲正白旗,辽宁省岫岩县人。他仕途不得意,仅做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何晓枫的家庭教师兼佐幕事,平时则以吟咏自娱,并用大半生的时间研究《诗经》、《易经》、一生著述颇丰,有《慧珠阁诗钞》、《毛诗多识》、《阳宅拾遗》、《地理一隅》,等等。被人赞誉为“嘉道间经学名家”。另一位多隆阿(1818年—1864年),字礼堂,姓呼拉尔特氏,蒙古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  相似文献   

8.
<正>齐齐哈尔一词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清代历史档案。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的《锡伯族档案史料》上册中的第35号档案。如果就城而言,在中国的汉代即有建县必定要筑城的规定,所以县与城的意义相通,县就是城,城就是县。在这里,县城的城已成为一个惯用之词,用来指县治所在,县城的城已经变成了城市之城,而不是城墙之城。也就是说,县是一个行政区域,而县治则是一座城。县与城既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建县宜作为建城的标志,而建城的时间则应以国家批准的时间为标定。推而广之,州、府、省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9.
对吴国后期都城——吴大城的确认及研究颇有争议,归纳为二种,一是说即现在的苏州城,主要依据是历代文献资料,尤其是唐·陆广微《吴地记》及以后各时期的文献,如《吴郡图经续记》、《太平寰宇记》、《吴郡志》等.另一说与此相悖,作者之一曾根据近几十年来对苏州城的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撰写了《论苏州城最早建于汉代》一文.依《越绝书·吴地传》所言:“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徙治胥山”,就是说其城在胥山附近.《姑苏志》云:“胥山,在太湖口,今太湖口为胥口,其外为胥湖.另唐·崔(晏鸟)《姑苏台赋》:”……(姑苏台)北望灵岩馆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反复对照分析金代文献和有关资料时,发现《金史·纥石烈桓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7月版,简称《桓传》,下同)记载东真国(后改称东夏国)蒲鲜万奴于贞佑三年(1215年)“四月复掠上京城”与史实有误。《桓传·校勘记》仅以《金史·温迪罕老儿传》(简称《老传》)“蒲鲜万奴攻上京”、《金史·纥石烈德传》(简称《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为据,而将“上古城”改为“上京城”,与实际不合。澄清这个问题,对研究蒲鲜万奴何时进入金上京地区及金代历史地理有一定意义。余不惮浅鄙,将一得之见,付诸笔端;有悖史家之本意处,望不吝教正。一、关于“上古城”改“上京城”的误出。《桓传》是东真国初蒲鲜万奴活动的重要史料。《新元史》、《蒙兀儿史记》中的《蒲鲜万奴传》(简称《蒲传》)乃据此而撰,只比《桓传》少一“复”字,“京”仍作“古”,均为“四月掠上古城”,其文字终未脱此窠臼。而《桓传·校勘记》则认为:“复掠上京,‘京’原作‘古”。按本书卷一二二<温迪罕老儿传>,‘蒲鲜万奴攻上京”。又卷一二八<纥石烈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今据改。”迄后,诸东夏史论著述引此文者,多采取“四月复掠上京城”说,但近几年,有的学者对此说已提出疑义(详见下文)。  相似文献   

11.
房文斋 《神州》2010,(9):79-82
在拙作《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密码破解》一文中,破解密码的大量依据,来自柱史丁公祠的碑刻以及《丁耀亢全集》。"柱史丁公祠"坐落在山东省五莲县九仙山之阳丁家楼子村,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祠主人是明代嘉靖进士丁惟宁(1542——1611)。两年后,他的儿子进士丁耀斗,又在祠堂迤前十米处,建起了一座高约三丈的牌坊——仰止坊。丁耀斗出于孝心,为父亲建祠堂,乃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在建祠两年后,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北郊的秦城监狱,是建于1958年的秘密监狱,原是关押重要战犯、特务及大案犯之处,文革中成为“四人帮”迫害干部、知识分子的据点,文革后又成为关押“四人帮”之所在。秦城监狱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见证了时代风云变幻。当年参加审判“四人帮”的法官王文正曾在奏城监狱工作3个月,在《文革前后秦城监狱揭秘》一文中回忆了亲见亲闻。  相似文献   

