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9月文物普查时在荣县白庙乡白庙小学内发现名为《义和团碑记》的石碑一方。白庙小学,清末为二圣宫(又名关帝庙),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小学。据该校老年教师说,原先庙内还立有《义和团团规碑》,文革中佚。《义和团碑记》已为县文管所收藏,立在大佛寺荣州碑园内。该碑高1.45米,宽0.72米,原0.1米。碑额阴刻“义和团碑记”,5字,行文从右至左。碑文竖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七年冬,太康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在县东北三十里高朗公社玉皇岗大队赵寨村,发现一块东魏造像碑,现存县文化馆。这块造像碑高34厘米,宽28厘米,保存完整,碑阳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肉髻,园形头光,身穿通肩大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滦平县发现金代石狮子一九七六年滦平县文物管理所组织人力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小营乡二道湾子村和瓦房村的两个"狮子地"分别发现石狮子各一个。(已运回县文管所收藏)。这两个石狮子均为花岗岩石质,狮身及底坐系一块整石雕凿而成。其中一个较完整。通高145、...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济源县位于豫北西部,其南临黄河与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山西为邻,扼晋、豫孔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两块明末碑、碣,现介绍于下,并对碑碣中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布政使司右参议荆之琦》碑(以下简称《碑》): 该碑现存济源县王屋乡阳台宫玉皇阁东侧,高约2米,宽仅0.68米,厚0.18米。该碑圆首正中楷书“钦差”二字,两侧阴刻双  相似文献   

5.
金程震墓碑     
1984年11月,我们在偃师县缑氏乡程村进行文物普查时,于村东百米外,发现竖有金代程震墓碑一通,该碑保存完好,碑文基本清晰,墓碑的附近分散有原墓前的石翁仲、石羊、石狮等遗物。该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碑首为六条缠绕的龙螭纹,龙首分垂两测,高1.02米;碑身高2.66、宽1.06、厚0.39米;碑座高0.50米。该碑通高4.18米。“河东元好问  相似文献   

6.
1991年4月11日,县文管所根据农民提供的线索,在蒲江县城东3.5公里处之东北乡金马村5组关子门发现唐代“观经变”造像石窟1处。该石窟位于蒲江通往眉山的古道旁。此石窟,从未见诸文献记载,文物普查时也未发觉。发现时石窟已被乱石、泥土掩埋一半。经过清理、冲洗,现已全部显现。该石窟造於一块白砂石包上。石窟顶部为平顶,高1.6米,宽2.4  相似文献   

7.
1981年,山东济宁市文物普查队在微山县洛房村发现一块造像残碑,当即运到县文化馆收藏.此碑现存上半部,下半部残  相似文献   

8.
七月初召开的文管站长、文管所长座谈会表明,我省一九八三年上半年的文物普查又获得了显著成果。据十八个文管站所汇报的不完全统计,今年共普查四十个县(区)、三百五十二个公社、一千九百六十八个大队、四十六个农场、五十个林场、三十八个矿区。普查面积占全省应普查地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参加普查的队员三百三十七人,比一九八二年增加87%,组成六十六个普查队  相似文献   

9.
《张思忠神道碑》原立于河南省巩县城东南10公里的大黄冶村西岭(又称青龙山)。1979年,巩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后运往县文管所院内保护。此碑高4.2、宽1.1、厚0.31米;龟座高0.86、长2.6、宽1.34米。青石雕凿。圆额,额上篆书"大元敕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碑文28行,满行70字。两侧雕六条蟠龙。此碑是至元六年(1340年)张惟敏任吏部侍郎时,奉敕为其祖父张思忠所立。碑文记载张思忠生平事迹颇详(图一~四)。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文物普查中,沁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本县西万乡校尉营村西南半里许的张氏墓地发现了清代奉直大夫台湾分府张玺墓碑。1977年墓碑迁至县城天宁寺三圣塔旁的古代石刻造像保护区内(即今沁阳市博物馆内)。该碑通高283、宽65、厚20厘米,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石雕双盘龙,正中阴刻“圣旨”二字。碑面居中镌“皇清诰授奉直大夫台湾府分府冀南张公配安人王邵杨赵氏合葬之墓”。右侧为碑序,序后系碑文撰写者刘建议,序文书写者任洛图,碑额的书写者张春茂及参与碑文撰写者任生林名。左边列张玺子、孙、曾孙、元孙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彰武县文管所在该县平安乡衙门村发现一通金代庙碑,即运回县文管所收藏。 此碑碑冠已遗失。碑身石质为灰砂岩,宽94、厚22厘米,上端有缺损,且左右两角呈漫圆形,存高108厘米。正面碑文漫漶较严重,且因上端缺损,难于判定各行首缺  相似文献   

