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但又出现了一些新器型。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晋制"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同时东吴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相似文献   

2.
广西隋唐墓葬作为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墓葬形制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该地隋唐墓葬数量并不多,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崖洞葬等,多分布在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其墓葬形制除了受当时中原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当地文化、自然环境、风俗的制约,土坑墓、崖洞葬的墓主多是一般平民,砖室墓则多是官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尊卑有别、等级严明的丧葬制度和社会制度。文章针对广西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对其形成原因作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为该区域隋唐时期人民生活状态及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历年来菏泽地区考古发掘的15座明清时期中小型墓葬资料整理,并与周边地区明清墓葬形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菏泽地区明清墓葬形制具有多样性以及对前朝墓葬形式的继承和延续性。出土的瓷罐、陶罐、镇墓瓦、铜钱等随葬品和大量的砖雕,为研究菏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中世纪以前的墓葬,其中包括被发掘者和被调查者。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对墓葬形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搜集、阅读考古学报告、论著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文化因素等研究方法,将发现的遗迹、遗物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对该地区发现的墓葬进行了形制分析及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石棺墓葬的形制入手,根据墓葬本身的结构特点将石棺墓划分类型,并结合各类型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组合特征,探讨了辽东地区青铜时代各类型石构墓葬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属性做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华书局引进了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丧葬信仰的重要著作。该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认为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发生大转变,反映出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8.
辽金两朝,大同为西京陪都,对南北互通、东西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唱响民族融合交融之曲,从上层建筑到民众生活,无不融汇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烙印,这在墓葬文化中亦有深刻体现。本文从大同地区已发掘出土的辽金墓葬出发,通过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壁画内容等方面梳理出表现在墓葬文化中的民族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9.
谢安琪  张义中 《东南文化》2023,(2):88-99+202
近十多年来,淮南地区新发现了四座南北朝时期墓葬。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淮南地区南北朝墓葬的年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以6世纪中期为界,前段受南朝文化影响较深,后段北朝文化因素逐渐凸显,南北方文化逐渐融合成了全新面貌,并且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隋墓。这几座墓葬的发现,反映出淮南地区在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北魏洛阳时代"是隋唐盛世出现前夕的重大历史转型期。墓葬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不断积累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探索洛阳时代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本文从随葬品、墓葬形制、墓葬图像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总结了洛阳地区墓葬文化的特征,以寻找洛阳时代四十年间墓葬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建立起一个参照系;并通过洛阳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全面把握洛阳时代墓葬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而讨论由此产生的其对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东汉墓葬的等级差异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与等级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从墓葬形制入手,在对关中东汉墓中的典型墓葬与特殊墓例分别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小型墓与中型墓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墓室形制的复杂程度、墓室尺寸、修造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现有材料,可判断中型墓为高级官员或地方豪强所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形制最具代表性的陶鬲为切入点,对罗山天湖商代墓葬出土陶器文化因素构成和墓葬葬俗进行了分析,认为罗山天湖商代墓葬与晚商殷墟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晚商中心文化势力衰落的一个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石结构墓葬广泛分布于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的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这一区域曾是多个民族相互角逐、又相互融合的场所.我们知道,墓葬是划分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不同族属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找出不同墓葬之间形制特征的区别与联系,对判定它们各自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3~6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进行了发掘,除早期遗存外,共清理唐宋砖室墓及明清瓮棺葬14座。除5座墓葬破坏严重结构不明外,余9座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砖室墓、梯形砖室墓、火葬墓、瓮棺葬。这些墓葬的发现对探讨四川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7,(2)
本文把山西地区发现的蒙元墓葬分为晋北、晋中、晋南以及晋东南四区,分别对各区域内墓葬形制、随葬品和壁面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廓清了各区内蒙元墓葬的文化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三期,通过梳理每一期蒙元墓葬的变化,总结出山西地区蒙元墓葬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峡江地区宋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将本地区宋代墓葬划分为三个时期。然后,分析了峡江地区宋代墓葬的文化因素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使我们了解到峡江地区在宋代是一个较为封闭和落后的地区,有些文化现象在这种稳定的落后状态中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战国巴蜀文化的墓葬形制的分析,对墓葬可能存在的等级进行划分,并探讨等级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六朝墓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器物类型、特征差异,可将岭南六朝墓葬划分为三大地理分布区域,即粤东粤中桂东、粤北、桂东北,在这三个区域内还存在一定地方特点的亚区域:珠江口东岸、粤东、贺江。结合相关史料,影响墓葬区域差异的历史成因主要有六朝岭南政区划分、墓葬所属人群特征以及交通路线变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价值高、完整度好的墓葬越来越多选择整体搬迁保护。但在考古工作中,有结构缺损的非完整性但价值较高的墓葬不在少数。西安出土一座关中地区少见的、形制完整的宋金时期砖雕墓,尽管其结构局部缺损但研究价值高,是研究该时期墓葬形制、丧葬风俗的重要补充。为完整保留墓葬形制,兼顾再研究与展示,欲进行搬迁保护。保护前通过建立物理力学模型模拟墓室质心的偏移校正,并分析计算搬迁过程中砖壁的倾覆风险,确定了采取保留外部土圹固型、内部加固支撑的整体吊装搬迁方案;再根据理论计算出留土高度、通过模拟实验改进彩绘层隔离保护工艺,成功实现该墓葬的整体搬迁保护。本工作在文物搬迁保护中引入理论模型对缺损结构的量化评估,探究搬迁保护规程化方法,可为同类非完整性但价值较高的墓葬搬迁保护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乐 《中原文物》2005,(6):69-75
京津唐地区隋唐墓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民族分布等因素,体现出区别于其他各地区的鲜明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京津唐地区隋唐墓葬形制、随葬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墓葬的分期、等级及其与两京地区和朝阳地区同时期墓葬的异同,从而揭示这一地区特殊的文化面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