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本期刊出了明史及清史专家罗冬阳教授的《〈明史〉商屯臆想补论》和明史及佛教史专家何孝荣教授的《论姚广孝与"新明朝"的建立》两文。罗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料,批评了《明史·食货志》将明前期开中法等同于商屯的主张。指出洪永年间九边地带之开中未能常态化,且禁止收购本地粮食用于开中,实行商屯  相似文献   

2.
赵轶峰教授著《明代的变迁》于2008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明史多个领域专门问题的研究论文。书由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明史学家南炳文先生作序,正文19篇论文,加上导言和结论,共36万字。  相似文献   

3.
第一期古史分期新说述评《史通》研究五十年四十年来萧启庆教授的蒙元史研究近年英语世界明史研究新趋向评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评《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读《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第二期近年来王安石新学研究综述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研究述评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创刊《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简介《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读后《魏晋南北朝史论》出版第三期1 999年明史研究概况1 980年以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问题研究综述建国以来司马迁哲学思想研究综…  相似文献   

4.
范德(Edward L.Farmer),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Minnesota)历史系教授,美国著名的中国明史研究专家。他於1935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波罗·阿尔图一个大学教授之家。在学术背景上,他在1957年获斯坦福大学历史哲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68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博士学位。此後,他於1967-1968年在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自1968年起,到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任教,从助教、副教授到教授,近四十年来,他孜孜致力於中国史、特别是明史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斐然,主要是在明史研究方面。1975年,他创办了《明史研究(》M…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世纪肇始之际,为了使明史研究有一个更快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十分有必要对过去一个世纪明史研究予以回顾和总结。近日,名明清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炳教授所《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一书的问世,正是适应了这种时代需要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十四史”之末,清代官修《明史》十分引人注目。它的纂修活动从顺治二年(1645)首次诏修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刊行,其间跨越四朝,凡经九十五年,历时之长,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已属罕见。这部《明史》历来受到人门的称誉,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质量最好的一部。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明史》后来经过精心细致的勘改和修订,从而形成了《明史》的最后定本即《四库全书》本,~①这是研究《明史》和研究清代官方史学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四库全书》本《明史》的产生《明史》虽然正式诏修于顺治二…  相似文献   

7.
"我没有星期天、没有中秋节、没有大年初一",当我们就《明史》点校本的修订采访廊坊师范学院、南开大学教授南炳文先生时,他如是说。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是在清朝修完的,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点校,由于当时图书利用、交通、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第一次点校《明史》留下了一些遗憾。在经济和信息都发达的21世纪,重新修订《明史》的条件已经成熟。2007年,在南炳文先生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强大团队,开启了这一浩大的工程。经过10年的艰辛和努力,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修订稿初步完成。在这一时间节点,南先生畅谈了10年来这一工作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8.
陆奎勋于雍正元年(1723年)参修《明史》,随后四年,他撰成《明史拟传》五卷。陆奎勋《明史拟传》较王鸿绪《明史稿》有四大特点:一、增补史料,扩充内容。二、纠谬订误,辨正史事。三、润色辞章,语句精炼。四、评价人物,直舒其意。殿本《明史》因袭或参考《明史拟传》,陆奎勋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徐乾学在清修《明史》时担任总裁官,其将很大部分列传初稿由繁改简,成98卷本《明史》一部,此部《明史》亦称《明史列传》。其书以简练为特点,并为王鸿绪、张廷玉等所继承、发扬光大,形成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208卷、抄本《明史列传稿》162卷、《明史稿》310卷及《明史》332卷等简练本系统《明史》拟稿及《明史》定本。此系统与现存定本《明史》撰写初期形成的《明史列传》313卷、《明史》416卷、《明史列传稿》267卷等繁富本系统《明史》拟稿,鼎足而立,且以其符合一般正史之写法,其系列中之定本《明史》332卷名列史书经典系列"二十四史"之中,并声誉满天下。徐氏《明史》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徐氏《明史》长期隐身埋名,不为世人称说。近年被纳入《明代史籍汇刊》影印出版,始为史界所注意,但其流传、价值等不见谈及,有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明世宗被缢杀于"嘉靖二十年"的错误记载、《明史》卷二十八《五行一·疾疫》的大量错漏,说明万斯同的《明史稿》中的正确记载部分,常被后来的王鸿緖《明史稿》、张廷玉《明史》错误漏写或删改。因此,有时应当更加重视万斯同《明史稿》的史料价值,万斯同《明史稿》与张廷玉《明史》二书应当是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航 《安徽史学》2016,(1):49-55
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中国的明史研究在“文革”后曾经有过一个高潮。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中国近八十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对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明史研究进行了一次总结,从而揭开了明史研究向高潮发展的序幕。十年以后,1989年8...  相似文献   

14.
张廷玉《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前四史"的佳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将《明史》相关列传与各朝《明实录》、万斯同《明史》、王鸿绪《明史稿》等文献相对校,可知《明史》1974年点校本在吏部长官的仕途履历中存在官职讹误、脱漏及记时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史学论文集,作者为史学界熟知的陈学霖教授。学霖教授治明史三十年,成果累累,本书是他的自选集,共收1970年至1997年发表的论文十篇。这些论文的题目依次是:《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明初都督宁正父子传记辑补》、...  相似文献   

16.
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是万斯同四百十六卷本《明史》之底本,其中大量的朱笔校语与校迹亦在《明史》编纂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仅就此略呈管见,以期对万斯同及《明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6年出版的明史著作约110种,各种刊物发表的论文达1465篇。读者可参阅《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2006年明史研究目录》。限于篇幅,笔者此处仅就阅读所及综述如下。一、著作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孟森《明元清系元通纪》(中华书局)、《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毓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王毓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皆经整理翻译出版。于浩选编《明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中华书局)于学者搜索资料大有裨益。政治史方面,赵园《制度·言论·心态——…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是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晚年醉心于明清史研究,编写有关论著多部,有益后学。他依据搜集庋藏之八百余部顺康士人文集,对明清之际的诸多研究面向提出创见,尤在官、私纂修《明史》方面频出机杼,对当下此一领域的奠基和发展可谓厥功至伟。先生晚年名作《清诗纪事初编》内“小传”部分是其一生《明史》研究成果的一次集结,对“小传”的辨证利用能够更好地彰显该书价值与先生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安徽史学》复刊10周年随感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董蔡时国内省一级的史学专刊,实在很少,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并不宽裕,却办了主要宣传爱国主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史学专刊《安徽史学》,并且坚持下来了,忽忽复刊已经10年,在海内外颇有声誉,这是天大的好事,...  相似文献   

20.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2,(1):127-128
黄阿明:《张廷玉〈明史.太祖纪〉至正十三、十四年史事辨析》(《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4期)明清史籍关于明太祖早期发家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存在至正十三年和至正十四年两大叙述系统。前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实录》,后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文集》。经过考辨,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张廷玉《明史》最终采纳的是至正十三年叙述意见,而舍弃了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从而造成了《明史.太祖纪》在至正十三年、十四年史事记载上存在不少失考之处,点校本亦未作出校勘案语。由此一例,亦可提醒研究者在从事元末明初历史研究时务必首先仔细辨别史料的真伪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