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4,(7):90-90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上第一座牦牛的宫殿—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它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馆内建筑面积加室外展陈面积达1万平方米。该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藏文化保护地的标志性工程。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6,(12)
正《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将于2016年12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这是高原牦牛文化首次以综合、系统的形象走出西藏,来到北京展出。这次展览是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和西藏牦牛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的一项重点文化援藏工程。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4年建成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以其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国内填补空白、世  相似文献   

4.
《西藏人文地理》2016,(4):22-24
正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藏》2013,(6):96-96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族群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它是西藏的象征,承载了雪域高原民族的悠长的历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体现了丰厚的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文化地标性以及在地球最高处的人类精神的导向性,内涵极其丰富。为祝贺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十月》杂志社、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牦牛博物馆筹备办特联合举办“牦牛之歌”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出版《十月》杂志专刊(牦牛之歌)。  相似文献   

6.
封面故事     
这幅画是画家昂桑所绘,取名《藏人》,画上的形象一半是牦牛,一半是人睑,取名《藏人》寓意深远,成为了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形象画。这幅画上牦牛和藏人有浑然天成的关系,昂桑说自己的刨作灵感来源于对牦牛最质朴的感情,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这种动物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2013年5月18日的牦牛博物馆捐赠仪式上,昂桑将自己的作品《藏人》及其版权无偿捐赠给牦牛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对野牦牛的看法混合了想象与现实。就我来说,野牦牛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羌塘成为这一地区的象征符号。——美国学者乔治.B.夏勒《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西藏牦牛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此次展览。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  相似文献   

8.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大雁塔西北侧,始创于1944年,新馆于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馆区中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万余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人民广场,总投资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 8000平方米,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博物馆题写馆名。该馆自定位、设计、完成基本陈列经过了两年的精心策划建设,于2003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良渚文化和余杭历史、解读江南水乡文化现象及其成因的重要窗口。它首次以中国文化地理区为单位设馆和组织展览,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0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后襄河畔,一座集东方文化的典雅和现代化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综合类博物馆——武汉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武汉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7834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4000平方米。馆内中央大厅为网架玻璃穹顶,既增强了自然采光,又富有生气。对称形的建筑结构、层层叠起的外立面、自然粗犷的花岗岩贴壁及金字塔形三角玻璃顶,突出了博物馆庄重与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遗产》2009,(1):82-89
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馆,于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  相似文献   

12.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进入闻名福州的西湖公园,穿过柳堤,沿湖心岛园景北行,越石桥,迎面便见一组高大单层四面通透的长形敞厅式的建筑群,平面呈工字形,占地约二万余平方米,这就是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是建国后新设的一个文化事业单位。它创办于1953年,后几经扩充,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藏信箱     
《中国西藏》2015,(1):92-93
1.吉林的读者来信希望了解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坐落于跑马山脚下索道下站处,占地面积为771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一共有三层楼。其建筑古朴而雄伟壮观,文化气息浓厚,融会了康藏地区艺术文化和民间工匠独特智慧,是民间"崩科"建筑的典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观的体现。博物馆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开馆。馆内展示的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展览、销售、休闲于一体。一楼展厅基本陈列为藏民族服饰类、藏民族民居生活类、农耕系列、嘛呢石雕石刻类、牛羊绒编织、车模、土陶类陈列室及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为我国早期有影响的省级博物馆之一。经过70多年的发展,现馆含由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古荡文保中心、黄宾虹纪念室、沙孟海旧居和文澜阁古建群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并在孤山和武林馆区分别设立“浙江西湖美术馆”“浙江革命历史博物馆”,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博物馆功能体系,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和公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遗产》2006,(6):111-111
12月9日,在巴黎的人宫殿科学博物馆展出了“淹没的埃及宝藏——埃及水下出土古文物”展览。在展览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示了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的建设计划。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是埃及唯一的文化博物馆,同时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文化博物馆。此博物馆建筑面积将达87000平方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完成,预期于2009年底开放。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6,(5)
正2016年4月20日,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国宣纸博物馆承办的"书画同春·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家作品展"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开幕。中国宣纸博物馆是保护和弘扬宣纸文化的重要基地该馆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除专门对宣纸工艺  相似文献   

18.
随州西花园遗址是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于1983年下学期为80级考古班学生进行实习而选择进行发掘的。参加这次发掘工作的还有襄阳地区博物馆(即现在的襄樊市博物馆)和随州市博物馆的同志。发掘工作从9月10日开始至11月30日结束,共开探方23个,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关于这次发掘的情况,我们已经有简讯报导(参《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此处从略。现将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报告于下: 一、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相似文献   

19.
<正> 河北省博物馆位于省会石家庄市长安西路和东大街的交接处,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是在原冀中古物态管委员会的基础上,于1953年11月22日,在当时的省会保定市古莲池内建立的。1982年2月18日,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博物馆在省会石家庄筹建新址。同年5月,省博物馆迁至石家庄高柱村南办公。1986年底,根据省委决定,撤销原省展览馆建制,合并改建为现馆。 河北省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约二万五千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是目前我国省级馆中建筑面积较大的馆。  相似文献   

20.
国际博协将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建设社区",这显示着博物馆与社区间的关系已成为21世纪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史前遗址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并提出史前遗址博物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