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在草原上奔驰,远山近岭迅速地转动了起来。我要赶到托卡去采访一个门巴,她的名字叫格桑。哦,格桑,多熟悉的名字呀!藏族人民最喜欢用这个名字取给人或取给花。我记得二十七年前曾在这里认识一个小姑娘,也是取名叫格桑。当时她是从虎口里逃出来的,现在还在吗?  相似文献   

2.
一、格桑 从江南水乡来到雪域高原当兵已是三个年头了,在军营里我众多的朋友中,格桑是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个。 “格桑”在藏语中为“幸福吉祥”之意,在藏族人名中使用频率较高。我要说的是格桑是门巴族人,来自西藏墨脱县。在距离拉萨150公里处中尼公路旁尼木某部军营里,格桑和我一直分在一个班,共  相似文献   

3.
昌都县城关镇齐齿街72号大院里,鲜花盛开,阳光明媚,66岁高龄的洛松曲珍老人正悠闲地在院子里晒太阳。老人尽管腿脚不太灵便,但精神矍铄,说话吐字清晰,思路顺畅。老人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到的西藏,只知道因为生活无着落,她的前辈从祖籍云南逃荒来到昌都镇定居下来。从奶奶那一辈开始,全家人成了昌都强巴林寺第三大活佛喜瓦拉的佃农,靠租来的3亩地经营蔬菜维持生计。小时候,她和两个小弟弟都跟着大人在菜地里忙碌。她记得,他们种出的菜一部分要交给寺庙,还有一部分要交给当地官府,自己辛辛苦苦种的菜常常所剩无几,家里的光景甚…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12岁那年搬到北京,住在周家的一座破四合院里,院内是灰方砖墁地,平平整整。已经接近正式演出年龄的赵燕侠,此时为练出成套的武功,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早和晚,天天在院子里练来练去。 盛夏,她顶着骄阳,穿上棉背心,外边穿靠,还用绳子扎紧,这叫“夏练三伏”。开始,刚穿上这“行头”,就是一身汗。可是越练汗越少,练到后来,连中伏天也能练上两三小时不出汗。严冬,外边下着鹅毛大雪,她也不肯罢休,这叫“冬练三九”。天气越冷,她在外边练得越起劲。开始,她到院子里,觉得身上发抖,手脚麻木,可练上两三个小时之后,她周身温暖,面…  相似文献   

5.
他和她     
作为接受再教育的下乡知识青年,年轻英俊的他,在那个又小又破的灯塔牧场,遇见了活泼能干的她,他们成了家。“再教育”完毕后,他带着她以及四个孩子搬到了县城,买了房子。房子不算太大,但十分精致,因为他在院子的各个角落种满牡丹、百合、薄公英,还有几种不知名的花,甚至在窗前还种了两棵樱桃树。房子里的摆设不是最好的、最贵的,却是最干净的,因为她每天都将这间小屋里的每一处擦拭一遍。  相似文献   

6.
绿墙     
童年突出的景象,是一弯绿色的墙,那是我对太婆家大院子的一道永恒的记忆。每天清晨,就看见太婆在院子里忙碌。她弯下那早已有些驼背的腰,给那些“小生命”浇水、施肥,将杂草拔掉。我则坐在那门槛上,静静地看着。当第一缕阳光洒到太婆的院子时,一切都沐浴在金色的晨光中,这幅美丽的画面就好像是神话中的伊甸园。可不知什么时候,太婆在院子里的西墙角“开辟”了一片泥地,她给那黄巴巴的地松土,又在上面撒一些种子,浇一些水, 过了些日子,那黄泥地里就冒出了绿芽,可爱极了。我问太婆那是什么,她笑咪咪地说:“那是扁豆,长出来是紫色的,等它长熟了,我用它做菜给你吃,好不好?”“好!”我拍手叫道。从那以后,  相似文献   

7.
喻尘 《华夏地理》2006,(4):48-63
"你们在看什么?找人吗?"72岁的刘老太太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当她得知我们是在看她家的房子、想了解唐山重建后房屋能有多大抗震能力时,她骄傲地把我们拉到院子里,"这都是震后盖的,三个院子几十间,我住习惯了,不想走."她的儿孙都搬到新买的楼房里,空出的房子租给了打工者.于是,在唐山市路南区解放路三义里一所不大的院落里,她成了当地人最后的守望者.刘老太太平静地讲述着那个凌晨她和丈夫携儿带女逃难的经历,赵丽蓉式的腔调使人不觉是在回味苦难,而是在欣赏戏剧,似乎她已对不同的听众把这个大地震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8.
两会期间,她把“安乐死申请”发到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博客里。“我希望能够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不能,我宁愿死去。”一只月白色的蝴蝶轻轻地飞过来,飞到她的手指旁,又飘到了下巴、额头、耳角,春天的阳光很刺眼,她眯起眼睛,眼珠跟着它转着。坐在轮椅上太久没有动,蝴蝶以为她也是院子里的桃树吗?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飞近了,也感觉不到它的翅膀  相似文献   

9.
有一只草花母鸡,抱出了三只小鸡。这草花鸡高兴极啦,每天晚上进笼子,它让自己的三个儿女钻进自己的翅膀下取暖,早上出来,领着它们在院子里,草坪上玩耍寻食,还常常教唱一支动听的歌:“咕咕咕,吱吱吱……”小鸡长呀长,慢慢能够跟在阿妈的身后自己找一点东西吃了,也慢慢懂得了阿妈的恩惠。它们就常常在一起商议如何报答阿妈。小母鸡说:“我要天天捉很多的肥蚂蚱,胖小虫给阿妈吃。”小公鸡高兴地说: “我要天天跟在阿妈身边唱歌,让阿妈能时时听到欢乐的歌声。”  相似文献   