12.
1991年3月,山东省威海市房产公司在市区西部寨子村附近施工建房,发现一块明碑,威海市文管所闻讯后即派人赶赴现场。该碑现藏威海市博物馆。该碑灰岩质。碑高120、宽68厘米。碑题名为“辛汪巡检司创寨记”,立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碑由本邑(威海古属文登县)儒学教授崔学野撰文,东牟崔仕书丹,昆仑山六度寺住持智整家篆额。立碑人为进义校尉莱州府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寨巡检孙谅,司吏王从政,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初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于栗木中学校园东南方向200米处一片“文革”中被毁的墓园中,发现一块篆刻着“德厚流光”4个遒劲大字的志铭碑,碑文的落款竟是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1886—1959年)。后经县文管部门调查核实,该碑铭确为李济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春,洛阳市新安县文物管理局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于新安县铁门镇陈村村南发现一通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古道观记碑,为我们研究元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方志学等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资料。圣旨碑为青石质,呈长方体,通高1.7、宽0.85米。碑已残断,碑座为正方形。碑额两面均镌刻双龙戏珠图案,  相似文献   

15.
1987年6月23日,陕西省吴旗县长官庙乡白沟村村民在该村后梁山顶耕地时,发现了界碑3块。同年10月,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普查中进行了调查登记。1988年元月,延安地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又到该村进行了复查。并将界碑搬迁回吴旗县文管所珍藏。金代界碑出土于白沟村后梁(图一)。出土地点比邻甘肃省华池县元城子乡前寨子沟村,东西邻沟,南北均为长梁,地势较高。界碑出土时,距地表不足20厘米。界碑3块均素砂石质,碑文楷书。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1月,我们在偃师县南蔡庄乡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宋湾村收集到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扫逆将军翟兴祖等人的造像碑。该碑虽然出土已二十年,但保存仍较好,造像艺术精湛,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对于研究北魏洛阳寺院分布、佛教造像艺术、文字书法、民族融合等方面有一定价值,兹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17.
潼南新胜发现明代石香炉徐林1987年7月,文管所文物普查组在县城南40公里的新胜乡发现一件完整的石质香炉。香炉放置在该乡三星村八组(原七村八组)千佛寺;日址,据第六盘炉记年款载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造。香炉采用镂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有花...  相似文献   

18.
<正> 1980年。丰宁文物管理所配合承德地区文管所长城调查组,在所长成常福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一次调查。1985年至1986年,丰宁文管所又结合全国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全县的古长城和金代界壕遗址,陆续进行了第二次实地调查。沿途聘请了长城保护员,建立保护组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开展对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巩县里沟铸钱遗址,是一处专铸“大泉五十”的作坊遗址,位于县城南3公里许。里沟和外沟相接,人称“十里长沟”。1984年3月,里沟居民李健康,在沟底住宅院内栽树时发现一块“大泉五十”泥范,送交县文物保管所。文管所同志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处新莽时期的铸钱作坊遗址。后经申报批准,郑州市文物工作队派人前往试掘,至4月2日结束,历时5天,现将试掘情况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三桥”龟纽篆印的几点质疑杨谔《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刊登了黄节厚先生撰写的《南川征集的“三桥”龟纽篆印》一文。文中说,四川省南川县文管所征集到的一方印文为“我是玉皇香案吏,滴居犹得住蓬莱”的印(图一)经过文物工作者的鉴定,认为不是赝品,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