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的枢密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的枢密使戴显群唐代的枢密使是由宦官充任的内诸司使之一。在中晚唐宦官势力恶性膨胀以及政治中枢大权逐渐移入内廷的情势下,枢密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它与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合称“四贵”,是宦官集团的首脑人物;它与外朝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翰林学士共同构成唐...  相似文献   

2.
刘晏少年举神童入宫 ,得到宰相张说和肃宗母杨妃的赏识 ,由此获得接近内廷的机会。肃宗、代宗二朝 ,他相继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和刘清潭 (忠翼 )建立特殊关系 ,并从而成为皇帝心腹 ,参与和主持了除元载事件 ,其理财生涯和政治沉浮与内廷权力的交替密不可分。财政使职结交宦寺及成为皇帝私人是使职发展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其中不排除使职本人保身固位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羡余”直入内库及内廷对国家财赋的分割和监控 ,成为两者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唐肃宗李亨自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以后,适逢唐玄宗先后宠信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深受政治迫害,而后又遭遇"安史之乱"的动乱之苦,成为唐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不在长安登基的皇帝。"文武失德"的政治危机让唐肃宗印象深刻,以至于对相权膨胀与军权旁落极为敏感和忌惮。为此唐肃宗一改唐初抑制内廷的政治准则,而着力于提拔内廷势力,引入宦官后宫来对抗外朝,构建一个内廷外朝相制的二元政治体制。自肃宗朝起,以后宫、宦官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极为严重的朝代之一,宦官作为一股独特的势力,他们除了承担传统的内廷杂务之外,还广泛地参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活动,进而对明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不可避免的也要受到宦官政治的影响,宦官专权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士风——谄媚依附之风和刚正不阿之气节,也对文学创作风格和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1912年民国建立后,政治合法性在形式上均需源于民意,但是,政客们实际上以种种手段假造民意,争取权力或建立统治,此种对民权的僭越后来日益制度化,甚至成为稳定的政治结构。在其支配下,强制氛围下的政治表演取代了自愿政治参与,社团被包围侵蚀,选举沦为包办的仪式性过程。政治运作多以派系利益或个人私利为本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府亦可能受到利益集团控制。这种"僭民政治"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5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从1927年至1937年,上海市政府主要官员的人事构成既呈现专业化的特点,又受制于诸多政治因素。一方面,历次上海市长更迭与国民党高层的权力竞逐、派系斗争、政局变动有关。另一方面,上海市市长任用下级官员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市政府内许多"技术官僚"与市长亦有亲缘、地缘或业缘的关联。在地方"党政分开"的架构下,上海市党部对市政府进行人事渗透,并对市政府形成权力牵制,呈现"党治"色彩。更重要的是,蒋介石亦时常控制上海市长及各局首长的人事任免,有意运用派系政治维系及平衡上海市政府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7.
枢密使一职始于唐代,五代、宋、辽、金、元各朝继承并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但是,唐代的枢密使制度有别于其它各朝,担任枢密使职务的是宦官而不是士人。中唐以来,随着宦官专权局面的日益严重,枢密使作为内廷机要职务,传宣诏令,擅作威福,窃取政治实权,是加剧中晚唐宦官之祸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在中晚唐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代宦官在佛教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宦官们活跃于内廷,因而,其宗教信仰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必然与皇族,甚而与整个朝廷政局都有着重大关系。本文拟探讨从建寺造像中所见唐代宦官的奉佛风气。其背后的原因,作者认为,佛典教理的吸引、唐代奉佛的社会环境和宦官的家庭熏染等,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宦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宦官奉佛的动力和成因。  相似文献   

9.
司礼监作为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首,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可以说,司礼监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明朝中后期的兴衰。  相似文献   

