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祎 《中国西藏》2001,(1):40-43
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中国记协联合组织的海峡两岸记于去年9月8日至16日去西藏采访。这是台湾记第一次进藏采访,应该说是两岸化交流的又一个很好的开端。本刊记吴祎被聘请为该团随行顾问。这篇章从侧面记录了海峡两岸记们在雪域高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德吉 《中国西藏》2013,(4):38-41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原始品种,是牧区人民的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我国约有1400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2%,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1.57亿公顷的高寒草地。上世纪50年代末,以西南民族学院蔡立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牧区对牦牛进行科学研究并进行牦牛产品科技开发,取得了举世嘱目的重大科技成果;1987年,西南民院在全国首家招收“牦牛遗传育种”方向研究生,为我国的牦牛研究培育新生代。20多年过去,这批学子为牦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漫话牦牛     
在西藏高原、宽旷无垠的草原上,散落着一群群牦牛。在风雪高原生息繁衍,它是藏旅同胞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传家宝”。 我国牦牛的故乡,在西部高原地区。我曾在雪山牧场,在崎岖的山道上,在藏民家里,饱赏过牦牛的风采,才知道它在高原居民生活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龙山 《中国西藏》2014,(1):50-53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耗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  相似文献   

5.
西藏飞蝗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属直翅目、蝗亚目.丝角蝗科中的飞蝗亚科,系1963年发现并记述的世界飞蝗10亚种中分布最高的新亚种,可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高原亚种(分布多在3000米以上,最高达海拔4600米)。  相似文献   

6.
Yak is a species of macro fauna that lives exclusively on the alpine hypoxic Qinghai-Tibet Plateau. No matter whether wild or domesticated, yaks have had a long and histor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Tibetan peopl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is relationship has infiltrated into every inch of inhabited Tibet. As time goes on, a unique Yak culture came into being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7.
来自珠峰脚下扎西宗等乡近五百位牦牛工带着他们的家属和近一万头牦牛,为登山者冲顶提供充足的牛力。牦牛营正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落。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祖国五大牧区之一,有5亿亩天然草场,这里是牦牛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高原,尽占龙脉,人杰地灵,大美无限。江河之源,清流激湍;万山之宗,群峰连绵。蒙藏群众,早就有了崇敬山水、崇敬自然、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4,(7):90-90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上第一座牦牛的宫殿—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它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馆内建筑面积加室外展陈面积达1万平方米。该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藏文化保护地的标志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达娃 《中国西藏》2005,(6):67-69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和她所特有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他们的装饰品。  相似文献   

11.
格勒 《中国西藏》2005,(2):48-50
从昂仁一直到狮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万里藏北。它与东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树、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达、阿坝州的红原连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化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在1000多年前就将野牦牛驯养为家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有的技术如今只有他们才会,如将牛奶加热制成酥油、酸奶;  相似文献   

12.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揭开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1959年发生的一场叛乱,提前改变了西藏百万农奴的命运, 西藏顺利完成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光阴如箭,而今雪域日新月异。我叶已告老退休,但对西藏仍旧时时怀念。常翻看从前所摄的一些老照片,聊以寻觅旧梦。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之际,将四十年前在西藏拍摄的照片整理发表,并撰文叙旧。  相似文献   

13.
牦牛家族写真 六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步履所及之地,豁然开朗,心情也随之活泼。由于特殊地形使然,青藏高原遍布起伏不大的山峦,在开阔的视野远处,朵朵白云压在苍茫的山峦上,绿白交映,鲜明爽目。无论是平地草原,抑或高原草地,青藏高原上那种我国北方民歌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色却随处可见,举目遥望有着“天高云淡,往东南飞雁”的绝佳美境,使人心旷神怡。 草原的夏季是它的黄金季节,肥美的牧草蓬勃滋生,浓绿得醉人,镶嵌  相似文献   

14.
“牦牛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学、物质用品等等,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响了藏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亚格博  相似文献   

15.
《西藏人文地理》2014,(2):34-41
在青藏高原,牦牛很早就先于人类开始生活于这片广袤无垠乏地,并和人类一道守护着这片圣神的净土,这就是高原人类世世代代敬重牦牛,并结伴积淀高原文明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6.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高峻辽阔的青藏高原是那样的神圣壮丽。新中国建立后,高原上的藏民们摆脱了农奴制的枷锁,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牧场,喜悦绽放在饱经风霜的的脸上。可是牧民的解放,却令西藏的一些上层贵族大失所望,帝国主义也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起来,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着分离中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西藏历史上,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一批大型建筑的动土施工,无一例外地都动用了大量的牦牛来运送物资。据史学资料记载,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中,牦牛也是绝对的运输主力。而在红军长征、十八军进藏、西藏和平解放、中印自卫反击战等西藏乃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牦牛虽默默无闻,但却绝对功勋卓著。这不,如今的牦牛依然在我国的国防事业中扮演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昌都:西藏的东大门 1951年以前,昌都镇只有二十来户人家,人口不足300人。镇中一幢将近100平米的两层小楼,是镇上最好的房子,它的周围散落着十几间低矮的平房。昌都战役结束后,解放委员会将它重新修葺一新,供昌都上层人士居住,这其中包括刚刚被解放军俘虏的当地藏军首领。当时入藏的十八军将领,包括谭冠三和张国华在内则都住在帐篷里。十八军攻下昌都,等于打开了进军拉萨的东大门。刚打下昌都时,先遣部队奉命向拉萨开拔,部队在进军路上所需的物质,包括衣服、粮食、弹药等都要从昌都源源不断地运往各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月5日,拉萨当地媒体登出“拉萨遭遇十年来极端寒冷天气”的消息.称“由于受到华北、东北等北部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已经连续10余天最低气温在-10℃上下,这是拉萨地区近10年来不多见的极端寒冷天气情况”。  相似文献   

20.
藏族人民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这种自然环境煅造了藏族人民坚韧、顽强、豪迈、勇敢、自强的民族性格,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藏族传统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