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中国版权问题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美、日等国以续修商约为契机,相继向中国提出了版权保护要求,并在“续订商约”中加入版权保护条款。一时间,版权保护问题成为中国朝野,尤其是文教出版界所面临的敏感问题。从修约大臣、管学大臣,到教育界文化界人士,从来华传教士,到东邻(日本)舆论界,都围绕中国的版权保护问题开展了激烈论争。论争虽见仁见智,难有定评,但它却成为《大清著作权律》产生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安徽省的淮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地方势力,其头目就是皖北练总苗沛霖。他曾经被清朝政府任命为四川省川北道员;又曾被太平天国加封为“殿前北方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奏王”。他曾经大动干戈,武力攻陷清政府安徽巡抚驻节之寿州,使清政府的封疆大臣翁同书作了事实上的俘虏;又曾以阴谋诡计,诱擒了太  相似文献   

4.
实录体起源、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录的直接源头是起居注 ,实录仅是名称借用 ;实录体的编年性 ,是由起居注的编年性所规定的。编年体与实录虽问为编年史 ,但记录单位不同 ;前者是多帝多朝史 ,后者是一帝一朝史 ,单位更小 ,内容更详。最初出现的实录为“今上实录” ,唐代始逐步向“前上实录”过渡 ;五代、宋、元、明、清的实录编纂 ,完全规范化 ,是清一色的老皇帝实录。实录体有两种模式 ,一有大臣附传 ,如唐、宋、明 ;一是大臣传单独成书 ,如元朝与清朝。实录是最基本的皇家历程史长编 ,实录的传播与否 ,直接决定民间当代史撰修活动的兴衰。  相似文献   

5.
曾纪泽(1839-1890)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长子,著名外交家,他曾经担任过驻英法俄等国家的公使,回国后担任总理衙门大臣.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清朝最后12年乃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段之一,那么,1905年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这一年,日俄战争宣告结束,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矢志推翻清朝的中国同盟会却在东京宣告成立,曾经亲手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授意光绪帝,一边宣布废除延续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一边破天荒地派遣载泽等5名大臣,远航东、西两洋,专程考察  相似文献   

7.
清代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国庆驻藏大臣是清中央政府全面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体现了国家主权之意志,代表了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由驻藏大臣撰写的一部近二百年的驻藏大臣制度史,实际上就是清代西藏的治史。正确客观地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非常重视表彰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不仅将他们的姓名、事迹载入史册,还描绘他们的形象,张贴或悬挂在重要的殿堂内,以资纪念并鼓励后人。如西汉时曾将苏武等人画像置于麒麟阁内,以颂扬抗击匈奴有功的大臣;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将为他打天下夺得帝位的功臣"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将";唐初的画家阎立本曾经画过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武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像》和《凌烟阁功臣像》二十四人;唐代  相似文献   

9.
李宁 《纵横》2009,(3):42-47
整整一个世纪前,哈尔滨火车站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来啥尔滨会见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在车站月台上被朝鲜志士安重根击毙。  相似文献   

10.
银钱比价在同治皇帝统治的后几年的飞速上涨,曾经引起朝野人士的密切关注。面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变化莫测的情势,当时的人们不懂得这是商品经济恢复发展的产物,不了解贵重金属驱逐不太贵重金属的货币运动规律,只是对落后的制钱制度的动摇表示莫大的恐慌。惊慌失措的清朝财政大臣找不到平抑银价的有效措施,只好被动地随着市场上比价变化的幅度,调整田赋商税的征收  相似文献   

11.
开篇     
长久以来,关于驻藏大臣,在清代的政治史上,以及在西藏地区政治史上,都鲜有深入的研究。历代驻藏大臣接旨派驻、入藏、巡查边防和粮库、主持金瓶掣签、拜祭祠堂和神庙,交接离藏,一切都在严密的制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如同精密的螺丝钉。这些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官员们的个性,或清正,或懦弱,或潇洒,或多谋,在激烈的战争爆发时,更能看清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皇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以及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7,(11)
正皇帝和大臣是中国古代书画创作群体较为特殊的部分。鉴赏帝王和大臣书画,就能深切地体会到,一方面,君臣恪守秩序,谨言慎行;另一方面,君臣又有追求闲适的本性。在收藏市场上,皇帝书画尤以清代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御笔最受追捧,大臣作品的行情也日益升高。澳门中濠典藏2017秋拍中,有多幅皇帝和大臣作品,仅举雍正帝、乾隆帝御笔及两位状元蒋溥、钱维城赏析。  相似文献   