10.
政学系是蒋介石统治时期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其成员结构始终众说纷纭;而人们对政学系的诸多观察,更多的是源于其政治对手的言说。因此,考察其组织轮廓,往往需要勾勒出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人物谱系。政学系初期,党内各派因反对杨永泰个人,而将其周围的一群朋友冠以"政学系"之名。如果说此时的杨永泰还有伐异之举,稍符派系之说,后期则无人能担此任。杨永泰死前10个月形成的中央政府新内阁,是所谓政学系的成熟期。他们的核心人物是黄郛,大都是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教育、金融界专业人士,有一定的治国能力,与杨永泰并无多少交集。由于这批行政官僚无派无系、位居高位且由学而仕,符合政学系的人物描述,故旁人多以政学系视之,而这些人也多因同声相求,愿与其他被视作政学系之人相往来,两种过程,交错为用,共成政学系之名。政学系不仅满足了蒋介石政权建设的需要,也改变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正>自洪武朝废除丞相后,明代宦官在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中日益处于重要位置。学界对此已积累了较多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明代宦官制度和权力的演进,以及宦官与教育文化、宗教信仰乃至民间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吴兆丰著《有教无类: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行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是研究明代精英士大夫教化宦官的“化宦”认知和行动并评估其效果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碑刻是回族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利用北京明代伊斯兰教碑刻,细致梳理了碑文所载官员题名情况,考察了官员群体,特别是回族将领、文官、内廷宦官捐资兴建、修缮清真寺,或为其奏请名号等史实,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回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徐平 《湖南文史》2002,(6):55-61
从民国初年到全国解放的近40年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军队里,派系繁多,山头林立。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名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博系”,号称“陆军三大系”。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6,(1)
晚明时期,宦官专权益盛。朝野人士或以引导宦官言行之向善,或企图结好宦官势力争夺朝政话语权,或出于以一己学说俘获君心之私念,纷纷致力于历代宦官传记文献的汇辑与评论,思想家王畿所辑《中鉴录》即是其中之一。《中鉴录》七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明刻本,藏故宫博物院。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明万历三十九年刘成跋刊本五册。两本同版,故宫本后印,有多处剜改、删削,主要表现在目录、序跋、正文内容等方面,剜、删特征一贯,版片配补痕迹亦相当明显,内阁本则较完整地保存了该书原貌,其在日本的递藏轨迹相对清晰。《中鉴录》的编辑初衷乃寄望有助于宫廷宦官教育,且在万历朝廷产生了一定影响,也为晚明政治思想史和宦官史研究留存了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证清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贡档》及实物上所系的黄签、编目卡片记载,并与实物互为对证和分析,可知"云玉"、"云石"均为云南总督、巡抚及衙役常用的名称,是不同等级的缅甸翡翠的别名,变缅甸翡翠为云南所产的"玉石",作为"土贡"贡进内廷。"绿玉"是内廷太监、衙役所用的翡翠别称,在内廷,下从衙役、太监,上到皇帝,均亦接受并应用上述专用名称。在派出的织造、盐政、税关等监督少有使用,而多用"翡翠"一名。"翠根"、"翠玉根"、"翠玉"等名称均为本院有关工作人员的用词,均指劣等翡翠而言,与云南督抚和内廷无关,确为参酌古玩界的经验提出的关于劣质玉的变通名称。  相似文献   

16.
宦官是中国皇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来受研究者重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明三代,宦官广泛参政,他们在维护皇权的同时,对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转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相较于以上三代,宋代宦官除了童贯、梁师成之外,大多隐而不显。  相似文献   

17.
正翰林院,又称词林、玉堂、馆阁、翰苑,是我国唐朝初期设立的一个集学术、政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官僚机构。它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立而出现,并不断完善,不断强化,亦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而废止。从唐至清,绵延了一千多年。唐代的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虽非正式的官职,但是接近皇帝,常与皇帝在内廷商议朝政,草拟诏书,权力很  相似文献   

18.
王才友 《民国档案》2016,(3):86-101
1932年3月,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这一"剿共"政治即包含了如何处置投诚俘虏的重要问题,为此,蒋筹划在江西反省院的基础上建立一所覆盖湘鄂闽赣等22省的大型感化院。高墙之内,暗藏汹涌,感化院内先后上演"CC系"、"黄埔系"和"政学系"分别所代表的党、军、政三方围绕主办权的权力竞夺。透过高墙内权力竞夺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蒋介石在用人政治中凸现出来的重军轻党的浓重痕迹,也看到了蒋的这一策略中隐含的"政以军兴,政亦以军废"的重要特征。缕析感化政策在江西推行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蒋在某一政策的兴废过程中,往往以"派系"轮替的用人策略执行其"剿共"政治,这与我们以往认识的"多元竞轨"的制衡策略又有所不同,或许这是历史复杂性的另一面相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宦官政治发达的形势下,唐代的内职诸使制度不断发展。唐代的内职诸使具有使职的特色,除处于最高级别的枢密使和宣徽使,其他内职诸使之间没有形成明确的高下等级关系。至五代,内职诸使之间逐渐形成明确的高下关系,并且随制度的发展更加严密化、系统化。在整个五代的变化过程中,以后晋为界限,前后王朝内职诸使的等级化现象呈现出不同的趋向。后晋之前主要以职务为主,后晋之后则主要以职阶为主。这种变化与整体内职诸使制度的外官化发展存在互动关系,因而体现于内职诸使的外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工具①,备受学界的关注.随着商代青铜器的不断出土,学者们对其的研究亦日益增多.就现状而言,学者们对商代青铜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礼容器的研究,对青铜兵器的兴趣则显得较淡.而作为"戎"事的物化形式,兵器亦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社会结构、生产技术紧密相关,对其的研究亦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