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4,(5):89-100
僧伽崇拜从唐代开始,直到近代都在佛教信仰和民间崇拜中存在和演变,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多类型的僧伽造像是这种信仰的载体。对塔出造像的讨论,有助于对佛塔性质及周边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僧伽大师是唐高宗时期从西域沿古丝绸之路来华的高僧。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半个中国,坚持将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法施教,济世利民,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崇拜,由此形成的僧伽信仰,遍及全国,流播千载,并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日韩,对推动佛教中国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僧伽,西域何国人,唐龙朔初年入中原,在泗州一带弘法,后被中宗迎入内道场,景龙四年(710年)坐化于长安荐福寺,归送泗州,起塔供养川。其后僧伽信仰渐盛,延续至明而不绝。已发现最早的僧伽造像是元和十三年(818年)四川安岳石窟西禅寺中的"三十二化"僧伽和尚龛像~([2])。此后,僧伽的形象常见于石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由三宝构成,是信仰、仪式、象征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信仰是佛教的内在标志,而仪式和象征则构成了佛教的外在表现,在信仰中,对"法"的崇拜是佛教的核心要素,而佛像崇拜则属于佛宝的表现之一。按照学术界一般的说法,"公元1世纪以后,随着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开始造像礼拜。"同时,根据原始佛教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句丽时期的各种佛教造像自身信息的分析,以及具有明确信息佛像与其他佛像的对比,尤其是通过与佛教相关知识的联系,对这些佛教造像进行了准确的辨析和认定,从而使我们对高句丽所崇拜和信奉的佛教造像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磁县赵王庙摩崖造像是有明确纪年的隋代佛教造像遗迹,由于地处偏僻,过去鲜为人知。本文作者对赵王庙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并对造像题材、造像题记、造像风格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赵王庙摩崖造像的发现,为研究隋代佛教信仰、佛教组织以及进一步研究邺下佛教和响堂山石窟又补充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运城博物馆展示的几件北朝时期造像碑材料综合分析,可知相比于运城毗邻的周边省区,这一带佛教传播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像艺术和样式上主要受关中及豫西地区影响。信仰主体多为当时普通民众,主要盛行释迦崇拜,且呈现出佛道杂糅现象。但其发展脉络从未间断,为隋唐时期运城地区佛教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黑天是云南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梳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南诏、大理国时期大黑天造像可知,大黑天造像和信仰在7~8世纪随佛教密宗自印度传入大理地区而兴起,大黑天与毗沙门天造像成对出现。石钟山石窟的大黑天造像对研究中国大黑天信仰传入路线、流传分布及区域造像风格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是白族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宇恒伟 《文博》2007,76(4):92-96
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由三宝构成,是信仰、仪式、象征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信仰是佛教的内在标志,而仪式和象征则构成了佛教的外在表现,在信仰中,对“法“的崇拜是佛教的核心要素,而佛像崇拜则属于佛宝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道教造像和佛教造像相比为数甚少。因此,四川保存的二十余处道教造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因其系统和完整性,更加值得重视。对这一课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弄清道教石刻的艺术特点、渊源,同时还能寻觅到道教神系与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踪迹。本文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组造像的渊源作一探讨,以求正于学术界。 一、自成系统的三清尊神 道教的神系十分复杂。它是在我国古代传统的鬼神信仰的基础上,以国家敬祀和民间崇拜的诸神为主体,并吸收了一些儒家的先王圣人及佛家的菩萨罗汉,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奇异的鬼神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弥勒是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早期河北地区常见的佛教造像题材之一。本文主要以造像题记为依据,结合佛教典籍内容,分析此时期河北地区弥勒信仰的差别,旨在探讨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河北的流传状况。佛教发韧于古印度,在我国的传播是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而展开的。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2.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僧伽是入唐弘法时间较长的外来胡僧,考诸史籍,他不是南天竺人,而是西域何国人,即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人。僧伽被唐中宗尊为"国师",备受推崇,并被唐中宗及其以后的帝王们极力拥戴,究其原因,盖与是时观音崇拜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号称"观音之化身"的僧伽"化唐土五十三载",随着观音崇拜的盛行,渐渐成为唐宋时期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侧面反映了佛教的世俗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因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经幢盛行于中土大唐,流播五代、辽、宋、金。经幢造像为经幢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叙录了海宁安国寺唐会昌四年(844年)经幢所镌佛教造像,通过图像与经文的比照,初步考证其主体造像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与经文的变相,揭示了经幢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妇女占社会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对妇女佛教信仰的研究是古代社会佛教信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一些北齐时期佛教造像、刻经题记是研究妇女信佛的重要物证,表明当时很多妇女参加了造像、刻经的礼佛活动,她们参与佛事活动的形式与男性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很多是与男性共同参与的。  相似文献   

16.
1964年7月在河南新郑市小乔乡同时出土了《刘子瑞造像碑》《刘绍安造像碑》《刘绍安造菩萨像》《刘陆虎造像》等四件北齐石造像。作者近年对其进行考察研究的同时,发现这是一组家族式造像,从中反映出北齐时期河南民间佛教信仰的概貌。本文将从造像内容、造像形式和造像记探讨其时盛行的民间造像之风,以及佛教在乡村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至隋时,法华信仰与维摩诘信仰的并峙流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法华造像与维摩诘造像的双弘并举同样引人注目。永靖炳灵寺石窟、云冈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重要洞窟中均可见维摩造像与法华造像的双弘并举现象。这种现象引人深思。它反映出南北朝至隋时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般若与法华双美,义解与禅观并重的佛教信仰与实践。因考诸史实,予以实证。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盂县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记中保留着不少地方佛教史料,学界对此关注较少.盂县交通便利,受到晋阳、平城等地的官方佛教影响,造像活动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造像记中记载的供养者有平民、僧尼、官员和女性等,在心态、造像活动等方面表现出自身信仰特质;义邑团体造像数目超过个人,成员以造像为中心布置道场、举行法会等宗教仪式,也发挥了义邑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永安二年造像碑为北魏后期佛教兴盛的产物。流失海外后于1923年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造像碑上刊刻的佛本行、佛因缘故事,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特点。佛教造像是佛法的方便道,目的是为了证实佛教真谛,造像碑上的高跷、幢伎雕刻,不可能是普通的百戏娱乐画面,而是将当时庙堂礼乐纳入到敬佛礼乐的写照。造像图案和题记所处位置与排列顺序均以居中为尊,左右对称,是中国传统礼制观念的缩影,由一区造像碑可以看出当时邑义组织中的不同身份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