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隋代开皇年铭鎏金铜造像数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1.开皇二年张万通造像单身坐像,通高14、像高3.9厘米。佛高髻,面丰圓,披广袖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四足高方座上。后有举身舟形大背光,背光上阴刻莲瓣纹头光及身光,外圈饰阴刻火焰纹(图一)。方座的左、右侧及后面刻铭38字:"开皇二年正月八日  相似文献   

2.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又一隋碑傅振伦《文物春秋》1996年2期载河北省现有隋碑4通。今检阅1930年《地学杂志》18卷4期拙作《易县燕下都考古记》中还载解村镇国寺亦有开皇十一年马长和等造像记,其文曰:大隋国开皇十一年,易州易县固安凌云乡民,以地居番首,北与沙莫(漠)...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9,(12)
<正>一概况玉皇顶摩崖造像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老君院村西约500米,开凿在龙山山脉(东北—西南走向)西麓一座小山的西北角断崖上(图一)。崖壁断面呈折线状,可分为东(约35°)、中(约335°)、西(约310°)三段(图二)[1],以中段遗存最为主要,包括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洞窟1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石阁1座、纪年不存摩崖刻碑1处;东段包括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小龛3个;西段包括无纪年龛群2组。玉皇顶摩崖造像于2006年被定名为"观  相似文献   

5.
四川安岳玄妙观摩崖造像系盛唐作品,内容以道教题材为主,兼有佛像。其道教造像题材独特,救苦天尊乘九龙在他处未见。老君龛形制宏伟,各种人物达百余身。有多通唐代摩崖石碑,尤以《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史料价值最高,通过左氏父子的造像缘由把道教的一些重要内容都作了介绍,为研究四川唐代地方史,特别是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正> 2001年2月,在正定县南城门修复工程中,于城门残墩台西3.8米处的墙基夯土层中发现了三件石雕佛龛造像,其中一件较完整,但剥蚀较重,另二件均残缺近三分之一。造像出土后即收藏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号造像,为三件造像中最完整者。青石  相似文献   

7.
周晓薇  王其祎 《华夏考古》2011,(4):109-115,I0013-I0015
洛阳是中古时期墓志铭的重要遗存地与集藏地,至今犹以新品出土和流散不辍而为学界与藏界关注有加。随着《隋代墓志铭汇考》的纂成与影响,隋墓志也渐趋受到重视,本文即以来源于洛阳且尚未见诸考证的三种隋代墓志铭辑于一篇而予以披露,计开皇八年《口子建墓志》、开皇九年《赵罗墓志》和开皇十五年《王节墓志》,同时还对《王节墓志》出现的两种...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彬县新堡子乡白店村发现隋开皇十五年造像碑一通,现收藏于彬县文化馆内。这座造像碑系红砂石,是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所造。碑顶已残缺,通高138厘米,上宽43厘米,下宽52厘米,碑侧上厚17.5厘米,下厚18厘米。碑上方凿一方形尖拱窟龛,龛高35厘米,宽37厘米。龛内中间造释迦像一区,结跏趺座,低平肉髻,右臂上弯,手指向上,掌心向外;左手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有托法器。闭目凝神,安祥自然,端庄肃穆。两旁站立二菩萨,右边合掌恭立,左边双手托一  相似文献   

9.
孟津谢家庄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三年,为洛阳地区最早的西魏石窟造像.其造像艺术手法带有鲜明的民间造像特点,表现出大胆浪漫的情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新发现三件北朝石刻造像碑,均镌刻造像记,其中两件北魏造像碑纪年明确,为景明三年(502)和神龟元年(518),景明三年碑为目前泾川所见纪年造像最早者。另有一件无纪年造像碑,推测为北周时期。从造像题材和造像特征来看,北魏造像碑受到了云冈石窟和关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为考察泾川乃至陇东地区造像演变提供了新材料。造像记表明,三件造像碑由梁氏家族供养或由梁氏作为结社首领参与造像,供养人族属反映出当时泾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吴荭  信搏涛 《文物》2023,(8):86-96
<正>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博物馆于2020年5月入藏一件佛教造像座,此造像座于2005年发现,后收录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造像座出土于崇信县锦屏镇铜城村东北小坷老自然村的一处遗址,在同一地点还发现一段残损的造像碑及一尊佛头。造像座近方形,四面分格,格内雕供养弟子、力士、蹲狮和神王、护法天等像,上无纪年。现对造像座形制予以介绍,并对其内容及年代做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2.
《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收录六种隋代墓志铭,现将其中尚未考证的隋开皇六年《陆孝昇墓志》、开皇十四年《李平墓志》、开皇十九年《崔显墓志》这三种新见隋墓志分别加以释读。  相似文献   

13.
《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收录六种隋代墓志铭,现将其中尚未考证的隋开皇六年《陆孝昇墓志》、开皇十四年《李平墓志》、开皇十九年《崔显墓志》这三种新见隋墓志分别加以释读。  相似文献   

14.
1981年至1985年,省考古研究所、洛川县博物馆在该县土基镇鄜城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北魏到隋代的佛教造像碑.主要有北魏神龟元年千佛造像碑、西魏大统十二年法龙造像碑、北魏永安三年李黑城造像碑、北周建德二年杨广昌造像碑、建德四年郭乱颐造像碑、隋仁寿三年王洪晖造像碑等.一九八四年第五期《考古与文物)介绍了大多数,只有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的造像碑出土较晚,现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2月,四川省汶川县出土一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因出土地点为唐代仁寿寺的旧址,故判断这批造像原供奉于该寺院。这是继1921年四川茂县出土南朝齐永明造像之后,又一次在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因此具有重要意义。造像中有或为一释迦二弥勒佛的三佛题材,以及双观音的组合形式,这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6.
房树辉  赵艳龙 《文物春秋》2013,(3):34-36,F0003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平山县东林山发现摩崖造像一处,雕刻于一块天然巨型岩石上,共有造像13龛19尊,从雕刻技法和造型风格上分析,其时代应为宋金时期。在东林山西边有一座万寿禅寺,传为唐时天寿太子出家处,此东林山摩崖造像应与万寿禅寺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孔惠超造像是河南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北魏造像之一,原定年代与造像不符。本文利用图像学和类型学将该造像的造像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与同期造像相比照,并对造像题记和题名进行研读,考证其准确的雕刻年代为北魏孝昌三年。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6,(1)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1990年,阮荣春先生在《东南文化》第1—3期上撰宏文指出;公元三世纪前后,从中印度秣菟罗地区到我国长江流域,直到东瀛日本,存在着一条横跨三个国度的早期佛教造像传播路线。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由北印度犍陀罗地区到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直到黄河流域的“北传”佛教造像传播路线,他将兴盛于我国长江流域,以秣菟罗造像风格为其特征的佛教造像系统命名为“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中日两国学者又先后数次投足长江流域,他们上入巴蜀滇黔,中穿三峡洞庭,下探禹穴山阴,沿着早期佛教造像南传路  相似文献   

20.
1882~1954年,成都万佛寺遗址曾先后5次出土南朝佛教造像。这批造像出土后经历了复杂的流传过程。1882年出土造像大多已流散至国外,其中所谓纪年最早的"元嘉二年"造像也需谨慎对待,故宫博物院藏元嘉二十五年造像似为唯一一件此次出土的造像。1902年出土的大同七年造像已不知所踪。1937、1953~1954年两次出土的造像有37件收藏于四川博物院,同时该院还藏有3件出土及入藏年代不明的南朝造像。1945~1946年出土的造像今已无法得见。碑刻文献中还记载有2件造像可能亦出自该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