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文献研究认为,明清之际岭南遗民"逃禅"呈现以下特点:(1)岭南遗民"逃禅"反复性;(2)岭南遗民"逃禅"①的目的性;(3)岭南遗民逃禅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罗浮山几种著名特产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罗浮山以其道教和佛教的兴盛而成为岭南著名宗教“圣地”。而罗浮山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相当引人瞩目。本文仅就罗浮山寺观内几种全国闻名的特产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历代法宝记》是现存最为重要、也最为可靠的唐代四川禅宗史料。在内容上,它主要以唐代兴盛于四川剑南净众寺和保唐寺的一派禅宗的历史为轴心,将整个禅宗的历史乃至思想加以总结和系统化。由于它对四川禅宗史、中国禅宗史、中国佛教史、汉藏佛教交流史、汉藏民族交流史以及中国与朝鲜佛教交流史都具有相当的价值,所以,自其问世伊始,即引起了国际佛学研究界的持续关注敦煌发现的关于《历代法宝记》的写卷,到目前为止,共有11个。它们是:英国所藏斯516、1611、1776、5916、11014号,法国所藏伯2125、3717、3727号,俄罗斯所藏Φ261(M.1514)号,…  相似文献   

4.
天龙山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精美的佛教石刻及皇家高氏所建的天龙寺院而著称。然而"天龙"的称谓以及其佛教的宗门派别历来说法颇多,从东魏北齐至隋唐五代金元时期,随着政权的更迭和历代帝王之家与地方士族的信仰不同,其尊奉的佛门宗派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明嘉靖时期,天龙寺院出现有"敕赐临济正宗传法大师古潭"的碑刻记载,这说明佛教禅宗从唐代晚期新创启的"临济宗"传至明代依然兴盛全国及太原地区。  相似文献   

5.
在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少客家地区是有名的“人文秀区”、“文化之乡”,这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直到今天,还保持这种尊师重教、重视知识、尊敬人才的优良传统。当然,这种习俗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客家地区的文教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代.至清初以后相当兴盛.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人文秀区”。  相似文献   

6.
张辉军 《丝绸之路》2011,(22):10-11
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早兴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特别是五凉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尤其是在凉州一带始终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和信仰。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五凉时期佛教在凉州地区兴盛的原因作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凉州佛教对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取代外丹术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盛 ,道教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社会 ,民众道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8.
郝秀聪 《神州》2012,(23):3-4
佛教是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的,迄今已达2000多年,对中国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不断融合中国本土的儒、道逐步实现自身的中国化。佛教于隋唐时期兴盛,太宗先道后佛,留心学问,普及佛典,常与高僧交往,尤其是玄奘法师。此后的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等都信仰佛教,因为皇家的重视和推广,所以唐朝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等如日中天,佛教精英辈出。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禅宗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实现。禅宗相对于印度本土佛教有了很大改观,它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理想体系。对于文人,他们对佛教更多的理解为一种哲学体系,所以文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是透过迷信与民俗信仰的表层,深入到其宇宙观的内层的。  相似文献   

9.
佛教发祥于印度,自西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佛教已传入中国民间;东汉班超进一步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佛教即从陆、海两丝路传入中国。 佛教最初传入贵州,史书并无记载,由于历史上中原罹乱,遗民逃禅,从湖南方向传入贵州;另一路由四川传入贵州。今将佛教在贵州分为几个时期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0.
明栋 《广东史志》2002,(2):62-65
坐落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7公里外的南华禅寺,南朝梁天监元年(502)由西域高僧智药三藏尊肇建,至今已有1500周年历史。期间有中国佛教禅宗南宗始祖之尊的慧能和尚在此弘法达数十年之久,此后南华禅寺有“中国禅宗洙泗”之誉,香火兴盛。宋以后,南华禅寺逐渐衰弱。到明代,憨山德清和尚主持法席,南华禅寺一度中兴。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佛教也即都市佛教,她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的发展而兴盛起来.都市佛教一直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阵地,不仅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提升都市文化品位、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故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市佛教建设,不仅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更能够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与佛教教团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佛教兴盛,佛教教团与归义军政权关系密切。张议潮收复河西及建立归义军政权得到佛教教团的巨大帮助,僧使来往于长安敦煌之间,作为幕僚参与归义军政权决策活动,地位崇高,政教间互相依赖、利用,佛教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呈现空前兴盛。归义军后期佛教教团地位下滑,政权制约、干涉佛教教团事务,高僧成为官府释吏,政府法令渗透到佛教教团的清规戒律之中。  相似文献   

