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矾 《神州》2013,(1):124-124
"一所好学校就有一名好校长,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说明了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校园建设中得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我之见,有名校长才能有名校。的确,当今生源大战硝烟四起,收费政策三令五申,定员定编政策卡得死,加之素质教育对学校的方方面面的要求,复杂的社交关系等等,这些都让学校的一个人大伤脑筋,这个人就是校长。一般中小学的校长虽说行政级别低,但要管的事也是方方面面,现今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一校之长拥有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权,要管好,校长的难题的确不少。我认为要当好一名校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金虹 《神州》2013,(1):162-162
数学这门科学作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重要的学科,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发生联系。而我们在学生时代真正能把数学这门学科学会的人少之又少,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不能把数学知识学好,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也会很差,这就说明数学知识学习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这个人的生活。其实还有一种学生,就是其在学校学习中,数学课程学的非常好,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依然很差,就是很难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都要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3.
微名人     
《名人传记》2018,(3):60-61
俞敏洪 我一直认为,即使很多好的东西已经被别人占有了,这个世界上依然还有更多的好东西在等待着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要相信未来。这个是一个不油腻的人的典型标志。油腻是什么?流不动了.像猪油一样凝固在那儿了。如果我们能像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流动.如果我们能像长江水一样奔流,甚至像马原老师讲到的。用山泉水浇灌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就一点都不油腻。  相似文献   

4.
媒体的职业荣誉已经降到无以复加,社会腐败的深入,不允许剩下光荣的职业年末,网络上流行这样的段子:说是有新闻人下夜班走在街上,被警察叫住,问,什么人?答,记者(或编辑);又问,你们用的什么出版系统?答,如何如何;警察说,你走吧。记者(或编辑)纳闷,问警察为什么问这个问题;警察说,半夜在街上走,一副苦逼的样子,不是流浪汉(或小偷)就是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5.
1995年8月,在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这个典型的乡村偏僻小镇中,一条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坐落在这个小镇上的高密四中的校长李希贵,要调走了。到过高密四中的人都知道,这所乡村学校是极为普通的:没有一流的校舍、一流的教学设施,就是按县级市的办学水平来衡量,其办学条件往高处说,也仅属于二流。在1990年以前,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甚至让人们忘记了她是有38年历史的老校,双羊镇上那些有点门路的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甚至羞于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所学校里学习。但是,就是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在1990年以后短短的几年中,却传奇般地崛起…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日本广播协会记者在1990年8月采访张学良时提出:“你与蒋介石的分歧是何时开始的?”张学良答:“从开始我们两人就存在这方面的分歧意见,但没有后来这么尖锐。”“我同蒋总统存在政见之争,就是蒋总统主要是安内攘外,我就主张攘外安内。”沿着这一线索我研究了这个大家较感兴趣,然至今尚存  相似文献   

7.
蜜月是结婚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人,你可能会指望新郎去打理好所有细节,但用朱莉亚·罗伯茨在《风月俏佳人》中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这并不是说男人无法安排好行程,但让一个人来计划两个人的旅行往往会把事情搞砸。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婚姻信条:"你我  相似文献   

8.
谈史书的编撰——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间:一九八一年六月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来客:客甲、客乙客甲:三月间听您谈历史文献学,不觉有三个月了。现在想请您谈谈历史编纂学的问题。答:今月一月间曾谈到历史编纂学这个名词。现在好多人都用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是从historiography这个词翻译过来的。这样的译法是否合适,我们还可以研究。我想,现在我们暂时不用这个名词,就谈谈史书的编撰吧。你们看,关于这个问题,谈些什么好呢?  相似文献   

