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波 《神州》2013,(10):163-164
本文居于前人研究的不足,从构成要素入手对"数+量+形"和"数+形+量"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看这两种结构存在的异同,从而深化对"数+量+形"和"数+形+量"结构的认识与把握。通过本体研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帮助学习者建立汉语量词运用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朱宁 《神州》2013,(13):159-159
"副词+名词"的结构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超常规搭配形式,也是最受争议的搭配结构之一,这种结构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发展,逐渐为人所认同并使用。本文将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对副名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龙 《丝绸之路》2013,(12):43-45
学术界对"程度副词+名词"语法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探讨副名词组合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突破《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改变教材体系的不完备性及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落后性,立足于创立全新的电子商务法课程教学模式,以"6+2+2教学模式"为主导,即把电子商务法的课程体系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双语教学和电子商务法律实践环节三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其课时比例分配为6:2:2。以"3+2人才培养模式"为定位,"3"即"3基",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即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力图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电子商务法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人物称谓的复杂性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特别是男性人物称谓,其名、字、号所具有的多种涵义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拟就《左传》中男性人物称名带有"子"字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称名类型所蕴涵的特殊意义作出初步的解说。  相似文献   

6.
景麟先生无论是在语言起源研究领域还是在文字与语言关系研究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而独至的学术贡献。《原"名"》一文之结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乃景麟先生这两方面研究之出发点。从语言起源的层面看,是文出色地解决了语言起源之一大难题;从文字与语言关系的层面看,其有着难以替代之重要价值。就研究方法言,景麟先生将各自"独立"而又有极为密切联系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与语言起源作通盘考虑,所收乃1+12之效。  相似文献   

7.
乡土志是乡土教科书之"名",乡土志的"实"是近代初等小学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它的"名"与"实"俱与地方志有本质的不同,不能与方志同归属.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15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会议围绕吕一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林荣贵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出版展开。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两部著作的出版,是上述研究领域的标志性阶段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两部专著放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加以评述是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可以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疆域与近代边界研究进程及阶段性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深化。以下几篇文章即选自"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关于“扶乩”之类的活动,近代以来称为“扶箕”,俗称“落簸箕神”等多种不同名称,迷信乎?游戏乎?甚或什么“神功”、“超人”乎?在此有叶春生先生一篇专稿,专门论述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本刊在此特别说明:这仅是一方之言,如有兴趣的读诸君,欢迎参加讨论,以期对此民间活动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郭春宇 《神州》2013,(13):194-194
我校实施"1+3"的教学改革已有2年多的时间了,在摸索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体会和创新,在教给学生方法和习惯的前提下,实践学案、限时练、课堂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逐步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三种课型的课堂模式,建立了学案、限时练的资料库。实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王笛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城市研究似乎成为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显学”,有成就有影响的学者纷纷加入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将考察最新的(大多是90年代的)研究成果和他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或许可以给国内学者关于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月15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会议围绕吕一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林荣贵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出版展开。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两部著作的出版,是上述研究领域的标志性阶段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两部专著放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加以评述是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可以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疆域与近代边界研究进程及阶段性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深化。以下几篇文章即选自"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3.
章就山东胶东半岛大部分村庄村名碑对村名渊源的释错误谈了三个问题:一、“营”与“寨”并非皆指“军营”和“兵寨”;二、村名的“俗化”与“雅比”造成的谬误;三、忽视和曲解方言导致的谬误。  相似文献   

14.
莫新禄 《旅游纵览》2023,(11):182-184
根据武夷山地方环境特色,借鉴“物联网+”思维模式,形成“民宿+”的发展思路,是促进当地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民宿+”的主要形式为“民宿+茶”“民宿+采摘”“民宿+养生”“民宿+研学”“民宿+直播”等,民宿主人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不断丰富旅游民宿经营项目,提升旅游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步建设高档旅游民宿,争取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总结武夷山旅游民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丰富“民宿+”内容,提高武夷山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陈独秀关于孔子及儒学的诸多论断,成为构建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话语体系的重要支点。陈独秀的"非孔批儒"主要从政治、学术、伦理三个维度展开。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陈独秀对孔子及儒学完全否定,他的"非孔批儒"体现出变易发展的文化观。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边际性人格"。要获得上述认识,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6.
"共同体"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观念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战前由"共同体"理论演化出来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成为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借口之一。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就是在否定"中国社会停滞论"的基础上重新出发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共同体"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对其价值判断也由否定转变为肯定,并引申出"乡绅论"和地域研究方法。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社会停滞论"。但是,在日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依然残存,应该继续清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兴义系军阀在形成与控制近代贵州的同时,出现了"旧派"与"新派"势力之分。"旧派"以刘显世为中心,"新派"均集中在王文华周围,两派之间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旧派"势力在近代贵州民八、民九事变中损失殆尽,"新派"势力则在王文华被刺后发生内讧。兴义系军阀随着实力的内耗殆尽,逐渐失去了对近代贵州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理论上开辟了一条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起初,“夷”字还包含着清廷官员对西方国家的蔑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逐渐形成近代外交观念,往日虚骄自大的心态已经荡然无存,“师夷长技以制夷”只不过是既要学习西方,又要抵制西方侵略的代名词。“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近代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和方式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在“师夷”和“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