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军 《沧桑》2009,(6):50-51
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晋城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精心拣选和科学开发晋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晋城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佛道两教是在唐五代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的宗教形式,对各类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陇右地区是佛教东来经过的第一个地区,道教也在陇右地区得到广泛发展,两种宗教形式在陇右地区的传播对陇右唐人小说创作主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陇右唐人小说作家中,大多数作家的作品无论从题材、主题,创作方式等方面都打上了佛道两教的烙印,表达了创作主体对...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晋城玉皇庙是全国影响广、规模大的道教庙宇之一,庙内保存的元代二十八星宿塑像,是中国道教庙宇中绝无仅有的佳作。整个庙宇主轴线上分前后四进院落,随地势依次升高,分布于六级平台之上,殿宇计30座,占地面积约7859平方米。195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  相似文献   

4.
<正>在儒佛道三教中,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特点和文化本质的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在我国众多的道教庙宇中,能全面反映道家宇宙观和天象观,并能够以高超绝妙的泥塑艺术再现这种深邃理念的,山西晋  相似文献   

5.
邢瑞苗 《沧桑》2008,(1):171-172
民国初期,晋城新式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发展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全省进行村政建设和重视教育的大环境影响;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基础;民国前期经济的初步发展;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主要表现为山西的“十二月事变”,而“十二月事变”中,由于决死三纵党的领导没有采取有力的预警应变措施.受损最大的是晋城一带。  相似文献   

7.
开辟和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抗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晋城地区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予以探讨,充分反映出晋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贵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旅游的历史渊源中,宗教化是一重要的内容,而以佛教、道教为主,前人为后人留下的这些化遗产,成为今天发展旅游的无价之宝,如何开发,如何利用,是本要讨论的主题,也是为贵州旅游进一善意之言,希望有关部门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宾头卢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头卢信仰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流行的佛教民间信仰之一。本主要利用敦煌书,结合传世献,对宾头卢信仰的源流传播及在敦煌的流传情况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殊信仰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盛行的佛教民间信仰之一。本主要依据敦煌献,结合考古资料及传世献,对五台山殊信仰的兴起及其在敦煌的流传情况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11.
《晋书》与《世说新语》是研究东晋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东晋道佛二教并盛,而《晋书》与《世说新语》各有侧重。《世说新语》崇佛抑道,《晋书》崇道抑佛,其直接原因在于其书写者心目中二教有优劣之分。其淡化或湮没的一方,可以命名为"第二教"。这是另一种"曲笔"。这种现象存在的深层背景在于传统书写中独立的史料意识的缺失,而独立的史料意识是中国古代史学向现代转型的首重之事。正视第二教缺席的现象,也能给历史研究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取代外丹术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盛 ,道教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社会 ,民众道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术数与儒、释、道思想的兼容性众说纷纭,大多数是从人的角度去分析,但最根本的还是术数自身的独特性,术数与儒、释、道思想的这种兼容性更加固了儒释道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并使其一直成为封建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道教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旅游品牌,山丘型的道教名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养生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对道教名山--武当山与青城山道教旅游开发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青城山道教旅游胜地的发展步伐。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  相似文献   

15.
魏晋以降,佛教、道教崛起,与儒家鼎立为三,儒家丧失了两汉时期的独尊地位。佛教以其精致的思辨哲学替代玄学以后,佛教哲学的重点逐渐由本性转向心性。各宗派的心性论以真如本体为依托,把认识论与修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人的本质及其与人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活动规律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整套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理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哲学思想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道教向佛教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讲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6.
赵静 《丝绸之路》2013,(14):9-11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曾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吐鲁番是新疆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汇聚四方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吐鲁番不仅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种宗教汇集之地,历史上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都曾在吐鲁番流行过,其中佛教在这块土地上流行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  相似文献   

17.
杨富学  杨琛 《民俗研究》2024,(1):137-144+159
2008年以来,在福建霞浦发现的摩尼教科仪书中,多有关于燃灯仪式的记载,尤其在《点灯七层科册》《奏申牒疏科册》和《祷雨疏》中最为频见,其功用主要集中在奉请神明、修持功德、禳灾拔度上。然而原始摩尼教乃至拜火教文献中均无礼灯、燃灯仪式的记载,反而在中国境内流传的佛教、道教、祆教以及闽地的民间宗教仪轨中,或多或少出现了灯仪。摩尼教灯仪并非是其原生的仪轨,而是在东传后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汲取中原地区流行的华化佛教、道教乃至本土民间信仰的宗教仪式而成。祆教虽在燃灯仪式上和摩尼教具有相似性,但霞浦摩尼教灯仪与祆教灯仪并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8.
郑洁 《旅游纵览》2011,(3):134-134
<正>1.研究方法"SWOT"是现代管理学中的观点,是指一个组织在制定发展战略或计划时,应该对自己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有清醒的认识[1]。现阶段,SWOT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的分析中。采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道教旅游业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风险进行全面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可以从知识史的角度,讨论公元3世纪以后,佛教和道教如何使两汉初步定型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发生变化。佛教带来的异域新知识和道教复活的本土旧资源,使中古知识世界不能仅仅在传统内变,也开始了在传统外变。佛教和道教在外在世界、内在心灵、幽冥世界、社会人伦各方面,都扩充和挑战了原来简明而单纯的儒家知识世界。然而,知识世界的变化会引发思想世界的冲突,这一冲突引起了中古儒家的焦虑和紧张,并在中唐以后,终于导致了儒家思想界的回应和反击,给中国思想史带来了巨大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孝道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出死亡文化与追求另一个世界终极目的的信仰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对于催生宗教信仰影响非常直接,加上西北多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不论在观念还是具体实践上,都深刻影响到当时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