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两句清代流行的民谚,形象地描述了明清两代中国南部自东徂西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这次移民,是改变我国人口地理格局的大事件,需要给以详细、具体的论证。前不久出版的张国雄所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是由中心区不断向外扩展的。明末天启年间 ,本地区蚕丝业出现第一次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扩展 ,清代晚期 ,其蚕丝业的扩展又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本区域明清两代蚕丝业的分布状况 ,展现了这一扩展变迁的轨迹。同时从自然条件、经营蚕丝业的经济收益、蚕丝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其分布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评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吴宏岐历史人口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而关于移民的历史地理问题又是历史人口地理研究范畴中一项极其复杂且不可或缺研究内容。近几年来,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在历史移民地理方面已有好几部专著...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地区经济史或称中观史学的研究近年来势头猛健,两湖地区作为地处内陆的重要省分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明清两代是湖广崛起的重要时期,纳移民、开垸田、输米粮,以“湖广熟、天下足”而引起朝野的瞩目。近十年来以一批中...  相似文献   

5.
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十余年来,武汉大学杨果教授致力于汉江平原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最近,她与陈曦博士合著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汉江平原》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此书是国内区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的又一力著。该书不仅把汉江平原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对环境变迁史研究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孙冬虎乡村聚落的兴衰,是传统农业阶段区域开发和环境变迁的主要标志之一。地处海河平原北部的文安洼地区,其聚落的形成、发展,深受区域水文环境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影响,在明清以来的晚近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洼地位于大清河南岸与子牙...  相似文献   

7.
《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天良位于湖南、湖北两省毗连部的两湖平原(即江汉——洞庭平原),面积有六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明清以来一直为经济富庶之区,俗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关于这一平原的历史开发,学术界注意得并不够,尚无人作过系统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内区际间的人口大迁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口地理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流传至今的民谚“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生动地揭示了两湖地区在这场移民运动中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统宗族社会典型的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宗族已演变成徽州基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透过宗族的变迁即可管窥这一长时段徽州基层社会的变化。家谱档案作为家族发展的直接记录,是探究宗族变迁的基本文献,对其进行实证性研究,可以弥补相关定性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清时期广西经济开发与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汉族移民迁入广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阶段,汉族移民的足迹从广西东部逐渐深入到西部,从平地、丘陵的耕作发展到对山地的垦殖,在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经济开发的同时,也导致了近600年来广西生态环境的大变迁。这一时期,不管是在开发较早的桂北、桂东和桂中,还是在开发较晚的桂西和桂南,森林植被的变迁都十分巨大,对广西的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滹沱河是海河子牙河系最主要的支流。明清时期,滹沱河平原段善淤、善决、善徙,被称为“决不可以人力治者”。本文通过对明清相关史料的收集、分析、整理,首次对明以来滹沱河的变迁改道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恢复,进而发现滹沱河在不同历史时段,其流经方向、河道稳定性、主要河患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不同的特点。据此,文章将滹沱河变迁分成四个阶段———①明初(1368年)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②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③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④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今———并对其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明清时期滹沱河变迁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两宋是两湖平原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 ,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湖平原成为经济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人文地理面貌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互为因果。两宋时期 ,两湖平原 ,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表现在新的县级政区在湖区和丘陵地带出现 ,人口密度上升 ,分布日渐广泛 ;人工堤防以长江干堤为中心 ,在长江南北两岸有所增长 ,其他河湖岸边也较多地兴建堤防 ,从而为沿江沿湖低洼地带农田的垦辟创造了条件 ;江陵、鄂州等大型城镇日渐成长 ,进而构成区域性市镇网络的中心 ;乡村小集市较为普遍 ,即使在水网纵横的河湖…  相似文献   

13.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位于正定古城内开元寺的南侧,是一处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市遗址。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展开考古勘察工作,发现了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城墙系统和唐宋至明清时期居民生活系统三个遗存系统,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这一发现为研究正定古城布局和功能变迁,探讨唐宋以来华北平原城市历史和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4.
平遥古城,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县城,一座立体的历史画卷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会太原100公里。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县城。这座城市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字、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县城体系的典型代表。古城连同县治境内所保存的公元10世纪以来众多的古建筑和丰富的文物珍品,都是历史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平遥还是自公元16世纪以来的中国北方商埠重镇,到19世纪中期达到极盛,一度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控制中心。 平遥古城对研究中国城市建筑、城市变迁、…  相似文献   

15.
王昊 《收藏家》2008,(10):19-24
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制从商周时代开始历经无数朝代的变迁直到明清时期,每个朝代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无疑是明清时期的硬木家具,它们代表中国古代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为了现今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位于北京市万寿寺内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值其馆庆20周年之际举办了“藏珍览物华——明清家具展”,当我们徜徉于这些明清家具精品之间,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古代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组织变迁述论陈向阳洋务运动不仅引起了晚清技术的变革和工业的产生,也导致了晚清社会的变迁。社会组织的变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揭示这一时期社会组织变迁的情形及其意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一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组织的变迁是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渔业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河湖水系形态及其演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揭示了部分湖泊水体逐渐淤塞湮废的过程,并初步探讨了导致其迅速淤浅湮塞的原因;本还从该地区的渔税征收机构河泊所的设置分布及裁革情况,渔课的数量、比重及变化等分析和探讨了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的渔业经济状况夏其变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通州是大运河北端的漕运枢纽,漕运物资悉经通州码头转运至北京。由于通州一带土质松软,水道迁徙频繁,对漕运码头影响巨大。在自然水道自身变化和人力整治的叠加作用下,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屡有变迁,位于通州附近的运河码头分布和功能也随着水系格局改变而迁移和调整。本文从分析明清时期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变迁入手,梳理通州码头兴衰起伏和迁移分布过程,以阐述河道变迁与通州漕运码头之间的依存关系。通州码头变迁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任放 《安徽史学》2014,(2):19-31
经济地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其变迁。就两湖地区而言,近代时期的市场体系与传统时代已有重大变异,不过这种变异的基础部分地根植于传统。以省区为视域,汉口进入近代之后继续保持其湖北商业中心之地位,而且更形扩展,拉大了中心地与腹地之经济差距。对比之下,湖南的情形与之不同:原有的商业中心发生位移,省区内部的经济差异性有所减小,若干重要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趋于均衡。无论通商口岸及其腹地之变迁,抑或对外贸易和长距离贩运贸易,近代两湖市场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相似文献   

20.
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代是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市场机制、科举制度和人口流动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整个社会在变迁中却不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不能不说与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的创造与完善密切相关。一、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的宏观模式随着朱明王朝的建立,朱元漳便大刀阔斧地推行里甲老人制度。他觉察到“奈何所任之官,一时贤否难知,儒非真儒,吏皆猾吏,往往贪赃坏法,倒持仁义,殃害良善,致令民间词讼皆赴京来,如是连年不已”①。洪武二十三年(互39O)便倡设老人制度,其着眼点在“若欲尽除民间祸患,无若乡里年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