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藏民族与牦牛共同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附近。藏族先民成功驯养了牦牛,并在长期以来尊重和爱护牦牛。牦牛在藏民族中的特殊地位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牧业文明的发展、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江红 《攀登》2009,28(3):109-111
藏民族自古生息繁衍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如在民间开展的赛马、射箭、“古朵”、赛牦牛等体育活动体现了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特征。本文从体育美学与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透视并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特征及研究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什么传说。几千年来,在藏族先民与青藏高原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神秘传说。  相似文献   

5.
熊承焱 《旅游纵览》2023,(7):163-165+17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节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族众多节庆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鼓藏节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本文通过对雷山鼓藏节的发展历史和旅游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文化活态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保护方式;创新旅游产品,多渠道加强宣传;整合多方资源,塑造民俗节庆品牌,形成雷山苗族文化旅游产业带,以促进当地民族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藏人文地理》2014,(2):76-83
为肩负起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究牦牛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对一个物种和一个民族和谐关系的认识,研究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及自然生态发展,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牦牛博物馆,2012年于拉萨的柳梧新区正式开建。预计将于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实现开馆试运行。牦牛博物馆其建筑面积8088平方米,加室外展陈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拟建成中l国乃至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藏》2013,(6):96-96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族群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它是西藏的象征,承载了雪域高原民族的悠长的历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体现了丰厚的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文化地标性以及在地球最高处的人类精神的导向性,内涵极其丰富。为祝贺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十月》杂志社、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牦牛博物馆筹备办特联合举办“牦牛之歌”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出版《十月》杂志专刊(牦牛之歌)。  相似文献   

8.
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其用途和故事。古董放在私人藏家手里,就要成为“藏地秘密”了,而放在博物馆里,则是在解读“藏地密码”,成为传承文化的平台。就这样,牦牛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又一位热情的捐赠者。  相似文献   

9.
《西藏人文地理》2016,(4):22-24
正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  相似文献   

10.
牦牛.藏语称其为“雅克”.国外根据藏语发音通称为“yak”。在青藏高原.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头到脚.从生到死都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牦牛更在藏文化中被视为英勇的象征.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11.
封面故事     
这幅画是画家昂桑所绘,取名《藏人》,画上的形象一半是牦牛,一半是人睑,取名《藏人》寓意深远,成为了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形象画。这幅画上牦牛和藏人有浑然天成的关系,昂桑说自己的刨作灵感来源于对牦牛最质朴的感情,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这种动物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2013年5月18日的牦牛博物馆捐赠仪式上,昂桑将自己的作品《藏人》及其版权无偿捐赠给牦牛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4,(7):90-90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上第一座牦牛的宫殿—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它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馆内建筑面积加室外展陈面积达1万平方米。该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藏文化保护地的标志性工程。  相似文献   

13.
西夏享国190年,主体民族是党项羌,境内还有汉、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形成党项民族和汉、藏、回鹘等民族特点融汇的西夏文化。西夏正式立国前夕创制了记录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语言的文字,当时称为“蕃文”,后世称为西夏文。其字体仿汉字结构和笔画,是表意文字,  相似文献   

14.
藏人和狗     
藏民族与狗有着不解的缘分。 狗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而藏民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民族。狗伴随藏民族走过了时间的长河,成为藏人情感世界的好朋友,生活中的好伴侣,经济生产的好助手。在十二生肖中,狗代表着忠诚,象征不嫌贫爱富的高尚品德和吃苦耐劳、友情为重的优秀操行。  相似文献   

15.
藏文明有两大发源地,一是象雄,一是雅砻河谷,丹珠昂奔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五期上的文章认为,“蕃”族称形成的标志是,象雄文明用本教统一了青藏高原,使化民族脱离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原始信仰阶段.形成了藏民族最早的统一语言、思想意识和风俗,奠定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基础;雅砻河谷文明,推出了悉补野王朝,这一王朝以政治和军事统一了青藏高原,使藏民族脱离了原始社会遗留的联盟和小邦邦国阶段,形成了藏民族地问的生活地域。对藏族的族源,研究中具有定论性的观点是“藏源于十九”。藏人时间身形成的认识,在《…  相似文献   

16.
马真福 《丝绸之路》2009,(24):36-38
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仪式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藏民族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了宗教。本文简要论述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正民族交融视域中的"藏回"——基于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的实地考察刘琪在《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发表文章,从民族交融的视域对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藏回"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升平镇"藏回"被整合进当地各民族彼此交融的社会生活之中,具有"内回外藏"的特点,其文化体系呈现出回族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交织的状态。作者认为,"藏回"最重要的内涵是回藏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尊重差异、限制差异、寻求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相互联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于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藏族之所以称牦牛为“宝贝”,是由于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每一宝都又无私地赐予了人类。它的馈赠惠及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运以及烧、耕.医、娱、用等方面。可以说从出生到死,贡献了一切。  相似文献   

19.
高林 《中国西藏》2013,(5):84-87
尾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不仅"有抗高寒低氧的超常力,而且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与宗教的渗透融合,显示出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些极具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青海高原内部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和屏障作用,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还不十分广泛,在现代文化中保留有早期文化的特质。青海高原山脉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文化,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湖盆地区产生了昆仑山文化,两山交汇处为昆仑文化的核心区;祁连山西北段为多民族融和的山地文化区,东南段的河湟谷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将其命名为唐古拉山文化,其内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分为康巴文化和安多文化两个副区。本文通过对青海山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化的空间分异作初步探讨,旨在揭示青海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