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利用皇宫旧址建立博物馆到真正成为一个博物馆,需要经历一个转型阶段,其衡量标志是向公众开放、传播文化、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履行博物馆功能和职能。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认为,依托故宫旧址建立的故宫博物馆,在其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加强原址建筑及环境的修缮保护,摸清家底、整理典藏,不断扩大开放面积、开辟更多展区,综合运用多种展示手段举办更多展览,加强数字故宫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拓展公众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发展文创事业,切实履行了博物馆的各项职能和功能,实现了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的转型,并在走向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历程上迈进。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博物馆只有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这一主导理念,才可以为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纵深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撑。因此,本文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入手点,结合现阶段博物馆工作特点,从工作方法、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互联网背景下其文化遗产的转化与创新提出新思路。从历史溯源、文化价值及保护现状中推究磁州窑文化遗产流失的原因和现今传承困境,以“静态”“活态”两个角度提出数字化保护策略。例如,搭建磁州窑数据库,将器物信息、技艺影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打造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信息库为基础进行多样展示;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等。数字化保护具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无法达到的优良效果,其数字化开发所带来的文化产业优势可以与当代互联网传播相结合,顺应大众喜好的同时也使磁州窑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4.
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博物院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与故宫博物院密切相关,对故宫价值认识的程度,影响着对故宫博物院内涵的理解与功能的定位。故宫人对文物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博物馆不只是收藏“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更要在收集、保护、研究和传播上下功夫。故宫的古建筑不只是一个“壳”,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标志,也体现了建筑艺术中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反映宫廷历史文化方面,故宫及其藏品可称为是明清皇家生活方式的标本,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从传统的古物概念扩展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故宫人对故宫价值认识的一个飞跃,故宫不仅要保护有形的,而且要高度重视、努力抓紧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安全及文物保护是故宫一切工作的基础。故宫的保护要有全面和整体意识,要处理好吉建筑中保护与利用,日常维护与大修的关系;清查、整理和修复、抢救文物藏品的工作,要与研究、发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相结合;要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加快“数字故宫”的建设。故宫除自身研发井应用了一批科研成果外,还积极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合作,在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文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故宫决心不辜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增强和提高文物保护的能力,更好地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应邀访问故宫博物院,并受本刊编委会委托,就故宫、故宫学及博物馆的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公众服务等内容,对郑欣淼院长进行了专访。郑欣淼院长认为:应将传统的文物概念扩展为文化遗产并给予重视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维护应做到完整保护、整体维修:博物馆要坚持学术研究,重视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秉持开放的理念,加强公众服务,努力提升社会效益,从而推动故宫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考验着世界各国对自身文明与当代文化导向的思考,这其中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则是这种思考的重要体现。中西方在此类博物馆改造中,所呈现出不同的重构形态,不但有技术与制度上的原因,背后实则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视角,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博物馆建筑重构形态的差异,并以此阐发博物馆形态在重构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希望能给如何评价历史建筑改造博物馆带来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王放 《东南文化》2017,(1):41-47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考验着世界各国对自身文明与当代文化导向的思考,这其中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则是这种思考的重要体现。中西方在此类博物馆改造中,所呈现出不同的重构形态,不但有技术与制度上的原因,背后实则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视角,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博物馆建筑重构形态的差异,并以此阐发博物馆形态在重构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希望能给如何评价历史建筑改造博物馆带来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李雪 《四川文物》2022,(5):113-120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与观众需求、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的趋势。在多元与包容的文化背景下,牵手新技术与新业态的“博物馆+”模式成为推动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驱动力。在陈列展览方面,博物馆与时尚业态的跨界合作成为一个热点现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奢侈品牌选择联合举办展览,从初期伴随着质疑的大胆探索到以文化为纽带的展览呈现,博物馆延伸出更多的文化供给形态。时尚业态的引入促进了博物馆传统展览模式的创新发展与固有形象的转变。在遵循以文化为导向,主题内容为先的原则下,博物馆与奢侈品牌的展览合作实现了双赢。二者的跨界融合建立起古典与时尚、历史与当下、文化与艺术的沟通桥梁,为公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印记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采用文物借展方式而成功举办的展览为例,从构建文物数字库平台、推动博物馆帮扶带机制等方面,探索打破区域、级别、属性限制,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带动、带活闲置文物资源,促进各级博物馆均衡发展,推动县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杉  王秀伟 《文博》2023,(3):109-112+39
数字时代下,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富集的公共文化机构,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多元、内容丰富、表达方式新颖。数字技术使现场化和在线化交互传承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常态。博物馆需要构建云端与现场相融合的传播路径:通过场景营造实现具身互动范式转换,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打造开放性沉浸式博物馆,构建受众双向参与的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故宫博物院8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产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有过曲折的历程。它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象征,正为人们所深刻认识和空前重视,同时以其宏富的收藏、多样的展示、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世所瞩目,从整体上反映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对故宫价值的认识以及多年来在故宫保护上的努力,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故宫博物院正在重点抓紧基础建设、搞好开放展览、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打造“数字故宫”、推进故宫学研究等工作,努力实现保护好民族瑰宝并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刘阳 《东南文化》2021,(6):173-179
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观光立国"战略的引领下,日本采取革新博物馆管理体制,提升博物馆旅游服务能力,建设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集聚地,促进文化遗产活用等系列措施,以促进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日本这些新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博物馆旅游发展的趋势,也为我国相...  相似文献   

14.
杨丽萍  梁策 《旅游纵览》2014,(4):206-207
博物馆是展现传统文化瑰宝的特殊场馆,在环境识别导向方面更能体现出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的融合。良好的博物馆环境识别导向系统不仅能够为参观的人们提供便捷,更能够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本文以广西铜鼓博物馆为例对广西铜鼓纹样、外形等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具有特色的环境识别导向系统并进行研究分析。从传统元素现代设计进行实践并分析研究博物馆环境识别导向系统的发展趋势,将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环境识别导向系统的新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大众考古》2022,(1):94-95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6.
《大众考古》2023,(12):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大众考古》2023,(11):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8.
《大众考古》2023,(10):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9.
《大众考古》2022,(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0.
《大众考古》2022,(9):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