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义贤 《纵横》2009,(1):43-45
燕京大学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代名校。“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华北,司徒雷登为给沦陷区的学生“免受奴化教育提供一片绿洲”,决定将燕京大学留在沦陷的华北,利用了燕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艰难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里提到的“孤岛时期”,是指燕大师生对日本占领下燕京大学办学期间的戏称。  相似文献   

2.
正夏仁德(Randolph C.Sailer),美国费城人,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来中国,任教于燕京大学(简称"燕大")心理学系。夏仁德一直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保护学生。夏仁德的家在燕大未名湖临近水塔的一个幽静的小庭院,当时,这里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的重要据点。1935年,许德珩、杨秀峰、齐燕铭、徐冰等同志组织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开会的地方。夏仁德了解到许德珩他们的困难后,主动把自己家的小客厅借作会场。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4)
<正>1919年成立至1952年撤销的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30年代已步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图书馆是当时享誉国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藏书中西并重。"中文书尤以从书、史地、文集、金石为大宗。"~(1)1951年所藏书刊达到40万册,另有未编书刊18万册,藏量仅次于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居当时国内高校图书馆第三位。(2)燕大注重"国史研究",古籍类文献是燕大图书馆收藏亮点,以藏品精当、  相似文献   

4.
章氏四当斋李氏泰华楼旧藏与燕京大学图书馆(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帆 《收藏家》2006,(8):58-62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变革,传统私家藏书楼式微衰落,新式图书馆诞生发展。民国以后,受社会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和示范作用下,民间捐献、出让或寄存私藏图书予公共图书馆的事情,在各地时有发生。著名者如1929年梁启超将饮冰室藏书嘱归北平图书馆等。燕京大学是民国时期国内著名的私立大学。卓著声誉和学界地位使燕大有可能得到一些藏书家的旧藏。20世纪30年代章钰“四当斋”与李文田“泰华楼”秘籍都曾聚集在燕大图书馆麾下。这段因年代已远而被人渐渐淡忘的经历,不仅给燕大图书馆留下部分藏书,也为近世图书馆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5.
钤入丹青画图里,苍茫犹带五溪烟——关于天行山鬼的篆刻曹达天行山鬼,即魏建功,江苏海安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是钱玄同、沈兼士、马裕藻诸先辈之入室弟子。历在北大、燕大、辅仁、中法、西南联大、台湾大学、朝鲜汉城京城大学等院校任教五十余...  相似文献   

6.
张彦 《炎黄春秋》2007,(10):51-57
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战时大学“西南联大”与曾经取得援华抗日辉煌战绩的“美国飞虎队”(即“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同在云南省的首府昆明。但是,可能鲜为人知的是:一部分联大同学和一部分美国飞虎队员之间曾经建立过特殊的深厚友谊,并且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
1939年初的一天,陶铸同志和鄂中区党委书记杨学诚及顾大椿等人一起,商量如何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抗战,建立抗日根据地。谈话中,原本是北平流亡学生的顾大椿等告诉陶铸,“九·一八”事变发生活,长城内外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反日组织。其中,有北平的大学里出现了个“抗日十人团”,以10个人为一组开展活动,全由学生组成,带有秘密的性质.当时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陶铸听了认为“抗日十人团”(简称“抗十团”)这个名字好.完全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动员团结全国各族同胞共同抗日的精神。如果来个“移花接木”,说不定能在鄂中开花结果呢。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学创建时期,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和他关于民俗的学说一同被介绍了进来。因为派克在始终重视民俗研究的燕大社会学系对孙末楠民俗学说的宣讲,孙末楠的民俗论对燕大的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对于民俗的理解发生了从风俗到礼俗的整体转型。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孙末楠的社会学》中,基于对孙末楠关于民俗、德型阐释的译介和梳理,黄迪对民俗的定义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后中国民俗学界定民俗的创造、享用和传承等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9.
一、UT校园。奥斯汀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简称UT,1895年建校。是德州15所大学中最负盛名的大学,其规模在德州大学系统名列榜首。也是一所大型的教育和科研学府。属国家一级大学。学术声誉全美排名第21位。有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659多人。研究生中的非美国人有3099人。中国人有五、六百人。有教授2000余人。  相似文献   

