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文明     
<正>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用玉规范松驰,揭示出良渚古国前期的政治结构高度集中,"良渚"聚落对各层级聚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后期的政治结构趋于松散,呈现多雄并立的政治局面,良渚古国遂分化为多个古国。  相似文献   

3.
夏、商神权法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统治者经常宣扬“天命”、“天罚”,实施“神判”,有人据此得出了夏、商是“神权法”时代的结论。此说值得商榷。其一,“神权法”是维护神的法,而不是利用神的法,“神权法说”的理论依据是不正确的;其二,夏、商时期,神权不独立,宗教不发达。不存在形成“神权法”的政治和社会心理条件;其三,夏、商时期,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都掌握在王的手中,法律以维护世俗权力为核心,这样的法律不应是“神权法”;其四,“天命”、“天罚”是法律思想,“神判”是审判方式,法律思想和审判方式都不能决定法权本质,“神权法说”的论据不能说明其论点。严格地说,夏、商法律是“俗权法”,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黄建秋 《东南文化》2017,(1):127-127
1.良渚——神権主導の複合型古国(宋建)要旨:良渚文化において、神権主導の社会運営が行っている。玉琮は神権の物質化したもので、玉琮を持つものは神権を持つことに等しいと思わせる。玉琮の分割は玉琮の授与関係を示し、神権の授与を示す。各集落が所属するランクは玉琮の持ち方と密接な関係をもっている。それによって、良渚文化は四つのランクに分けられる。良渚文化において、玉琮と玉鉞の使い方は権力構造の変化を示すが、  相似文献   

5.
知文明     
《大众考古》2022,(10):90-91
<正>三星堆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神坛、神庙、祭祀坑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类型。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共同构成其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坛、庙、坑”就是三星堆神权古国文明因素的一套典型“组合”。“神权国家”是三星堆文化神奇面貌的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文献中,玉琮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用玉,但文献和出土玉琮的年代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者对玉琮形制及功能的认知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出土实物出发,梳理了西周-汉代有明确出土位置的玉琮材料,再与东周时期礼书记载的玉琮功能一一对比分析,探索其功能的演变。通过本文研究可知:西汉时期出土的玉琮,符合文献中"礼玉"、"瑞玉"的功能。两周时期出土的玉琮,更多地体现出敛葬的用途,其宗教、礼仪的性质并不明显,不宜称之为"礼器"。  相似文献   

7.
漫话东北虎     
《后汉书》云:(氵岁)祠虎以为神。(氵岁)(又作(氵岁))为先秦时期东北的少数民族。(氵岁)祠虎以为神当然是东北虎了。清代、民国时期的方志有关东北虎记载较多。  相似文献   

8.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山兽之君、百兽之长,寓意着吉祥平安,是活力与荣耀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高林密,野兽经常出没,虎就作为力量的象征而被广泛崇拜。从出土文物来看,对虎崇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及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这些纹饰有诸多虎的形象存在。此外,虎的形象被当做礼器用以祭祀;被当做兵器的装饰用以象征勇猛和权力;被用做调兵遣将的兵符——"虎符"。  相似文献   

9.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玉琮24件 ,均出土于Ⅰ区的“梅苑”东北部地点 ,该区域是一处宗教祭祀区 ,时代约当商晚至春秋早期。24件玉琮中既有良渚文化玉琮 ,又有仿良渚文化玉琮 ,还有商周时期玉琮。这批样式各异的玉琮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域内的大量出土 ,一方面反映出良渚文化及其宗教思想对金沙遗址礼制系统的影响 ;另一方面反映出玉琮的发展演变过程 ,为研究古代用玉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盘古考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汉时期出现的创世主神盘古 ,是由上古土地神 (社神 )“亳”音变而成。亳异体为薄、蒲、蕃等 ,变为双音连绵词有薄姑、蒲姑、蕃吾 ,转而为盘瓠、盘古。盘古作为创世主神虽在东汉时才出现在典籍之中 ,但其具有能迅速生长扩大、孕育世间万事万物的性质 ,在商周之时用来分封薄姑五色土的亳社神崇拜中就已经初蕴其义了。盘古神并非像后世学者所言 ,是最晚出现而被积薪式地列为时代最早、地位最高的创世主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学界关於古人“重神轻形”的传统见解,提出古代文艺毕的基本形神观是“主神重形”。首先考察古代思想史上的形神论,认为其中已贯穿着重神而不轻形的观念,为文艺学史上“主神重形”的形神关系学说奠基。其次分析束晋顾恺之及其後画论家的主神重形论,强调其在文艺学史上主神重形论中的导夫先路作用。最後讨论古代形神关系研究中的有关问...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类型。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共同构成其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坛、庙、坑”就是三星堆神权古国文明因素的一套典型“组合”。“神权国家”是三星堆文化神奇面貌的主要内因;“过度消耗”是三星堆快速衰亡并形成大型祭祀坑的根本原由;“早期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化丰富多彩的外部原因;“多元一体”是三星堆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定位。“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3.
虎卣新论     
虎卣即著名的青铜虎食人卣。器表是一组龙、凤、虎相斗的纹饰,人是御龙的珥蛇践蛇神,神人面对虎表现的是戏虎、弄虎。虎卣的装饰象征狩猎、治兵、敬奉山川。  相似文献   

