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国穆 《丝绸之路》2011,(16):18-27
本文主要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对甘肃茶马古道及其文化遗存做了考查和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考古遗存和地志文献所记载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究甘肃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走向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甘肃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甘肃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西进青海、西藏地区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2.
自唐宋迄明清,甘肃地区历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山川密布、古道纵横、风景殊绝、文化绚烂,堪与滇藏、川藏线茶马古道相媲美。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及茶马古道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对记述宋朝一代抗金名将吴挺生平事迹的《世功保蜀忠德碑》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以前录此碑的相关字进行了仔细的校读与更正。  相似文献   

4.
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古代甘肃在各个民族之间的贸易交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主要在甘肃地区与藏族之间进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宋时期甘肃境内茶马互市的基本情形、形成原因以及茶马古道在甘肃境内的线路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成县鸡峰山     
王君 《丝绸之路》2006,(6):19-20
鸡峰山离甘肃成县县城15公里,是一处历史悠久的自然风景区。史志中称之为鸡头山,俗称鸡山。由于其山势“奇峰孤耸,直入云际,状如鸡首”而得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经在秦二十七年,出长安“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也就是说,秦始皇是走进了鸡头山的。当时他到鸡头山显然不是为封禅,而是巡视途经,是为了在俊美古秀的山林景色中游历小憩。清乾隆初年的《成县新志》中,对此颇具想象“:史称秦始皇西略,登鸡头山,命宫娥吹箫,使长子扶苏秉蒙恬军。”可见秦始皇并不是一个工作狂,而是一个满会醉心美景、潇洒放松的凡间帝王。根据…  相似文献   

6.
正滇黔古道是西南古道的另一分支,由云南通向贵州乃至广西。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番阳令唐蒙上书汉武帝:"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从侧翼攻击南越的计策,并派唐蒙为中郎将出使夜郎。唐蒙出使不仅成功地在夜郎之地设置了犍为郡,还"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牂牁江即红水河上源之一北盘江,江水源于贵州,流入广西,唐蒙自僰道将道  相似文献   

7.
南曲钩沉     
谯进华 《古籍研究》2000,(4):70-76,121
今天能见到的收录南曲的专书中,以《南九宫谱》、《九宫正始》、《南词定律》、《钦定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数量为多。其中,《钦定曲谱》收828支,《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1549支,《南词定律》收2090支。以上诸书收罗虽富,仍不免有遗珠之憾。现将笔者所见传奇剧本中之未见收录的南曲曲调罗列如下,以补各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脱佛钩沉     
所谓脱佛,系指以陶土为原料模制而成的一类小佛像(图一)。因其体小、量轻、不易长久保存,且不甚为人所注意,所以见诸  相似文献   

9.
茶马古道     
段兆顺 《丝绸之路》2005,(10):44-45
清清脆脆的驼铃声悠然远去。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还留在青石板上。历史在这里遗留下了泛黄的纸张,精彩的一页,早已被时光涮洗得无影无踪。是灰飞烟灭了吗?它的踪迹,却分明还可以在雪山中、草甸间、花丛里、山岗上寻觅得到。  相似文献   

10.
古道居延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角、河西走廊中部的北方,有一个叫作额济纳旗的地方。额济纳是西夏党项语由元代蒙古语“亦集乃”的音转,意即“黑水”之意。黑水是指从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流泻而下的一条著名河流——黑河。黑河在张掖附近汇入同是发端于祁连山的古弱水,自南向北向先秦时被称为“流沙”的额济纳地区缓缓流去。  相似文献   

11.
唐蕃古道     
一条路,就像是一卷打开的长诗,让深邃和意向扑面而来。这里,群山静穆,流水回转,经幡烈烈,水鸟啾鸣,风成为一种曲子在这条通往藏地的山路上吟唱、徘徊。放眼古道,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1000多年的缄默忽略!  相似文献   

12.
乌孙古道     
任克良 《丝绸之路》2013,(13):32-33
乌孙古道位于拜城县境东部黑英山乡境内的博孜克尔格河谷,是古代南北疆的战略通道,贯穿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想争夺这块宝地。汉武大帝为与乌孙结好对抗匈奴、隋唐时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统治塔里木盆地、唐代西征突厥及与突骑施汗国的交好等等,都是通过乌孙古道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就连前后汉众多使节、军士及自乌孙而下的公主、王子及达  相似文献   

