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花园(官方名称宁寿宫花园)文物保护项目是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遗产基金会正在计划推进中的合作项目。此前双方已经成功地进行着倦勤斋的保护项目。倦勤斋与乾隆花园古建筑中精美的内装修是保护的重点,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进行以修复内装修为重点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按照文化部2003年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订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参与合作的专业人员遵循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在查阅大量文献和文物现状勘察的基础上,制订了《乾隆花园文物保护规划》。该文件目前还只有英文本,规划中涉及一些重要课题,如文物建筑保护应该遵循的程序,如何对古建筑内装修进行调查、记录与价值评估等,《序言》对此进行了归纳,对故宫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鹏 《中华遗产》2023,(9):150-159
在故宫建筑遗产保护历史上,乾隆花园项目可称为里程碑式的案例。它集国内外优秀技术团队的合力,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出适合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吴新  杨秋颖  阎敏 《华夏考古》2022,(1):116-123
建于明代的水陆庵,因各种因素致使大殿泥塑彩绘出现了多种病害,并危及到文物本体安全。通过实地勘察和分析,确定大殿东檐墙北侧彩绘泥塑的主要威胁源自构架稳定性隐患。在维持现有文物安全情况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加固修复,基本解决了该区域内文物安全问题。通过后期跟踪监测,证实该区域的保护修复思路与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并为水陆庵大殿东檐南侧彩绘泥塑和其他地方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古代彩绘文物中胶结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古代彩绘中常见的胶结物(蛋白质类胶结物、植物胶、干性油、天然树脂、天然蜡)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对数据库中发文时间截至2017年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系统检索,对期刊论文的年份、收录情况、期刊种类、作者、研究机构、被引数和影响因子等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以此了解国际国内彩绘文物胶结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此外,还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免疫分析技术在彩绘文物胶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统计,以此了解免疫法在检测彩绘文物蛋白质类胶结物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常作为胶结材料存在于壁画、建筑彩绘文物中。它的老化变质及其流失会使彩绘颜料产生掉色、脱落,胶结材料的含量与该类文物的病害密切相关。因此,定量测定蛋白质含量对彩绘文物的病害机理和修复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凯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法等蛋白质含量测定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彩绘文物颜料层和古建油饰彩画地仗层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如气-质联用法、氨基酸分析法、元素分析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实例。从分析结果来看,以上方法在彩绘文物颜料层和地仗材料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乾隆花园是中国帝王朝代幸存下来的具有独特建筑和历史风格的综合体,是唯一一个专门为皇帝退位后私人使用的私家帝王花园。但由于过去的不重视,各类材料的老化使得原本优雅的室内外空间和环境面目全非。从2001年开始,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始了共同保护宁寿宫花园中的建筑——倦勤斋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容波  兰德省  王亮  朱振宇  李斌  王春燕 《文博》2009,(6):266-268
为了掌握陕西省内陶质彩绘文物的基本情况、受损现状及保护现状等基础数据,我们开展了“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对咸阳地区汉景帝阳陵、杨家湾汉墓、汉武帝茂陵、窑店三义村等大型汉代墓葬出土彩绘陶器表面颜料进行研究,从颜料物质成分、彩绘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检测和分析,为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将彩绘作为文物保护修复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已经在颜料分析、绘画技艺、源流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彩绘文物形式多样,通常以彩绘砖石质、彩绘泥塑、彩绘陶器、壁画、木质彩绘、彩绘漆器甚至彩绘金属器形式存在,每种不同基质表层的彩绘文物调查及修复时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秉持的理念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又能够触类旁通、互相借鉴。笔者尝试从近年来亲历的彩绘石质、彩绘泥塑、壁画、建筑彩画文物保护、调查项目中所感受的困惑和获得的经验中,探讨不同材质彩绘文物的调查与修复,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学科基于文物保护意义上的专业支持和积极融合。  相似文献   

9.