10.
我在1925年入燕京大学。当时校址在北京城东南角盔甲厂。校园不大,学生不多。我早上上课经常碰见校长司徒雷登,大家叫一声"早上好"之外,没有和他有更多的交往,对他的印象不深。 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燕大一个姓魏的女生中弹身亡。在追悼会上,司徒雷登致悼词。他做出很激昂的样子,痛骂段祺瑞向徒手学生开枪惨无人道,  相似文献   

11.
圣约翰大学是旧中国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它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在美国登记注册;买办、富豪的子女受的是西化教育,校长美国人却精通中文,以穿长袍马褂、拖着长辫子自诩……这所“中西合璧”的学校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细读《我所了解的圣约翰大学》,会为你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2.
郑磊 《湖南文史》2012,(1):51-51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如果当年美军捉到一个日本奸细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呢?1942年,美国政府陆军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75页,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解释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特征和区别。  相似文献   

13.
逃难太湖记     
赵洛 《北京文史》2006,(1):55-56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枪声响起,我们家就失去了安宁,母亲超度失常,天天唉声叹气,焦急得坐卧不安。随着事态扩大,日本增兵,多处失守。我这12岁的孩子也跟着母亲着急,提心吊胆。只因哥哥赵荣声在燕京大学读书.抗日是出了名的,我们都为他的安危担着心,哥哥1936年春主编《燕大周刊》,呼号的无不是抵抗日寇的入侵,打倒通县建立的傀儡政权.不救亡即将成为亡国奴:还于1936年12月刊出斯诺写的万余言《毛泽东访问记》,使广大读者惊讶中国共产党的长征和坚决抗日。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在美国为援华抗日作汉语演讲(1942年3月)“1937年7月,日本进攻中国……我必须告诉你们的是,当时我见了我第二祖国的中国单独勇猛地抵抗日本,不免窃心自喜。美国人知道当时中国并没有充足的军事准备,他们觉得与久宿野心的日本相对敌,中国是支持不久...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为支持中国抗日,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本组史料即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关于赛珍珠所拟《派遣中国学生赴美实习工业计划》的来往文书,体现了民国时期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重视以及赛珍珠女士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6.
外刊摘要     
《环球人物》2012,(25):10
中国为何提防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与兰德公司政治学家施道安联袂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如何审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文章认为,美国人认为中国难以捉摸,但对于美国的政治万象,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大多数中国人也不太清楚。虽然美国试图对中国展示善意的一面,但美国的不少政策让中国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0月30日至31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和韩国安重根奖学会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安重根与中韩抗日爱国运动”学术研讨会。在近现代东亚各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安重根是一位对中韩日三国都有影响的传奇人物。他组织义兵抗战并在中国哈尔滨击毙伊藤博文,迄今已有90周年。举办以安重根为主题,讨论中韩两国抗日爱国运动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大陆学界还是第一次。韩国学者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来自高丽大学、淑明女子大学、东西大学、汉阳大学等大学的1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汉城大学等院校的学者为会议提交了论文…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译著和革命活动我的父亲董秋斯是个革命者。他早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父亲和刘谦初、张采真(后二人均为革命烈士)合编《燕大周刊》,发表过不少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父亲和刘谦初迅即投入这一运动,并成为燕大学生运动的负责人。1926年,父亲参加了“三·一八”爱国运动,随同燕大的学生队伍去段祺瑞的执政府请愿,反动军阀蓄意屠杀爱国革命群众,当场打死几十人,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幸免于难。经过这次血的教训,他坚定地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引导…  相似文献   

19.
正从1936年成立到1945年完成历史使命,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总校以及在各抗日根据地下设的14所抗大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共培养了10多万名军政人才,在条件极其简陋的"窑洞大学"里,抗大书写了我党我军教育史上的奇迹。抗大总校是抗大的主体和母校,共创办8期,培养人才三万余人。抗大总校的学员构成十分庞杂,而且受时局变化的影响,不同时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  相似文献   

20.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保盟设中央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宋庆龄任主席,保盟向海外华侨和各国知名人士宣传抗日,争取海内外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筹集经费、药品、医疗器材,援助中国抗日军民,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保盟在香港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占领。宋庆龄和保盟1941年在香港发起的"一碗饭运动",曾轰动全港。"一碗饭运动"原是美国医药援华会为购买药物和设备支援中国抗日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