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空间研究由"物质景观"转向了"物质与文化景观并重"的研究,其本质在于从人本主义视角探究不同景观的区位价值和区位重构关系,尤其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人居环境景观与景观的社会公正配置与规划,从而响应不同的区位价值,满足阶层化下的人的区位尊严需求。本文重在从行为文化区位景观价值视角探讨城市区位景观价值的演变特征、区位景观理论的内涵与构成及区位文化景观尊严规划的原理构成等。  相似文献   

2.
何洋 《旅游纵览》2013,(9):290-291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设计作品,而山于地铁本身的优势,使其和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地铁给我们带来了城市生活的快捷、安全、舒适等优点之外,还给"地下城市"文化和精神内涵带来了多彩的内容。地铁景观成为一个城市景观的缩影,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拓展和延仲,逐渐提高了城市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对世界各地地铁空间景观特色的分析,和对成都地铁景观的特色与不足的调查研究,得到关于成都地铁景观完善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刘宏芳  明庆忠  鲁芬 《人文地理》2014,29(5):134-141
对landscape旅游景观的判读传统由来已久。文章对landscape同源异形的景观与地景两种译法进行了比较,区分了旅游景观与旅游地景的异同,并将旅游地景分为"成为的"旅游地景、"再造的"旅游地景和"创造的"旅游地景。选用地景主要是考虑对其原意的尊重、强调土地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重视其传导的地方性信息。研究从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相交汇的视角来探讨旅游地景与地方的关联机理,认为空间视角下的旅游地景与地方是"依附中的割裂"关系,文化视角下的地方与旅游地景则呈现出"渗透下的不可控"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处理旅游地景与地方关系的理想模式,即由多方均衡参与的基础支持和内外融合的策略来实现神形兼备的目标的全方位一体化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4.
巫鸿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250-262+349
郎世宁创作并题有乾隆诗作的《平安春信图》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一幅关键作品,与养心殿西暖阁西壁贴落及另一幅"双胞胎"挂轴具有共同的核心图像。这组画作近年引起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研究者对其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重返作品本身,注目于画作的形式、比例、色彩等方面,并发掘与创作过程有关的档案材料。同时,作者以《平安春信图》上一个被忽视的图形为切入点,思考了其创作动因及与其他两幅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徐州市为例,选用美国的"快鸟"(Quick Bird-2)卫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建立徐州市城市绿地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通度等景观生态指标对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建成区城市绿地存在着景观结构不合理、破碎度高、景观类型分布不平衡、斑块连通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徐州市绿地景观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同一民俗事象在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表述中,具有显著的交互指涉关系,但具体叙事情节的口头表达与图像描绘,并不一定能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直接的对应性。这些叙事情节在特定仪式中的演述过程,不仅会发生"图"与"言"的时空错位,甚至图像叙事就不是口头传统所描绘的内容,而只是一种固化的仪式环节。因此,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就需要一个媒介的引导。对于这种现象,畲族"做功德"仪式中的"功德歌"演述与描绘盘瓠神话的长联就是这种以身姿为媒介实现交互指涉关系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秋风纨扇图》所钤印章"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将印文内容与唐寅存世诗文加以对照,判断印章更可能出现在唐寅晚年,从而推断该画为画家晚年作品。此外,作者还从图像模式分析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现、连动关系,借助这种互现关系可以对P.2005中的缺失部分以及《沙州归义军图经》进行复原。敦煌图经在修撰过程中,增删变化突出的是两个部分,一是官员的政绩景观,二是地方人文景观。官员对图经的渗透作用较为明显。随着图经的不断修订,政绩景观逐渐隐退,人文景观得以长久存续。"图"未能全面逐一绘制"经"中的地理条目,也无法对"经"内部的权力关系进行地图式的转写与表达。"经"彰显地方社会权力的功能是"图"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现状分析与建设研究,是北京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立足现状,以维修为主"和兴建两处"古都缩微"相结合的文物古迹景观建设方案,以使北京市文物古迹景观构成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11.
哲蚌寺协热拉康殿十六罗汉壁画是五世达赖喇嘛下令、由清初西藏官方艺术流派创作的重要遗珍之一,与清代宫廷作品关系密切,但迄今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根据壁画图像和题记,结合当时的历史文献,认为壁画为1654年哲蚌寺措钦大殿扩建时期的作品,由曼塘派和钦孜派的五位重要大师领衔,按五世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之令创作而成。通过文献和图像比较可知,十六罗汉壁画不仅与钦孜画派明代重要遗珍的贡嘎寺壁画具有直接渊源关系,主要出自钦孜派画家之手,而且与故宫博物院现存清宫佛日楼同一题材的唐卡藏品在风格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系清代西藏地方与以宫廷为首的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间大规模、频繁互动的重要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三期中国女摄影家高级研修班日前圆满结业。在培训期间,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学员们前往浙江省桐乡市植物园、凤凰湖、崇福古镇、洲泉镇、野林滩湿地、乌镇东栅、乌镇民合村等地采风创作,饱览"梧桐之乡"的城市景观与人文风貌。采风结束后,56名学员每人上交3幅作品参加"自拍自评"活动。协会将所有照片统一整理、编号后,  相似文献   