13.
破山是明季西南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他一生大开方便法门,创建名蓝巨刹,开建法幢10余所,剃度弟子百余人,嗣法弟子80余人,法系遍布西南诸省,对贵州佛教影响深巨,为西南临济禅宗祖师。纵观破山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儒入佛,立志出家,解脱生死的青年时期;第二阶段是遍求名师,参禅学法,得禅心印的壮年时期;第三阶段是开堂说法,创建法幢,培养僧才,振兴西南禅宗佛教的中晚年时期。此时他作为西南地区佛教界的一代宗师,对西南佛教的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破山的佛教活动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甘肃是我国古代佛教艺术兴盛发达的地区,现省内各博物馆中保存有大量佛教文物。近年来笔者参加省文物局组织的馆藏一级品  相似文献   

15.
冯志 《巴蜀史志》2004,(6):39-41
“言蜀不可不知禅,言禅尤不可不知蜀。”这句名言说出一个道理:要认识古代四川须从巴蜀禅灯着眼;要了解禅宗须从四川地方献入手。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巴蜀禅宗在中国佛教中最具特色,尤其是智诜创建的净众保唐禅派,曾经是唐代中国一个十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禅宗流派。  相似文献   

16.
北魏佛教受凉州佛教及其它十六国佛教影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成帝复兴佛法直到北魏灭亡,佛教持续兴盛.以云冈、龙门等为代表的大量石窟寺的营建,以及其它佛教遗存都是北魏佛教发展和兴盛的实证.泰州一带,麦积山石窟也开始大量开凿,终成为陇右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成为陇右佛教的中心.史料中高僧的活动、地方官员的奉佛以及佛教势力的增长等,都表现出秦州佛教的发达,并且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福州怡山西禅寺是闽中著名的千年古刹,最初名"信首寺",创于梁陈间而毁于隋。唐咸通年间,大安禅师从湖湘回闽来怡山重兴佛寺,"大化闽城",法侣云集,促使南禅宗在福建的兴盛,怡山成为当时福建南禅宗最有影响的道场之一。此后,怡山名僧代不乏人,但到了明末,佛寺衰败,沦为民宅,岭南曹洞宗禅师宗宝道独随缘受请住持,怡山得以中兴。宗宝道独的嗣法弟子天然函昰的法脉绵延久长且影响广大,道独之后,其在怡山曹洞宗  相似文献   

18.
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境内寺塔林立,僧众如云,上至皇帝太后、下到平民百姓,皆多崇信佛教,译、校经之风大盛,法事频繁。本文从河西地区佛教基础、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渊源、民族政权、境内民族信仰、统治者的提倡和河西地区相对稳定的环境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西夏佛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凯 《岭南文史》2010,(4):30-36
六朝以至唐宋,是中国道教的兴盛时期,连州则是这一时期岭南道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之一。而连州在岭南道教史上的这种重要地位的形成,是与六朝时期廖冲(廖真人)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延祐《四明志》为宋元之际四明地区的一部名志,其中关于佛教的记述十分丰富翔实,收录了大量当地寺院蓬勃发展和高僧生平事迹的史料,展现了宋元之际四明地区文化繁荣、官民崇佛、佛教尤其是天台宗和禅宗的发展情况。梳理研究这部分史料,有助于对宋元之际四明以及江浙一带的佛教发展有一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