9.
《西藏人文地理》2020,(2):115-117
17岁的小丫头,莽莽撞撞就一个人背着包上路了,--路上还能遇到这么多善良的人照顾我帮助我,真不知是因为旅途本就是充满奇迹的,还是因为这是在藏地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灵性的土地。(1)Hostel的店员告诉我们口岸十点之后才能过时,我正好睡个自然醒,一扫在尼式大巴上颠簸一整天的疲惫。阳光还没洒下来,我端着杯Masala茶,站在阳台上,小镇已经苏醒,薄薄的晨雾飘浮在五颜六色的屋顶上,隐隐约约有流水的声音,突然觉得这个依山而建的小镇好可爱啊。吃过最后一盘momo,收拾好行李出发去关口,我们马上就要正式告别尼泊尔啦。  相似文献   

10.
中央政校政治色彩是不用说的了,过去就叫“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像康泽这些人,都在那里当过“训导”。后来学校改名叫“中央政治学校”,听起来要平和一点。(抗战胜利后又改名“中央政治大学”,现在在台湾还叫这个名字。)进去了我才知道,学校招生跟一般大学也差不多,就是面向社会,一般高中生都可以报考,不一定非得国民党员才能进  相似文献   

11.
王云 《神州》2012,(4):26-26
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学校要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环境中才能进发激情,形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愿。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体的脑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凡真正的话剧迷,尤其是老话剧迷,没有谁不知道坐落在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是北京人艺的专用剧场的。但是北京人艺能拥有这个剧场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此事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说得上来,不必说院外的话剧迷,就是北京人艺的同志,特别是60岁以下的同志,能说得清清楚楚的怕也寥寥无几……本文就是给您讲述这段一波三折的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13.
教育,乃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之根本,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学校教育,能使一个人识文断字,知古鉴今。社会教育,能使一个人处世做人与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不相悖逆。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根本,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从孩子一出世开始,就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情操、心性和志趣。当然,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这三种教育往往相互融汇、相互补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里,我想谈论的是作为教育根本…  相似文献   

14.
<正>刘力扬在一首歌里唱道:你送的礼物,在此刻好体贴,陪我回忆,把过往走一遍……无论是旅行还是旅游,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城市,会买点什么留待将来把过往走一遍?或者送出点什么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期许这个人能通过这个物品记住你们的交往?这个物件姑且把它称为城市礼品想必贴切!我要强调的是,城市礼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5.
张伯苓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是募捐艺术家,他一生为南开教育募款超过千万。先后开办了中学、大学、女中、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有人问他:张校长,你是怎么像变戏法似的,就能办了这么多好学校?他回答:当校长用不着博士、硕士头衔,只要能找钱就行。这个"能找钱",包括募捐和争取政府公款补助。也有人看到他经常三万五万地捐回钱来,问他有什么募捐的诀窍。他说:这没什么,瞅准了,一抓就是一把。在他这句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他艰辛的募捐经历和高超的募捐艺术。  相似文献   

16.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一份报告,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1].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的目标而服务的.学校人性化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尊重管理对象的意愿,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它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和管理活动时,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教与学的热情,使他们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王恒 《纵横》1998,(11)
1948年麦秋之后,我母亲奉命去筹建中直机关的一所小学——育英学校,我便随母亲一道从平山县夹峪村骑马去下东峪。 先期到达的是校长刘建勋,副校长孙统一,教导主任屠忠顺。刘校长多才多艺,育英学校的校歌就是他编写的,他还能弹一手好风琴。  相似文献   

18.
六、创建太谷铭贤学校太谷铭贤学校创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办学是艰辛的,创建时孔祥熙接办美公理会在太谷开办的“明道学堂”,将其改名为“铭贤学堂”,这个“明道学堂”当时有学生20余人,教师2人。1908年增设初中班,只招收学生2人。1909年,“铭贤学堂”与贝露女子学校互换地址,迁至太谷城东的孟家花园。1912年,改校名为“太谷铭贤中  相似文献   

19.
这个时代很有钱的人,如果他真是有心,能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在这个范畴里,一定能做得非常好。为什么没有谁做得很好呢?因为他们更多像是京剧票友一样,只是碰一下、玩一下,并没有投入去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这是一则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做一个华人还有多少种可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叫人难以启齿,并非有任何见不得人的地方,而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也不晓得能在什么地方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