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关于天祝(亦称华锐)白牦牛,在民间曾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对野牦牛的看法混合了想象与现实。就我来说,野牦牛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羌塘成为这一地区的象征符号。——美国学者乔治.B.夏勒《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西藏牦牛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此次展览。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  相似文献   

3.
对于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藏族之所以称牦牛为“宝贝”,是由于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每一宝都又无私地赐予了人类。它的馈赠惠及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运以及烧、耕.医、娱、用等方面。可以说从出生到死,贡献了一切。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藏》2013,(6):96-96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族群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它是西藏的象征,承载了雪域高原民族的悠长的历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体现了丰厚的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文化地标性以及在地球最高处的人类精神的导向性,内涵极其丰富。为祝贺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十月》杂志社、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牦牛博物馆筹备办特联合举办“牦牛之歌”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出版《十月》杂志专刊(牦牛之歌)。  相似文献   

5.
漫话牦牛     
在西藏高原、宽旷无垠的草原上,散落着一群群牦牛。在风雪高原生息繁衍,它是藏旅同胞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传家宝”。 我国牦牛的故乡,在西部高原地区。我曾在雪山牧场,在崎岖的山道上,在藏民家里,饱赏过牦牛的风采,才知道它在高原居民生活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12)
正《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将于2016年12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这是高原牦牛文化首次以综合、系统的形象走出西藏,来到北京展出。这次展览是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和西藏牦牛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的一项重点文化援藏工程。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4年建成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以其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国内填补空白、世  相似文献   

7.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9.
“牦牛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学、物质用品等等,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响了藏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亚格博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青藏高原上公路和铁路的修建,牦牛“高原之舟”的地位正在降低。但一直以来,牦牛不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它已经融入藏区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大西北高原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活着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畜种──天祝白牦牛,它既是该地的特产,也是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以其色白而闻名,当绿色的草原上放牧着白牦牛时,远望去恰似朵朵白莲怒放在碧水之面、绿丝毯上撒落着颗颗莹光闪闪的珍珠,真是令人陶醉。天祝白牦牛特点不仅是毛色洁白无暇,它适于在高海拔(3000-5000米)的空气稀薄的高山草原地区生活,耐力极强,皮下组织发达,胸部发育良好,肺大,气管短而粗,适应高山生态条件。天祝自牦牛全身都是宝,除了与一般牦牛共有的优点外,它还肉质鲜嫩,味道…  相似文献   

12.
龙山 《中国西藏》2014,(1):50-53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耗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藏地三宝:青稞、牦牛和茶叶,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扎巴次仁拿起一个糌粑,熟练地捏成中空的窝窝头形状,填上一大勺拌着藏式辣椒面的生牦牛肉酱,一口放进嘴里,腮帮鼓囊几下,便吞进了肚里,这才端起桌上的酥油茶,一饮而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牦牛肉有些家乡的味道,要是喝碗牧人茶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4.
牦牛全身都是宝吴新华牦牛,辞海是这样记述的:“……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体矮身健,垂皮小。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下腹、屑、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耐粗饲。蹄质坚实,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善驮运,故称‘高原之舟’。乳色黄,含脂率高(...  相似文献   

15.
《西藏人文地理》2016,(4):22-24
正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  相似文献   

16.
牦牛家族写真 六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步履所及之地,豁然开朗,心情也随之活泼。由于特殊地形使然,青藏高原遍布起伏不大的山峦,在开阔的视野远处,朵朵白云压在苍茫的山峦上,绿白交映,鲜明爽目。无论是平地草原,抑或高原草地,青藏高原上那种我国北方民歌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色却随处可见,举目遥望有着“天高云淡,往东南飞雁”的绝佳美境,使人心旷神怡。 草原的夏季是它的黄金季节,肥美的牧草蓬勃滋生,浓绿得醉人,镶嵌  相似文献   

17.
它像一堵势不可挡的山洪,在江河源头奔腾呼啸;它似一道划空的闪电,在雪域深处飞速而过……草原为之沸腾,百灵为之欢歌,人海为之喧闹。于是获胜者高高举起闪光的奖杯,沁香的美酒在他们身上抛洒,洁白的哈达在他们身上簇拥,火红的锦缎在他们身上飘展…… 这就是盛行在江河源头、雪域草原如火如荼的赛牦牛场面。人们称牦牛为“高原之舟”、“人间之宝”,这话  相似文献   

18.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其身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80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概括、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是我们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1990年4月20日,这件牦牛青铜器漂洋过海赴东瀛展出,引起了日本考古学专家、藏学及佛学界人士…  相似文献   

19.
《西藏人文地理》2014,(2):76-83
为肩负起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究牦牛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对一个物种和一个民族和谐关系的认识,研究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及自然生态发展,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牦牛博物馆,2012年于拉萨的柳梧新区正式开建。预计将于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实现开馆试运行。牦牛博物馆其建筑面积8088平方米,加室外展陈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拟建成中l国乃至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牦牛巡边路     
在祖国版图的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这个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多摄氏度,也被称为“死亡之谷”。特别是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陆地巡逻时间最长的线路,它是全军惟一因地势险要不能乘车、骑马,只能靠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作为巡逻的惟一工具的边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