13.
正"苗蛮图"、"蛮夷图"、"蕃社图"、"职贡图"等,是以"中国(中原华夏)—四方(蛮夷戎狄)"为基本框架的中华"多元一体"的古代文明体系中,华夏社会视野下对边疆"非我族类"的图像表述,是王朝文明中心的边缘镜像。滇、黔"苗图"、"夷图"就是明清时期云贵高原"改土归流"历史背景下,形象、深刻描绘了西南非汉族群社会文化的一类图像民族志作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地志性、系统性,是中国古代苗蛮图像民族  相似文献   

14.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这是一位宫廷画家在业余时间的绘画活动。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本文对绘画对象中的人物背景进行梳理,发现这些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馆阁诸公",具有很浓的地域政治特性。作者首次讨论了"杏园雅集"活动和《杏园雅集图》的图像模式的深层含意,破解背后的真实用意和功能。自始至终都以"政治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视角展开了彼此交织的一系列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陈岗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0,25(5):124-127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基于旅游景观意义的博弈,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而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现象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基于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相似文献   

16.
据《洛克菲勒中心的艺术》记载:"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坚信,未来世界将聚焦于声光交合的电子艺术。"今天,这一预见终得印证2月27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将矗起一座高达10.72米的"电动喷泉",英国艺术家蒂姆·诺贝尔与苏·韦伯斯特以艺术创作介入公共空间,设计了这件庞大的景观照明雕塑。"这件作品很‘危险’,所有人都知道把电和水混在一块儿就是自寻死路。"艺术家顽皮地警告道。  相似文献   

17.
2016年7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既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第一个岩画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有机演进的残遗(或化石)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子类型的遗产地。目前在左江流域共发现80余处岩画点,它们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其中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密集分布的38处岩画,被选择纳入3个遗产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图像表达系统、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美学成就、杰出的作画技术等方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正是在岩画艺术与文化景观这两个范畴都体现出的优秀品质的交融,造就了该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8.
齐婧妍  李慧杰 《风景名胜》2021,(5):0044-0044,0046
本文主要探讨“地域景观”概念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策略,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强调了“地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景观科技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从行走感知到了解文化最后完成转译设计,通过每个环节都要对地域和场地进行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才能将地域文化融于设计作品当中,使得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正>大运河作为宏大的人造景观,是"见证人类意志和力量的丰碑"[1]。所谓景观,是指地方与时间中"人—地"总体关系的结合,从这一角度看大运河,其"视觉特征"格外明显。在宋代,就有长卷式的舒展:"自淮起山阳至于扬子入江,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  相似文献   

20.
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义勇  俞孔坚 《人文地理》2013,28(1):155-160
《发现乡土景观》①一书是美国"乡土景观之父"杰克逊关于文化景观研究的力作。杰克逊建立了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两种理想景观--政治景观和栖居景观,以及三种景观原型--景观一、景观二、景观三。在此框架下,探讨当代美国乡土景观的典型要素:平面空间、乡村小镇、乡土建筑、可移动房屋、石材与木材、科技风格、新型公园、新田园。该书提出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论、乡土景观内涵的理解等,对当代中国景观研究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