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后澳门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门是我国广东珠江人海口西南端的一个半岛,现在面积约六平方公里,与香港犄角相对,形成珠江口的左右门户。澳门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外关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是西方殖民主义向东方侵略扩张在中国的第一个基地;鸦片战争以前它是中国  相似文献   

2.
据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被称为“疍家人”,建国后通称为“水上居民”。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蛋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州闽江口、九龙江、闽江水系、广东、广西的珠江水系,广东东部的韩江水系,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区的滨海大城。澳门处于广东的珠江水系领域,自澳门开埠以来,她就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渔民的集散地。随着澳门渔业的发展,澳门渔民人数逐年增加,澳门也逐渐成为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渔港之一,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至抗战争爆发前,澳门是众所公认的与广东的阳江和汕头齐名的东南沿海的重要渔港。  相似文献   

3.
略论明清时期的粤澳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化是中西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16世纪中叶澳门开埠后,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这次传入是通过澳门——广东然后进入中国内地的。澳门作为岭南的一部分,早就流行着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但随着大批广东移民进入澳门,澳门佛教、道教与广东佛教、道教联系就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对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以后明代澳门的治理形态进行探讨。明代澳门的治理形态,即指在澳门这块中国拥有完整主权的领土上,明朝政府管辖下的一个特殊侨民社区的治理形态。这一治理形态出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视作明朝地方行政管理上的一个特殊形态。它的产生,是明朝在明中叶以后面对国内外新的变化格局、吸取历代统治经验教训、调整内外政策的结果。这一治理形态产生于前近代东西方最早的交通点上,定型于明代,为清代所沿袭,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澳门葡萄牙总督亚马留(JoaoFereiradoAmaral)所破坏,存在近300年。从澳门治理的层次上看,是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中国地方政府在上,为主,居澳葡人自治机构在下,为辅;就治理的方式而言,是中西合璧,既是中国传统地方行政治理的延续,又加入了西方城市自治的因素。可以说作为中西直接接触早期出现的这一治理形态,既是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特殊建制和地方自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西方扩张东来的新形势下,吸收西方制度因素的结果。因而这一治理形态是中西直接接触早期中西制度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澳门月报》是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期间,组织翻译外国报刊的基础上辑成的材料集,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第八十一至八十二卷,题为林则徐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禁烟中坚信只有了解西方,才能和西方侵略者作斗争,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他组织翻译外国报刊就是为此目的服务的,而所译《澳门月报》对他了解外国情况、制定政策和反  相似文献   

6.
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的管辖权一直存有觊觎之心,并伺机与中国地方政府进行争夺。乾隆、嘉庆时期,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已有所觊觎;鸦片战争爆发后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的觊觎又复增强,并实施了一系列扩张行动,对氹仔的侵占,大大增加了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官府遏制澳门走私、控制澳门附近海域的难度;从光绪初年开始,澳门葡萄牙人对十字门海域的实际侵占,使中国政府对此海域的管辖权也随即丧失。  相似文献   

7.
郭远英 《世界历史》2007,(2):151-153
由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5届年会暨“澳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学术讨论会”①,于2006年10月下旬在澳门举行,来自广东、江西、北京、澳门等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学术会议。会议由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根博士和名誉会长汤开建教授主持。会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澳门历史  相似文献   