13.
每每看到电视宫廷剧中,大臣像乌龟一样趴在皇帝脚下,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的样子,我就常常想,历史上那些习孔孟之道出身,以匡正时弊、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士大夫,难道都如此猥琐或卑贱吗?随手翻翻史书,事实却并非如此,相反,很多大臣甚至当面同皇帝叫板,试以北宋举几例:宋太祖赵匡胤有一个爱好,喜欢在后花园用弹弓弹麻雀。一天,玩得正起劲,一大臣声称有急事求见,尽管极不情愿,但听说是急事,宋太祖还是立刻  相似文献   

14.
丁海燕 《史学月刊》2004,(3):123-125
宋代治发达,史学也受到相当的重视。王应瞵在《困学纪闻》卷一二《考史》中提出:“史笔之褒贬,万世之荣辱。”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朝廷重视讲读史书,《石林燕语》记载,仁宗皇帝曾命儒臣“检讨唐故事,日进五条”;大臣修史可以获得很好的待遇,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获准“以书局自随,给之奉禄,不责职业”(司马光:《进  相似文献   

15.
元代:朝阜路的雏形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大臣刘秉忠等人为其营建一座新的都城。由于此前激烈的战事,曾经的金中都早已破败不堪。在审慎地选择了新的水源地之后,一座形制规整的巨大城池在金中都东北郊外修建起来。这就是元大都。  相似文献   

16.
桥湾城记     
康熙皇帝做了个梦西巡到荒漠戈壁中小河边有四棵大树树上挂着皇冠一顶他认定是他龙游的圣地口述给画师画成了图形查访者走到酒泉以西安西以东见疏勒河畔的桥湾村符合梦境查访者回京复命康熙帝非常高兴拨巨款派了姓程的大臣仿照紫禁城造一座行宫程大臣竟然滥用职权让大儿子承包了工程他们想康熙决不会来皇帝怎会做沙漠之行他们侵吞了建造费用只修了座不大的土城康熙看了胜利竣工的上报将他们父子二人大加提升不料有位钦差来到河西实地参观以后大吃一惊钦差向康熙禀奏了真情康熙将他们判处了极刑从他们的脊背剥下皮来蒙成了两面鼓悬在城中这鼓…  相似文献   

17.
在庚辛议和过程中,奕劻因西人所重而得以与李鸿章同列全权大臣,以宗室懿亲临危受命,驰赴京师,整顿京师秩序,晤商各国公使,筹备议和。在议和交涉中,西人挟势凌压,使全权大臣并无多少斡旋余地。虽然大局难挽,但关系宗社安危,心余力绌的奕劻仍在"惩凶"、"赔款"等条目上有所争取,尤其是在中俄专约问题上,更是力陈己见。纵观奕劻在议和中的表现,虽无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堪称历任其难,始终以维护宗庙社稷、祖宗基业为宗旨。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2):96-96
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车明怀在《西藏研究》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致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驻藏大臣制度终结。  相似文献   

19.
立宪各国均无增设内阁协理大臣之理,而中国在清末责任内阁的"筹划试行"中却开此先例。其原因极为复杂,它既与军机大臣相互牵制、安置裁员密切相关,又与中国幅员辽阔、总理大臣一人难以全盘负责紧密相联,更与袁世凯等地方督抚为维护其权益,以及繁杂的预备立宪事宜等不无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在清末增设内阁协理大臣的过程中,既有反对者以立宪原理中无增设协理大臣之理而进行的抵制,同时又有协理大臣名额及其遴选之争。最终在朝野各方面强烈的博弈下,奕劻增设协理大臣的建议获得了清廷的批准。  相似文献   

20.
在庚辛议和过程中,奕劻因西人所重而得以与李鸿章同列全权大臣,以宗室懿亲临危受命,驰赴京师,整顿京师秩序,晤商各国公使,筹备议和。在议和交涉中,西人挟势凌压,使全权大臣并无多少斡旋余地。虽然大局难挽,但关系宗社安危,心余力绌的奕劻仍在"惩凶"、"赔款"等条目上有所争取,尤其是在中俄专约问题上,更是力陈己见。纵观奕劻在议和中的表现,虽无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堪称历任其难,始终以维护宗庙社稷、祖宗基业为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