14.
朱磊 《中原文物》2013,(1):46-51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仰韶文化时期以蚌壳堆塑的龙、虎及北斗图案。其所表现当为星象,但是在墓中布置出星象的意义值得反思。由于墓葬的宗教功能在于实现对死者的"终极关怀",墓中的蚌塑星图之意义既是用来标明墓主死后的归宿,同时又希望得到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帮助,接引墓主之亡魂升天。墓中另外三具"人殉",实为祭祀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供品。  相似文献   

15.
李淑琴 《收藏家》2004,(2):47-50
我国远古宗教信仰的观念认为“万物有灵”。这些精灵和诸神,是以自然现象或动植物为原型,有的成为各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如:四川东部的巴蜀之国,“巴”是蛇,而蛇正是“巴人”的图腾神物。又如:商武丁王卜辞中的“虎方”可能就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虎图腾氏族。从这些被用作神来崇拜的物象标志来看,都是以自然界物体为对象的多神崇拜。在诸神之间不分主次及隶属关系,都是被用作祖神及神秘力量的图腾象征物。下面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馆藏玉虎及其它地方出土的玉虎为例,来探讨我国历史上虎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及神话学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昆仑山及其主神西王母的神话原型,据某些学者考证,是上古时期青海湖边一个部落的女酋长,西周穆天子瑶池相会的正是这位女酋长,这是中国西部神话中的“神”系与中国西部历史中的“王”系相隔合的一种原始文化体现。在中国神话里,昆仑文化的西王母属于西部月亮神话的女主神,昆仑文化就其主体特性来说,它是一种中国西部广大地区远古母系氏族的社会的文化余绪。这与构成昆仑文化的主要部分藏文化中深厚的女性崇拜因素  相似文献   

17.
梅莉  范学锋 《中华遗产》2007,(10):74-81
武当山的朝山活动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是以民间信徒修仙的形式进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在这些香客的眼里,神是善良的,只要心诚,便有求必应;同时,神也是威严的,只有叩下头,才能接近。  相似文献   

18.
红山文化中晚期,天地神灵信仰获得了普遍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巫、觋集团。巫、觋集团操控着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他们沟通着人神之间的关系,具有崇高的神权地位。形成了红山文化中晚期以巫觋为最高领袖的神权社会。  相似文献   

19.
劉石 《中华文史论丛》2011,(4):81-100,393
本文針對學界關於古人"重神輕形"的傳統見解,提出古代文藝學的基本形神觀是"主神重形"。首先考察古代思想史上的形神論,認爲其中已貫穿着重神而不輕形的觀念,爲文藝學史上"主神重形"的形神關係學說奠基。其次分析東晉顧愷之及其後畫論家的主神重形論,强調其在文藝學史上主神重形論中的導夫先路作用。最後討論古代形神關係研究中的有關問題,提出一直都重形、形神不可分等觀點,並由此抉發出尚未被充分重視的古人"形神兼具"觀念下"真"的概念,藉以進一步說明"主神重形"纔是古代文藝學形神關係論的基調。  相似文献   

20.
赵洋 《民俗研究》2017,(5):44-49
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图形内容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这些图形来源于汉代人的历史记忆,是汉代人观念、思想的承载物。在汉代普遍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多类以虎为题材的肖形印,具体有"人搏虎"题材、"突出虎纹"、"白虎"题材等,这些虎形肖形印体现出汉代人的尚武精神、辟恶御凶观念、祥瑞思想等,同时,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寓意与功能也与汉代人普遍的观念和思想密不可分。思想史视阈下的肖形印解读与研究是拓宽肖形印研究途径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