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为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我作为太仓市政府代表团中的一员,肩负着迎接“凤凰号”顺利到达肯尼亚,以及寻找当年郑和下西洋足迹的历史重任,来到了非洲肯尼亚的第二大城市——美丽的蒙巴萨,故事也就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郑和研究》2005,(4):2-4
[本刊讯]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编导若林千绘女士等三人,在我中央广电总局对外联络司刘庆云先生与本会荣誉常务理事马光汝先生陪同下,于2005年10月19日下午在南京郑和纪念馆,就郑和船队科学航海以及郑和精神、郑和下西洋及其终止是中国古代由盛而衰的分界线与郑和到日本等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了本会原副会长兼原《郑和研究》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日本中央电视台并定于2006年元旦将此专题采访向全日本播出。  相似文献   

3.
郑和船队曾远抵非洲东岸,但现今可考的线索杳无踪影,而位于肯尼亚北方古城拉木,历史可上溯至十六世纪,当地渔夫的捕鱼方式仍颇具古风,郑和船队是否造访过拉木不得而知,不过在其北方的巴狄岛,却发现了疑似郑和船员的后裔法茂人。  相似文献   

4.
郑和船队曾远抵非洲东岸,但现今可考的线索杳无踪影,而位于肯尼亚北方古城拉木,历史可上溯至十六世纪,当地渔夫的捕鱼方式仍颇具古风,郑和船队是否造访过拉木不得而知,不过在其北方的巴狄岛,却发现了疑似郑和船员的后裔法茂人.  相似文献   

5.
印尼国际郑和研讨会 2008年4月26日至27日,晋宁县考察团出席了在泗水召开的“印尼哈夷国际郑和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郑和与中华穆斯林的昔日、现在与未来”。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北京大学孔远志教授、中国驻印尼泗水总领事傅水根先生、美国总领事、东爪哇穆罕默德亚联会主席、东爪哇前省长、警察厅厅长等。同时,还有三千多学者,专家、事业家及华裔也出席研讨会。主讲人:马来西亚马六甲博物馆馆长陈达生,中华穆斯林社会名流潘仲元,,林松,  相似文献   

6.
十四至十五世纪中国帆船的非洲航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福伟 《历史研究》2005,(6):119-134
13世纪下半叶,中国帆船保持着和索马里、肯尼亚以及桑给巴尔岛的通航。元朝使节出访了摩加迪沙、帕特和泽拉。到过非洲的汪大渊首先指出,马军山水路可以从梅尔卡经马尔代夫和东印度洋联航。《郑和航海图》首次在地图上标出了东非的通航地点,以前识读的有索马里和肯尼亚沿海的14个地名,但图上还有经虎尾礁至白沙的航路。郑和第五次航行时,中国帆船最先进入好望角海域,比迪亚士早60多年发现好望角。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先生致函本刊,全文如下:“《郑和研究))编委会、编辑部各位朋友:你们好!感谢你们一年来赐赠贵刊,贵刊大有裨益于郑和研究和普及郑和知识,使我了解了许多信息,新年将至,谨颂贵刊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8.
蔺智深 《文史博览》2005,(10):39-39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拉穆镇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相似文献   

9.
带着全球华人的独特的追寻视角,“凤凰号”帆船从中国太仓来到了东非肯尼亚。这是当代郑和下西洋路线的首次完整再现。  相似文献   

10.
据中新社华盛顿2009年10月19日电,由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中国海军鼻祖,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郑和雕像,被正式安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前,美国海军军官的摇篮——美国海军学院也将同一郑和雕像请进了校园。美国国会图书馆及美国海军学院均对郑和有颇深的研究,其中海军学院在接受郑和雕像当天还专门派出一名历史系教授对郑和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全面讲解,海军学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约翰表示,海军学院非常敬佩郑和先生,  相似文献   

11.
郑和是云南人,但江苏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郑和研究起于百年前的梁启超先生,2005年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掀起高潮。江苏的郑和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成立研究会,创办会刊,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600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询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7月我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时候,请教郑和研究领域资深专家,但是对此都十分谨慎。他们看了我新出的一本《郑和七下西洋》,觉得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新意,鼓励我的研究,我深受鼓舞,便将一点想法展示于众,以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14.
2004年7月6日,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成立。该会宗旨是:联合北京有关高校、学术研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和海内外有关人士积极开展纪念、研究郑和下西洋活动.致力于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资源和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发掘郑和下西洋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中英交流和介绍中国航海史,去年11月底英国名航海探险穿华纳:Rex. Warner)先生经过周密准备,驾驶一艘仿制的中国木帆船“龙王”号(Dragon Kings`(又译为“宝龙”号),组织了一次“重走郑和路”的远航行动。原打算由南京出发,沿郑和下西洋的行驶路线寻吉探源至好望角,后因冬季季风影响,改由香港出发一开航之前。华纳先生专程来南京参观、访问了郑和纪念馆、郑和墓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名胜古迹,还专门给南京海运学校师生作了一次生动的“重走郑和之路,重访郑和遗迹,传承东方明”的演讲。  相似文献   

16.
郑伟 《郑和研究》2004,(7):58-60
首先我代表在南京的全体郑和后裔对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化名城博览会及郑和化论坛的圆满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对郑和研究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专家学多年来积极投身郑和研究事业表示诚挚的敬意。下面,我受在宁的郑和后裔委托,作个简短的发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17.
11月19日,中国航海日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育平先生同夫人乘机抵达昆明。次日,在云南省航海日办公室组委办副主任徐恩瑞女士陪同下,重访郑和故里。晋宁县副县长马涛同志、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郑佰明同志在政府会议室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同时,邀请了郑和十八世孙郑恩良先生及郑和故里首任馆长徐克明。  相似文献   

18.
2007年8月23日下午三时,上海郑和研究中心秘书长时平教授,在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学者杨斌先生陪同下考察访问了南京宝船厂遗址滨江大道一号郑和宝船厂建造基地,受到南京宝船厂遗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谭志刚主任,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卢克先生的热情接待.  相似文献   

19.
关心 《郑和研究》2005,(4):25-25
600周年前,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成为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先锋。今天,又一位中华名人“孔子”远涉万里来到了这里,将要向这里的人们传授中国的语言和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拉穆镇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并撰文介绍了他在帕泰岛上采访中国人后裔的经过,还提出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