10.
我时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孩子,带孩子到院子里,并让孩子坐在我的大腿上,然后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来说是最美的时刻。我给我的孩子保存了一本她4~9岁的日记。我想让她知道,我是多么地爱她。没有这些记录,我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些日记,孩子成长中的趣事,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1.
正西藏自治区两会结束后的一天,我见到了贡觉曲珍,一位肤色白晳,性格爽朗,面挂笑容的八零后面孔,让人毫无拘束感,敞开便谈,很是愉悦。作为珞巴族的人大代表,贡觉曲珍用"更自信""有收获""成就感",来形容她的履职感受。在我们畅谈间,她的电话不时响起,依然是工作。无论什么样的来电,谈笑间便作部署,  相似文献   

12.
吉祥的日子 两天后,我们又踏进俄珍卓玛的院子,这次,院子里停放了一辆天蓝色小奥拓,不过,没见它的主人。四朗局长又喊了半天,俄珍卓玛才慢慢踱出来,说,“今天我在闭关。不过,既然你们都来了,就请进来吧!”再次走进她小小的起居室,杨教授立刻惊叫起来,“啊呀呀,今天真是吉祥!太吉祥了!你们看,酥油灯花都开出了两个!”  相似文献   

13.
父爱的天空     
她从一懂事的时候起,就见父亲拄着双拐走路,那两根拐杖被父亲的胳膊磨得油亮。后来,她听母亲说,在她3岁那年,她的父亲在附近一家石场采石,不慎被一块飞石砸伤了腿,从此只能依靠双拐走路。父亲性情沉默,在他长满络腮胡的脸上,很少见到笑容。他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或胡同里,抽着闷烟。因为腿上的残疾,父亲从来没有抱过她。她也从来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扑到父亲  相似文献   

14.
粟健 《风景名胜》2013,(6):60-63
认识一朵云的老板娘是在一次同城活动中,当时她的院子还在装修,我只知道她以前在凤凰开过客栈,她有个宝贝女儿“一朵”。后来我离开了丽江,在微博上看到她的院子逐渐成型,有模有样,还经常看到她带着一朵在拉市海,在泰安在大理苍山到户外开展的活动,这次回到丽江,专程去她们家做客。  相似文献   

15.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2,(13):20-25
美国新泽西男子Cyrus Fakroddin饲养了3岁山羊“可可”作宠物。闲暇时常带着它在纽约曼哈顿逛街,看看新鲜。“可可”在两个月大的时候来到Fakroddin家中,从小就被当作人类对待。Fakroddin这样介绍到他的山羊伙伴:“她不喜欢她的同类。她也不喜欢农场,她只喜欢人类和花花都市。”  相似文献   

16.
我的祖母     
朱林益 《南京史志》2011,(19):30-31
她有着一头的银丝,一张经岁月风吹雨打而刻下风霜的脸看上去依然慈祥;笑起来眼角刀刻般的皱纹时常如风吹过的湖面,漾起层层涟漪;常常坐在家中院子里的无花果树下打盹,任脚下的小猫蹭来蹭去……这么一位安详朴实的老人就是我已95岁高龄的祖母———陶三英。  相似文献   

17.
正"我来自祖国的边境地区——扎日乡,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六个边境乡之一,紧挨着全国人民熟悉的玉麦乡。"初见八零后全国政协委员贡觉曲珍,肤色白皙,一身珞巴族传统服饰,头戴珊瑚绿松石头饰。贡觉曲珍性格爽朗,侃侃而谈,交谈中不时大笑,笑起来一双眼睛好似弯弯的月牙。"为什么我会带来一个关于'国旗法'的提案?"今年是贡觉曲珍第二次参加全国两会,相比去年,她感到更加从容,  相似文献   

18.
又凡 《丝绸之路》2012,(9):28-30
旧历三月的大理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杀手,以花的温柔谋杀你的眼睛,再用风的温柔谋杀你的灵魂。花的温柔是从第一瓣桃花的羞涩开始的,第二瓣明丽,第三瓣灿烂,第四瓣、第五瓣……数不清的桃花盛开,路边,院子里,山坡上.  相似文献   

19.
热点网罗     
正老人卖花为子治病众网友抢购不找零日前,有网友发帖称,一名老人在三里屯卖花为养子筹治疗费,他呼吁市民"多买几盆老人的花",引发众多网友转发和回应。老人叫郭和兴,他的养子去年在丰台医院因癫痫病做过手术,并需后续治疗。网友发帖后引起了广泛的回应,老人在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共卖了三车600盆花。郭和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字,只记得价钱,小盆4~5元,大盆10~20元。那天,老人的花  相似文献   

20.
索穷 《中国西藏》2004,(1):18-20
家住拉萨市翁堆兴喀路某大院的曲珍阿妈今年60岁了,老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多年来仍然保持着藏族传统的饮食习惯,每隔七八天她都要到大院门口的糌粑店里买上几斤优质的“古荣糌粑”拿回家享用。她说:“我年纪大了,不爱吃别的,就好这个!现在买糌粑可比过去方便多了。”目前拉萨城区约有20多家糌粑食品专卖店,经营青稞、豌豆等多种原料加工的糌粑食品,年销售量在120万斤左右,基本能满足拉萨市场的需求。在这20多家店面中,除拉萨市城关区粮食局门市部和白朗县嘎东糌粑专卖店等少数几家店铺,其余85%以上的店面是由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农民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