13.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的路线主要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开始于唐朝,兴起于宋朝,繁荣于明朝,衰落于清朝。茶马古道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马古道是当今社会的黄金旅游之地,同时茶马古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河州古道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又为中原地区通往青藏高原的要口,交通发展的历史悠久. 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起自长安(西安),沿渭河西行,经陇关。过秦州(天水)、狄道(临洮)、托罕,沿湟水谷地至西平(唐名鄯城,今西宁),然后越大斗拔谷(扁都口)趋河西走廊;或取道柴达木盆地接昆仑山北道,或翻越唐古拉山口直趋今拉萨(唐蕃古道)。这条线路穿越临夏地区的走法是:从今临洮(秦汉陇西郡治)出发,西渡洗河,顺广通河(古大夏川水)至蒿支沟(古金纽城);或顺三岔河支流至党川堡,翻黄土梁至广河县城(汉以后大夏县城,宋定羌城),与前道合;再沿蒿支沟西北行,越牛津山(古金剑山),沿牛津河谷(古城川水)至临夏市;然后由临夏市北经北塬,至莲花城(古凤林关、安乡关)渡黄河,沿黄土梁经永靖县杨塔、王台、川城、青海民和县古鄯,顺隆治沟至民和下川口,亦可从古鄯向北,顺巴州沟至民和上川口;或由临夏市取道西北,至积石山东麓之大河家(古临津关)渡黄河,经官亭,溯乾河而上至古部,与前道合;再由古鄯或民和县上、下川口沿湟水谷地西行。这条古道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故烽燧、故城址等遗迹.烽燧多屹立于黄土梁峁顶端,一般相距2.5—5公里,黄土夯筑。如临夏北塬的尕墩底、积石山县的东山坡墩、大墩、青海民和县古鄯附近的塔墩、王墩岭、大墩等,它们标志  相似文献   

15.
古道西行     
马丽华 《华夏地理》2002,(12):10-27
千余年来,以"茶马互市"而闻名的古道,由成都盆地的边缘、云南的热带雨林深处通往青藏高原,为藏地源源不断输入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茶叶,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艰险的通商网路和文化交流通道.2002年6月,两支考察队分别沿着昔日茶马古道的两条路线重走古道,作者的这支队伍走川藏线入西藏,途经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以生动的见闻印证了古道上密集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     
李旭 《中国西藏》2002,(2):56-59
要是时光倒转仅仅十几年.在我还没有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茶马古道之前.我绝不会相信那条路上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那么深厚的化内涵。那里面充满着太多难以置信、难以想象的际遇。对很多人来说,就从未听说过什么茶马古道.它仿佛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在交通相对发达的今天.由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进入世界屋脊.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茶马古道     
马海 《丝绸之路》2010,(21):57-61
马帮,云南高原上的岁月之舟,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一个黄昏摇着响铃渐行渐远。这似乎已是无法违背的历史选择。但它伴随无数边地人的先祖走过千年驿道,在年轮上敲打出的辉煌哪能轻易从当代人的意识里被冲刷掉?从解放初享誉全国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到21世纪初屡获大奖的纪录片《最后的马帮》;  相似文献   

18.
古道雅趣     
蓝翔 《旅游》1994,(12)
方炳海的名片十分简单,没有众多的头衔,仅有“古匣收藏者”五个字。可是说起他的收藏,却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儿。 在1991年以前,只知道他是某船厂轮机员,还知道他是个复员军人。谁也没想到这位沉默寡言的老实人,会象变魔术一样,突然间捧出几十种千姿百态的古匣。 方炳海不是魔术师,众多的古匣  相似文献   

19.
西京古道     
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在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旁边穿过,这是现代快速路。在现代快速路旁边还有一条古代快速路,叫“西京古道”,千百年前这条路与京城相通。 “西京古道”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它还有历史遗存吗?怀着种种好奇,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走上了这条千年古道。  相似文献   

20.
博南古道     
老家永平的崇山峻岭中藏匿着一条举世闻名的“博南古道” ,我是很早以前就知道的。但以前并没能静下心来 ,认真地去读一读与它有关的一切野史正史。甚至连民间广为流传的那许多传奇故事神话传说 ,也没能系统地加以收集整理。无数次地往来于古道 ,除了惊叹和玩味那些密密麻麻的镂刻进青云古石深处的带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的马蹄印痕以外 ,也不过就是一缕不咸不淡的怀古悠思。真正意识到这条古道的不同寻常 ,还是最近为拍摄一部有关永平历史的专题电视片而重走古道撰写脚本的时候。事实上我以前也曾写过一些有关“博南古道”以及古道以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