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4,(3):14-15
用华夏人的眼光观察宇宙空间用全球人的角度关注华夏人文 读了2004年2月号的《华夏人文地理》感觉与以往相比娱乐性强了,其中有关麻将的文章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麻将是几乎人人都会的娱乐项目,但是说到历史我们大多数人都感觉很新鲜,而你们将麻将讲得这样有趣。很吸引人,希望以后能见到更多这样的文章。 北京 曹东方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4,(7):14-15
用华夏人的眼光观察宇宙空间从全球人的角度关注华夏人文 在七月份的网上讨论区里,我们正在进行关于欧洲文化的讨论与调查。在漫长的历史中,欧洲在与其他地域融合的同时,形成了本身独特的文化。欧洲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对外来文化的关注与学习,使我们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5,(2):13-13
我们有新内容了! 从2005年1月号开始,我们的选题内容上有了一个新突破:每期将会同步刊登美国《国家地理》的部分内容,并会陆续增加篇幅。其 中有些是美国《国家地理》的经典摄影作品专辑,也有其精心策划的选题。衷 心希望每一位读者,通过作者与编者的笔,透过摄影师的镜头,去了解大地上的沧桑变化以及这变化中的人文生态。 《华夏人文地理》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1,(6):124-124
《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编辑:我一直是贵杂志的前身《山茶人文地理》的读者。今年新的《华夏人文地理》,更见精美了,而且.从过去偏于云南一隅走向了全国,视野也更广了。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4,(4):16-17
改月刊四个月以来,编辑部里的忙碌可想而知。人员的流动、频繁的选题会,《华夏人文地理》每天都在变化,而不变的是读者始终如一的关注与热情。《华夏人文地理》一直致力于差异多元中展现真实的人文底蕴,力求为读者搜寻未知而鲜活的人文资讯,于是便有了《藏着的故宫》、《台湾人文50年》以及这期的《十三陵》等专题。这几个月明显增多的读者来信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有这么多的读者与我们共同倾听华夏注目人文,即便是批评,我们都会以十二分的敬意来聆听,因为我们更需要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2,(7):124-125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获读贵刊第7期P124两篇观点相佐的短文,我又回过头去重读了一遍引起争议的贵刊第5期《山告诉你——海螺沟的倾诉》一文,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对海螺沟的开发成绩怎么评价的问题,而是一个触及到我国旅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又见岜沙 第一次见岜沙这个偏远的苗族寨子,是在2001年的第三期《华夏人文地理》杂志中,卢现艺的镜头里和张晓松的笔下。后来又在一个热爱旅游的朋友那里听到它,一知半解时,岜沙在我印象中如此美丽。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2004,(8):14-15
用华夏人的眼光考察全球文明以全球人的视角关注华夏人文《华夏人文地理》改刊以来已经推出十一期了。在此期间得到了许多读者的支持和鼓励,这些也是让我们全心投入工作的动力。为了答谢读者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爱,本刊编辑部应读者要求将改刊后精心打造的十期杂志精品再次呈现!在时尚网站的活动专区上也推出  相似文献   

10.
《华夏人文地理》2004,(1):14-15
又一个春天要来了,这是《华夏人文地理》改刊后推出的第五期,虽然还远没有到收获的季节,但想必读者已在这几期中看出了变化、听到了我们的声音。和老《华夏人文地理》相比新《华夏人文地理》在定位上力求凸显时代感,展现多元文化,在包容和  相似文献   

11.
12.
编读来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人文地理》2001,(4):117-117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旅游》2004,(2):8-8
《旅游》杂志社编辑: 我是贵刊的一个忠实读者,或许是由于本人热衷于旅游,所以在7年前一次意外的机遇发现了这本杂志。从友人那里借阅几乎是一气看完的,于是直到现在,无一年间断订阅,我还可预言,这本杂志将会陪伴到我生命的结束…… 我热爱我们秀美的祖国,而且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每当我在包览各地风景的时候,我就能深深体会“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的绝妙含义。在我每年1至2次的出游中,《旅游》杂志在出游的准备、景点的选择、景区文化深层的积淀、人文知识等方面,的确给我起到很大的作用。出游前,要了解;出游后,要品味。这本杂志,我已经与她建立起了深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15.
编读往来     
《旅游》2007,(3):10-10
编辑同志: 我知道《旅游》是本老杂志,我算不上是《旅游》的老读者,是最近两年才开始零星地购买这本杂志的。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旅游》2005,(8):8-8
封面为内容服务《旅游》杂志社主编、编辑:你们好!我是贵刊改刊后的一名读者。2003年“十·一”时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了报刊亭里摆着的这本10块钱的《旅游》杂志,记得当时外面还贴着封面的海报,我的印象很深,那一期的封面是非洲部落的黑人,别的感觉就不说了,封面虽然有些“过”,依然觉得还有些视觉冲击,就买了回去。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旅游》2006,(7):7-7
尊敬的编辑: 您好! 我是《旅游》杂志的读者,非常欣赏杂志的内容,想请问是否有可以投稿的邮箱。谢谢! 幸子 2006.3.17 幸子: 你好! 十分欢迎加入《旅游》的作者大家庭,你可以通过邮箱lvyou@vip.sohu.net给我们投稿,也可以直接邮寄稿件给我们,地址为:北京建国门外大街28号旅游大厦804 100022。邮件或信件名称最好标上投稿字样。顺便说下,投稿的文字需要有亲历感,字数最好在4000字以上,《旅游》一个页码的文字大概是1000字;图片方面,反转片、负片和数码不拘,数码方面,其大小最好在1兆以上(JPG模式)。谢谢你的支持! 《旅游》执行主编雷发林 2006.6.18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江淮文史》2004,(5):175-176
《江淮文史》是一本有价值的杂志,《评柯庆施》一文,为柯老辩诬,证据确实,有说服力,以往种种不实之情,可以澄清矣。———省文化局原党组书记钱丹辉《江淮文史》导向正确,内容坚持“三贴近”;文章品味高,文笔优美;编校质量较好,差错率少,不愧为“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之一。———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原处长张召奎《江淮文史》史料丰富,严谨翔实,客观公正,有胆有识。订份《江淮文史》,学点文史知识,将受益终生。自费订阅《江淮文史》,我将一如既往。———黄山市徽州区读者鲍宽达我对《江淮文史》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情,每期必读,每期珍藏,…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旅游》2004,(4):8-8
我是贵刊的读者,也是背包游爱好者,在2004年2期上看到今年将对一些热点做介绍(如九寨)。本人2003年刚去甘南、川西北(大九寨)穷游了半月,且整理了一篇游记和一些照片,希望得到贵刊的垂青。在投稿前想知道直接寄照片行否?照片的选择和尺寸上有何建议和要求?谢谢! 江苏江阴 徐品华  相似文献   

20.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5,(6):12-13
最近,有读者提出《华夏人文地理》越来越像一本科学杂志了,其实,我们办刊的思路始终是以一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看大千世界,国外的选题(包括科技与自然地理等)能够让我们通过在了解别人的生活时反思自己的世界,物质的、科学的西方如何与人本的、精神的东方相结合,呈现优质的内容,不是一本杂志而是几代入需要摸索着前行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