刘江卫  惠娜  赵昆  王东峰 《文博》2009,(6):318-324
彩绘陶器文物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国出土彩绘陶质类文物较为丰富,但保护修复操作基本不够完备。本文通过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研究,目的建立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降低文物的衰变速度,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成丽  漆诗征 《文物》2021,(1):75-85+97
<正>厦门鼓浪屿于2017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闽南古厝是鼓岛原生态聚落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本土传统民居建筑,也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古厝外檐留存了许多珍贵的清代灰塑彩绘,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外檐灰塑彩绘主要为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传统建筑常见的装饰手法,其附着在抹灰层表面,如水车堵、水车出景、运路等部位[1],兼具保护与装饰作用,也承载着诸多吉祥图像和传统技艺。因彩绘颜料常年暴露在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齐全陶质彩绘文物,尤其是陶马和陶俑上的彩绘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绘画工艺精湛,非常罕见。为了研究汉代彩绘及其制陶工艺等信息,本研究使用拉曼光谱(RS)、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偏光显微镜(PLM)、体式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热膨胀仪等分析方法,对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质彩绘文物制作工艺是就地取土,与水混合塑型,在900~1000℃烧制陶胎。其彩绘所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白色为方解石(CaCO3)、红色为赭石(Fe2O3)和朱砂(HgS)、黑色为炭黑(C)、紫色为人造汉紫(BaCuSi2O6),采用胶料调和颜料调涂刷绘制而成。这批文物的制作工艺属于典型的秦汉时期彩绘陶器的制作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3.
秦俑一号坑新出土一件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发现该俑彩绘病害复杂。彩绘脱落严重、泥土附着物面积过大、部分彩绘层已剥离陶俑本体并附着于背部土层上、土层厚重且严重开裂、移位,必须进行保护修复。针对这种复杂的彩绘病害情况,先期进行彩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局部回贴试验。在小面积彩绘回贴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定位将残存于土块上的彩绘花纹图案回贴于原位,进行大面积彩绘回贴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回贴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成都新津观音寺彩绘泥塑的保护修复,在继承中国彩绘泥塑传统修复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使彩绘泥塑的修复更具科学性,同时保留彩绘泥塑的艺术美感。修复后的文物既能体现彩绘泥塑的一般本质特征,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文物信息的提取与研究对于揭示古代遗物包涵的人类社会、文化等历史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特征,探寻文物制作技术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病害调查分析,为保护文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工作以红外光谱技术为出发点,细致梳理了目前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包括无机质文物中青铜器、土壤、颜料、珠宝玉石,有机质文物中纸张、丝织品、彩绘胶料、有机残留物,以及保护材料。提出该技术具备应用范围广、特征性强、无损或微损样品、不受样品物态限制等优势,但同时不适合分析含水样品、定量分析时误差大、解析图谱时依靠经验等局限性。揭示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在无损分析文物方面的广大前景,为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书画,因其年代久远,递藏情况复杂,多数屡经裁切割补、修复重装,故而有很多历史信息或被叠摞或被遮蔽,导致今人不能以肉眼直接观察而获得,而纸绢接补,墨迹、颜料、印鉴的残损也为书画研究者带来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光谱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彩绘文物中,该技术可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和保护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工作以文献调研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对高光谱技术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高光谱技术在书画、档案及相关彩绘文物的增强显示、物质识别、虚拟修复方面的应用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唐墓彩绘文物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唐代墓葬的几件彩陶文物和壁画的特殊要求,选择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对彩绘文物进行加固保护。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分光光度仪进行彩绘文物颜料成分分析,选用浓度为2%的B72和2%的改性B72加固保护彩绘文物,测试保护后文物的表面颜料粘结性、耐水性、耐酸碱等性能,同时选用分光光度仪和粘接强度仪测试光照老化后文物的颜料颜色和粘接强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文物颜料主要成分包括铅丹、铅丹和朱砂混合物、土红以及石绿;加固保护后文物的粘结性、耐水性和耐酸碱度都有所提高,且改性B72的提高程度比B72大;光照老化后改性B72保护的彩绘文物颜料主波长、色纯度和亮度变化均小于B72的变化,改性B72的粘接强度提高指数是B72的3倍之多,粘接性能优于B72。综合对比可以看出,加入紫外线吸收剂的改性B72保护材料很好地起到加固和保护彩绘文物的作用,在彩绘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M40出土的大型彩绘陶礼器保护修复的技术进行总结。依据此批彩绘陶器的保存现状、病害调查及分析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了清理、粘接、补全、缝隙处理和补色,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不仅获取了这批文物自身的诸多资料信息,而且对日后大型彩绘陶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符望阁是乾隆花园里最高大的建筑,其内檐装修不仅代表了乾隆朝盛期中国工艺水平的最高峰,也淋漓尽致地呈现着这位“十全老人”的审美意趣。在这里,“乾隆式审美”绝非贬义。  相似文献   

20.
临溪亭是慈宁宫花园南部的中心景观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代屡有重修。亭内保存了相对完整的软天花及彩画,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保留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彩绘层与重修痕迹。在近年的修缮揭裱过程中,作者对临溪亭软天花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通过光学显微分析、XRD、SEM等多种分析手段,初步厘清了现存各彩绘层的历史分期,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颜料种类及工艺做法特征,并首次在古代建筑彩画中发现了作为蓝色颜料的青金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