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山南麓新石器早期遗存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义的燕山南麓地区属于环渤海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然地理上,它的范围除了燕山山麓的盆地和沟谷地带以外,还应包括燕山、太行山等山脉半包围的部分平原地区,其南部界线大体在海河支流永定河一带。从行政区划来看,基本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图一)。  相似文献   

2.
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包含西辽河流域、大凌河与小凌河流域,燕山及其南麓至渤海湾,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邻近的吉林省西南部的白城和四平地区南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和锦州地区,北京、天津及河北东北部的承德、唐山、廊房等地区。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和小河沿等考古文化,自公元前7千年末到公元前3千年初,先后占有辽西广  相似文献   

3.
石容器作为我国史前考古的一种重要遗存,集中发现于燕山南北地区.本文认为,燕山南北地区舍石容器的考古遗存基本属于筒形罐文化系统;石容器不是一般的器皿,应该是祭祀或行巫术的辅助工具;我国石容器的出现,并不晚于陶器,探索其起源与文化传承,将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史前考古的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4.
2018年,通过对河北赤城县七里河遗址、上西沟窑遗址进行的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新石器时代资料,其中以大量彩陶片发现最为突出。遗存年代主要相当于半坡四期阶段前后,不仅填补了冀北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而且对于探索燕山南北地区仰韶时期文化格局与互动、庙底沟文化向燕山一带的文化播散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也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专题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源 《文物》1983,(12)
自从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把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我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作为一个专门课题提出以来,围绕这一课题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正在有步骤地展开。地处燕山北麓、大凌河流域的朝阳丘陵山区,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一直为大家所关注。近几年来,朝阳地区经过文物普查,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  相似文献   

6.
1985年、1988年,在隆化县唐三营镇西大坝村与西阿超乡西阿超村先后发现两处古墓群,出土了一批随葬品,对研究春秋至战国时期生活在北方燕山地区的山戎民族的生活、文化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史前聚落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主要指其北麓的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南麓的以京津唐为重心的河北北部地区。这里是探讨中华民族文化起源、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随着考古学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燕山地区聚落形态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本文的史前时代是指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分三期,早期:公元前10000年~前7000年;中期: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晚期:公元前5000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辽中京地区基本上就是辽中京道所辖境域。这一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包括老哈河上中游、教来河上游以及大凌河、滦河流域部分地区,大体上是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锦州市及河北省承德市所辖范围之内。辽中京地区既是燕山以北辽土内自然条件最好,也是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研究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对于探讨整个辽王朝的社会经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陈述、谭其骧、李涵、邹逸麟等先生都先后在其论著中对辽中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状况进行了探讨①。他们指出在奚人封建化的进程中,辽中京地区的社会政…  相似文献   

9.
北京位于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有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从山地到平原终人大海,而河流的两岸第二阶地正是人类由洞穴走向地面,由山区走向平原的人类文明发源的区域。因此,北京是旧石器时期以来人类发展历程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内涵和命名问题,学术界虽讨论了多年,但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燕山以北地区小河沿文化遗址材料和墓地材料的检讨,重新界定了小河沿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分布范围。经过进一步的比对分析,认为燕山以南的雪山一期遗存、中贾壁遗存、午方遗存(类型)总体特征与小河沿文化区别明显,不宜纳入小河沿文化范畴。燕山以南各类遗存中所见的少部分小河沿文化因素,实为相同时期诸考古学文化之间彼此交流或受到了相同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廊坊市,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北迄燕山南麓的三河,南抵子牙河畔的大城,自古以来是连接中原与东北及长城以北广大地区的枢纽。元明以来更是拱卫京师的要地。辖区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长期以来,孕育了自己的历史文明。元明以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曾先后3次下诏迁山西洪洞、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浙江金华及陕甘等地数十万人充实京畿,为廊坊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廊坊地区的1752村落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占廊坊地区现有村落总数的56.2%。明代人口的大量繁衍…  相似文献   

12.
燕山地区从史前时期起,就是诸文化交汇的一个地区,因此该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通过对这一地区青铜文化花边鬲研究的分析,探讨这一地区青铜时代花边鬲发展脉络,并由此线索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各个青铜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色以及东西两端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燕山地区从史前时期起,就是诸文化交汇的一个地区,因此该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通过对这一地区青铜文化花边鬲研究的分析,探讨这一地区青铜时代花边鬲发展脉络,并由此线索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各个青铜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色以及东西两端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保北地区夏时代两种青铜文化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河北省保定北部地区包括涞水、涿县、易县、定兴、安新、容城、徐水等县在内,是古冀州、幽州之一部,历史悠久。该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西逾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南临华北平原,北越长城可望燕山南麓。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属太行山区、山前丘陵和平原三个地带。河流亦依倾斜的地势,由西北流向东南,较大的河流有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瀑河等。保北地区独特而显要的地理环境,正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日趋活跃,其中已经公布的含有夏时代  相似文献   

15.
燕山南麓地区是史前釜鼎系统、筒形罐系统两大文化近距离接触地带。河流域河北三河刘白塔遗存,主体特征属釜鼎系统的北福地二期文化,与同处河流域,以河北三河孟各庄遗址一期、北京平谷上宅遗址⑧层为代表的燕山南麓兴隆洼文化距离最近,也是目前唯一的釜鼎系统文化遗存,其中少量的筒形罐、器表各类划压纹饰等因素,应是受兴隆洼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率先演变为以上宅遗址⑦-④层为代表的赵宝沟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6.
镇江营文化是一支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以河北平原为腹地的前仰韶文化遗存,距今约7000年左右,可分为三期:早期主要分布于燕山南麓的北京一带,中期开始伸入河北平原中部,到了晚期,又将冀南豫北的安阳和濮阳地区纳入势力范围。镇江营文化的形成与北辛文化向北发展有关,后岗一期文化是镇江营文化的主要流向。  相似文献   

17.
正目次一序言二考古发现与研究三文化序列演变四文化格局演变五结语一序言燕山南北指辽西、燕山及其南麓地区,北起松花江和辽河分水岭,南抵永定河、海河,西起大兴安岭南段的苏克斜鲁山,东到医巫闾山、辽东湾西岸和渤海西岸。在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浅海大陆架成为陆地,渤海成为内陆湖。全新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形成海侵。在距今一万二千年时海岸到达黄海北部,万年前海水进入渤海海峡。距今六千年海岸西达天津宝坻和惠民一带,是全新世海侵最大范围,使现在的渤海西岸形成宽广的水域,被称为"北京湾"。距今五千年后,海岸回落到天津、黄骅、海兴一线,较现今海平面略高,华北平原湖泊、沼泽遍布[1]。在高海面时期,由于渤海海侵,阻隔了燕山及其南麓地区与黄河下游的陆路交通,  相似文献   

18.
小河沿文化陶器至少可以区分为三个组合,基本上可以代表小河沿文化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其早期曾与红山文化有过一个同时并存的时期,晚期最晚的器形与白燕遗址三期同类器具有相似性,应当已进入龙山时代。从遗址分布看,燕山以南小河沿文化遗址以早期为多,少量进入了中期,晚期遗址不见,而燕山以北地区早期遗址相对较少,中期以后遗址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东北地区属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不过,早在区系类型理论形成之初,苏秉琦就对东北地区古文化予以特殊关注。1983年8月在辽宁省朝阳市举办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上,他在谈到朝阳地区在中国古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朝阳是联  相似文献   

20.
石佛梁遗址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城西12公里的石佛梁,遗址保存基本完整,遗物丰富。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有石器及陶片,从调查的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具有一定规模、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它的发现为燕山中麓地区新石器文化早期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