8.
澳门开埠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近代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均称得上是一重大事件。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很快与活跃于南海的中国海商合作,先后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进行走私贸易。中葡商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明朝的贸易体制与东南沿海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在闽浙地区遭受明朝政府清剿后,中葡商人重返广东沿海,向广东官府疏通后,得以入居澳门进行定点贸易。当时广东海防的主要矛盾是明朝朝贡贸易体制与中、葡商人之利益冲突,澳门开埠乃为纾解这一矛盾而建立的缓冲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澳门,是镶嵌在我国南海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澳门、南海就是中国的领土、领海。由于澳门在中外交通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曾是西方人到达中国的第一站,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了中外贸易、中西文化的交流枢纽。罕见的不完整条约暗藏“玄机”在明代,葡萄牙国就开始觊觎我国澳门这块宝地了。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遭遇风浪,贡物被水渍,请求借澳门晾晒,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东方航线的开辟,葡萄牙殖民者早就觊觎东西方航线的枢纽——澳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托言舟触风涛,借地晾晒贡物在澳门搭茅屋居住。葡人以1557年在澳门筑室建城称为澳门开埠。由于历史地理的关系,澳门不仅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医学交流的交汇点,其时间比香港还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11.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不久天主教耶稣会士卡纳罗出任澳门第一任主教,从此天主教以之为基点,不断谋求向中国内地的发展。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经过多方努力,进入广东肇庆,获准在东关天宁寺居住,并开始正式传教。但这并非基督教第一次渗入中国,此前有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说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的第一次重要的汇聚,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4至5日,“澳门、广东与亚太海域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澳门大学中文系、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并联合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等海外研究机构共同举办,来自德国、法国、日本,及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逾40名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一直认为,澳门作为第一块被西方人占领居住的中国土地以及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商贸港口,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近500年中国与西方交往角力的全过程,澳门历史亦从侧面清晰折射出中西明交锋撞击的轮廓,而这种交锋撞击,不可避免地体现到澳门历史研究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透过总结澳门历史研究来考察中国与西方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钱币博览》2000年2期曾刊登吴筹中、顾延培先生《澳门荣利全壹大员票》文,该文提供“这是赌博公司发给经收人的一种临时收据”。笔者在编纂《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纸币》时,从钱币收藏家和有关钱币拍卖图录中陆续收集到粤、澳两地六张此类名称为“省城广东全省恩文会元进士”,“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广东全省恩文乡科”等凭单(图1)。票面编卷文字(取千字文字为卷,每卷一千条)、票式、告白文字:“诸君光顾现银到店投票,  相似文献   

15.
为行使中国政府主权,林钦差巡阅“天朝疆土”澳门林则徐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60年前(即1839年)9月3日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1557年间,葡萄牙人据澳门,此后又通过向明朝政府交纳地租和税饷,把澳门变成他们的居留地。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粤海关以后,允许来粤贸易的西方各国商人,在贸易季节以我们时间到澳门暂住,澳门又逐渐成为葡、亚、荷、英、法、美等西方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  相似文献   

16.
正澳门大学历史系汤开建教授于2016年出版了200万字的《天朝异化之角:16-19世纪西洋文明在澳门》(暨南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天朝异化之角》)。作者探讨了西方文明在澳门的传入、形成、传播、发展及其影响,征引了千余种东西方语言文献。此著在立意上的最大亮点就是,它不同于以往仅将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桥梁和沟通东西方的媒介,而是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承载和积淀在澳门的西洋文  相似文献   

17.
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有悠久的文明史,因地处南中国,扼守珠江口,被葡萄牙人选为染指中国的据点。由此,使澳门这个平凡渔村,经历了沧桑巨变,并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名城。1840年前,澳门是中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领土;1840年后,葡萄牙人非法强占  相似文献   

18.
粤籍华侨华人在加拿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籍华侨华人在加拿大○黄启臣中国最早到加拿大的华侨是广东人。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英国船长约翰·米尔斯(JohnMears)来广州做生意,回船经澳门时招雇了50名广东铁匠和木匠,去到今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岛。这批广东铁、木匠在该岛的...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前在某外人处买得“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何记荣利全”银票一张。票系直型,长220、宽118毫米。票的上端横书二行“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其下为一长方形边框,框内上面横书二行“何记荣利全”。其下右边起第一行直书“率卷德厚&;#215;定到”字样,并盖有现银等字的朱章壹颗。第二行直书“索字号该银壹大员”,在“索”字上盖有一圆形朱章。  相似文献   

20.
葡萄牙是西方国家在从事海外扩张和殖瓦掠夺过程中,最早通过水路,即所谓“香料之路”,同中国直接接触的国家。从1513丰第一个葡萄牙人驾驶马来帆船到珠江口“通商贸易”,至今,中葡两国之问的关系已有400多年历史。葡萄牙人初来中国东南沿海,是叩关求市,还是扩张掠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明廷及广东官府是如何加以对待的?葡萄牙人立足澳门,是借居、租居?还是“助剿海盗得赐澳门?”这些都是探讨早期中葡关系及澳门历史时,必须首先认真澄清的问题。“九九”回归在即,国人更渴望对澳门开埠的历史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此,本文依据中外载籍,力求通过分析和论述16世纪葡萄牙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活动,客观、公正地再现这段颇为复杂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