14.
回顾齐齐哈尔建城300年的文化发展史,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齐城文化发展的总趋向或潮流是在各族文化相互融合中,先以达斡尔等族文化为主,后由逐步趋向满文化到渐著趋向汉文化,不断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本文拟就其建城后的文化发展趋向问题,加以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固原古城的建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在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当政间,曾命令大将南仲和尹吉甫率军北伐,征讨在今甘肃、宁夏一带的游牧民族犷狁(西戎),并首次在固原一带筑城防守。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两首诗反映了这次战争。其中《出车》一首有这样的诗句:“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旃旒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在另一首《六月》诗中也有反映尹吉甫在朔方打了胜仗,胜利班师的情况。诗曰:“俨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相似文献   

16.
“明清双城”是一个简单的错误结论近年来,深受广大游客青睐而蜚声华夏的皇城相府,被一些专家称为明清双城。这是因为皇城相府这座城堡式的古建筑是由内城和外城二城所组成,而内城有康熙年间大学士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撰写的《斗筑居碑记》,明确记载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外城的修建时间则从来没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但一些专家却异口同声地宣称:外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入阁拜相之后。著名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在发表于《中国文物报》的《一座独具特色的祠堂》一文中说:“皇城共有内外两重城,内城称作斗筑居,是陈…  相似文献   

17.
拜读 2 0 0 2年 6月 2 8日《中国文物报》上《唐长安外来译名“Khumdan”之谜》(以下简称“《谜》文”)后 ,不揣谫陋无闻 ,试就《谜》文中未举出之他氏著述所言 ,间附管见 ,略述于后 ,有当与否 ,伫候各方贤达指教 !1、7世纪 T.Simocatta书中之 Khoudan,并非指称长安《谜》文转述出此书中描写“长安”城景况 ,仅只“这座城市为马其顿的帝王亚力山大所建造 ,城市被两条大江河所断开 ,其高高的堤岸两旁环绕着柏树林”等 3句话 ,并未将该文这一节引全。而据杨宪益《译馀偶拾》(三联版 15 0、15 1页 ,1981年重印 )中《景教碑上的两个中国地名》…  相似文献   

18.
康熙朝黑龙江驻防八旗组建之初,一度曾有八牛录官兵驻于博尔德城。康熙三十一年,齐齐哈尔城两牛录达呼尔兵,受命移驻博尔德地方看守官仓。次年,因墨尔根城编练鸟枪兵,复有两牛录齐齐哈尔城达呼尔兵移驻博尔德。康熙三十三年,以喀尔喀蒙古贵族献纳的巴尔虎人丁编设的四牛录官兵,亦被派驻于该处。是年冬,清廷先后于博尔德派设满洲籍城守尉、防御等官,该处正式成为将军衙门辖下"城"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康熙四十年,为充实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后极度空虚的墨尔根城兵力,博尔德八旗驻防撤销,所有八牛录官兵移归墨尔根。  相似文献   

19.
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秦简文献《编年记》,应当为墓主平日阅读的一种历史读物。至于其中的私家记事及秦王政(始皇)十一年以后的时事新闻,当为墓主标注,以备遗忘,类似后世的"记事珠"之类。因此,《编年记》不能算成喜的私家历史著述,而是当时通行历史读物的留存。这已得到新考古发现的强力证明。  相似文献   

20.
襄樊由襄阳与樊城合并而成 ,是我国首批 2 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一般人认为它有 30 0 0多年的建城历史 ;而襄阳城更以其历经水患兵燹而不催 ,有“铁打的襄阳城”的美誉 ,至今仍雄踞汉水南岸。但人们对襄阳城市的发展过程的认识仍有误区 ,较为明显的是在很多人的心中襄阳城自汉代建城至今城址就没有发生变化 ,如罗亚蒙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襄樊”词条下“襄阳城”词条表述比较粗略 ,称襄阳城“始建于汉代 ,为土城 ,宋代改为砖城……”;庄德林在《襄樊城市历史发展研究》(《城市规划》1 990年第 6期 )一文中说得就更为明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