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根据文献和相关图像,查验了王翚的十卷《富春山居图》摹本与唐宇昭油素本和无用师卷的复杂关系,进而透过蛛丝马迹推测出子明卷造假活动先后经过了“两期工程”:“一期”主要出自清初唐宇昭之手,他将子明卷裁剪、添款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二期”则是在乾隆朝早中期被人增跋、铃印,后在1745年进入了乾隆内府。  相似文献   

2.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刊载了徐邦达先生所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考辨》。此文对《富春山居图》的流传经过、文献记载及临仿本做了十分翔实的考证,并提出了几个不可解的问题,读后颇受教益和启迪。笔者在学习之余也有些心得,  相似文献   

3.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11):46-58+143-144
本文梳理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摹本的一系列“火前本”,逐一分析了它们的产生经过并给予重新认识,如沈周的《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系临本而不是董其昌所说的“背临”;清初张宏《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系假冒“火前本”;王翚早中期的《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借自唐宇昭的油素本,具有“火前本”的因素。尤其是明摹本与董其昌的关系,作者通过多方面论证,认为“明摹本”极可能系王时敏早年之笔,根据清初吴其贞修复黄公望《剩山图》卷的图像判断,其修复是以“明摹本”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5期上刊登了王琰、康曦合作的文章《(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全面介绍了黄公望和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的经历,有较强的资料性和可读性,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也有微瑕。文章写道:“《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所绘”,其中的“无用禅师”应为“无用师”。  相似文献   

5.
郭杨 《巴蜀史志》2011,(5):29-31
2011年6月1日上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跨越数百年风雨合璧展出。终于实现了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满含热泪的夙愿。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种时兴:骑游《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被称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提到了《富春山居图》:"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收藏的《晴峦萧寺图》流传过程的梳理,发现《晴峦萧寺图》曾在宋代进入过内府,但之后一直隐于民间,其流传过程不详。直到清初,为梁清标收藏,但梁氏仅钤盖四枚收藏印,似未对其定名。梁死后,《晴峦萧寺图》后又经徐乾学、缪曰藻收藏,1841年为徐渭仁所得。该画归于李成名下可能始于缪曰藻,后由徐渭仁定名为《晴峦萧寺图》。该画后又经沈树镛收藏,并在其《养花馆书画录》中首次著录。该画最后一位中国收藏者林熊光于1939年在日本京都得到此画。挂轴后由居住日本的意大利籍人士米开朗基罗·佩林蒂尼所得,并在1947年售给纳尔逊博物馆。《晴峦萧寺图》画中建筑"仰画飞檐"的画法也与沈括对李成画风的记载相吻合,建筑样式前佛殿后高阁的格局、斗拱样式、塔刹的装饰等也具有比较鲜明的宋式建筑特色。但与画史记载的李成画风相比较,将之归入李成名下似乎证据不足,尽管如此,此画仍可以确定为北宋李成流派不可多得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王琰  康曦 《文史博览》2010,(5):22-25
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到《富春山居图》,希望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够合一展出,吸引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使得这幅古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幅古画自诞生之日起660年来,在民间辗转流传,历尽沧桑,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的传奇故事。——编者  相似文献   

10.
蔡琴 《古今谈》2010,(2):24-28
在2010年3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一时间,分藏海峡两岸的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吸引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刘震力 《百年潮》2013,(4):80-80
美术点评2010年至2011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邀请海峡两岸画家共绘《新富春山居图》,讴歌中华民族文明同根,寄托两岸民众期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此画作是画家刘震力参加共绘《新富春山居图》创作活动后,根据采风写生积累的素材单独创作的一幅佳作。作品用色彩丰富而又细致入微的笔墨,描绘了富春江畔桐君山段秀丽的景色。  相似文献   

12.
话外音     
<正>"(《富春山居图》)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2011,(9):52-53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从古至今,一千多位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此游览,留下了2000多首诗文。600多年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以富春江山水为蓝本,创作了不朽名画《富春山居图》,永世流传。从黄帝时期的桐君,到东汉的严子陵,再到无数现代人,无不被这里的山水人文所倾...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希望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够合一展出。温总理的话,使得这幅画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黄公望晚年的杰作,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自诞生之日起,660年来在民间辗转流传,历尽沧桑,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5.
西汉“昌平家丞”印,陕西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3.厚0.9.通高1.9厘米.瓦钮,径1.5厘米.《文博》杂志1987年2期左忠诚《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文博》1988年1期张涧苇《<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上亦或有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重新考释,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6.
《富春山居图》卷是一件传世名作,也是黄公望一生中的代表作。明、清以来曾为不少书画鉴赏家所收藏,也为许多著名画家所临仿。沈周、张宏、董其昌、赵左、蓝瑛、沈颢、邹之麟、王翚、查士标、方琮等,都有临摹本传世。见于记载的临仿者还有王绂、文徵明、王时敏、恽向、程正揆、吴历等。这  相似文献   

17.
历代名画大多流传有绪,其中还附会着精彩的故事,但像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样历经如此沧桑。保存至今的名画,实属罕见。名画家收藏名画,凭的是眼力。机遇和经济实力,三者缺一不可。该画最近来上海展出,笔者想起一代名家吴湖帆与这件国宝的一段因缘,因以记之,为画史提供一点资料。 吴湖帆,又名翼燕,号倩安,江苏吴县人。吴家为苏州名门望族,祖父吴大 ,乃晚清大吏,官拜兵部尚书,但此公亦雅好文艺,对诗文、书画、鉴赏之道尤精,晚年更是致力于此。吴湖帆少时即受祖父影响,舞文弄墨,极好书画,显示出一名天才画家的秉赋。…  相似文献   

18.
张咏 《收藏家》2010,(5):11-12
1949年台海两岸分隔之后,诸多原先为我中华文化瑰宝之重要文物一分为二,分藏于大陆与台湾两地。就艺术门类而言,古代法书名帖则有"三希堂"之《中秋》《伯远》两帖藏于北京故宫,《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绘画方面,则元代画家黄公望之《富春山居图》亦化身两半,  相似文献   

19.
西汉“昌平家丞”印,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通高1.9、边长2.3、厚0.9厘米。瓦钮,径1.5厘米。现藏渭南市博物馆。《文博》1987年第二期左忠诚先生《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考释亦有严重错误。1988年第一期张涧苇同志《‘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或有错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不避简陋,重新考证,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0.
2010年至2011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邀请海峡两岸画家共绘《新富春山居图》,讴歌中华民族文明同根,寄托两岸民众期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 此画作是画家刘震力参加共绘《新富春山居图》创作活动后,根据采风写生积累的素材单独创作的一幅佳作.作品用色彩丰富而又细致入微的笔墨,描绘了富春江畔桐君山段秀丽的景色.作品章法严谨而又潇洒自如;技法上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的绘画技巧,又融入了现代西方的绘画技法,展现了崭新的意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