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文梳理和分析了孟加拉海外劳工移民的发展变迁与特点、孟加拉移民汇款及其对家庭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孟加拉海外劳工移民政策与管理机构的变迁,并对孟加拉海外劳工移民政策进行了展望。孟加拉国是全球劳动力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出国务工寻找新的劳动机会并带回巨额汇款,成为推动孟加拉经济发展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鉴于移民汇款的重要性,近些年,孟加拉政府积极调整海外劳工政策,加大对海外劳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制定移民汇款的激励措施,鼓励孟加拉海外劳工通过合法渠道汇款以增加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2.
劳工史是重要的史学分支,但我们过去的研究仅限于国际工人运动史,对劳工史其他内容的关注很不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丰富劳工史研究的内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发表几位学者的笔谈,以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有机会去加拿大访学,近距离观察工会活动,感觉今天的工会与我印象中的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来自近半个多世纪工人社会地位和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教材中讲得比较少;另一方面是以前我们对工会历史的理解本身也有片面之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过去漏掉或忽视了什么?近几十年来的一些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4.
14世纪的英国劳工立法是英国政府为了应对黑死病的不良后果而颁布的立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将从国外、国内两方面概述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高艳芳 《黑龙江史志》2013,(17):251-252
上世纪70年代,海湾国家石油产业迅速发展,面对巨额石油美元的涌入,海湾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但这些国家本土劳动力严重匮乏以及自身人才结构失衡迫使政府大量输入外籍劳工,致使出现外籍劳工比例过高的状况。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外籍劳工的确为海湾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文化、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龙平 《史学集刊》2023,(5):131-14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为保护劳工权益而生,最初将工作重心放在欧洲,对其他区域关注不足。在亚洲代表的倡议下,召开亚洲劳工大会、解决亚洲劳工特殊问题被提上国际劳工组织的议程。日本和印度较早地主导了亚洲劳工大会的相关议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方面积极参与其中,但因各国政府态度不一和中日关系紧张,相关议程进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亚洲秩序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开始谋求主导亚洲劳工会议,为此与印度之间曾发生短暂的举办权之争。作为妥协的结果,1947年印度顺利举办亚洲劳工预备会议,而拟于中国召开的正式会议却因国共内战而流产。亚洲劳工大会的具体筹备过程体现了亚洲劳工大会与劳工权益、亚洲秩序和国共政争的复杂关系,被赋予了超越劳工议题之外的意涵,显示了劳工权益保护背后所牵涉的国际秩序与国内政治角力。  相似文献   

7.
李志鹏  白凯  王晓娜 《人文地理》2021,36(3):175-184
地方融入是地方理论的延展和应用领域,其本土化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待推进.本文以拉萨八廓街的旅游劳工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结合四层一体分析框架,探索该群体的地方融入现状和过程.研究表明:①拉萨八廓街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过程可划分为自评、动机、实践和依恋4个阶段;②拉萨的社会氛围体现在对外的高度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一战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针对战时劳工住房问题实施了两项短时期、小规模的住房建设计划。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战后期的劳工住房矛盾,迈出了联邦干预住房市场、建设公共住房的第一步,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政策特征,应该视为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起点。但受战时应急计划性质的局限,该计划既无法彻底解决近百年积累下来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也未能使政府在一战时期就认识到针对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公共住房政策长期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10.
沙爱霞 《人文地理》2009,24(3):107-110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镇作为全国生态移民的典型地区,毗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地处银川西线黄金旅游长廊腹地,是贺兰山东麓旅游带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中心。在移民区后续发展中,旅游劳工的转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旅游劳工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镇北堡镇旅游劳工转移的政策、经济、劳动力转移成本、城镇"拉力"四大因素,指出了旅游劳工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区位、职业、空间尺度三个方面探索了镇北堡镇旅游劳工转移方向,提出了促进该区域旅游劳工合理转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蕙  唐雪琼 《人文地理》2013,28(1):26-31
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本文依循女性主义地理学中对身体、工作、空间和国家/民族等主要议题的探讨,梳理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本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需要大量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建立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分析框架很显然不能很好地解释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劳工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背景下,基于全球生产网络、关系嵌入、空间修复等核心概念,研究分别从劳工能动性的空间尺度、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劳工要素、劳工管控对跨国公司的地方嵌入、区域劳工景观的空间修复等视角出发,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如何识别劳工供需因素对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影响机制,如何剖析特殊劳工管控体制下劳工空间实践与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刻画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对区域劳工经济地理景观的影响,如何总结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萃  赵伟 《人文地理》2011,26(4):23
产业区域集聚是近年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总揽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这一论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近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是迄今为止研究产业集聚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它在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特征的理论框架下,引入了外部经济、要素流动、以及路径依赖等因素,来研究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问题。实证层面,本文将近年涌现出的产业区域集聚经验检验归纳概括为五个实证命题,并分别展开回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消费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消费空间的大规模出现,消费主义景观成为新文化地理学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空间的象征意义、消费空间公正、消费空间性别政治和消费空间生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论文从文化解析入手,剖析了消费空间的符号与象征意义、空间权力与空间公正的互构关系,消费主义语境下性别权力的空间诉求、消费空间生产等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消费空间的研究趋势:更加强调消费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消费景观的塑造与蕴含的意识形态关系,重视探讨与消费空间相对应的现代人本性场所与亚文化体系的构建,以及“时空压缩”下消费空间生产机制与地方性建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向岚麟  吕斌 《人文地理》2010,25(6):7-13
论文梳理近三十年英美新文化地理学有关文化景观的研究脉络,介绍文化、意义和表征等基本概念。按哲学基础将其分为社会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景观面纱、生产研究,语言学影响下的景观文本研究,知识建构论的景观作为梭子,女性主义影响下的景观作为凝视,以及景观想象与身份问题研究。多元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刘霄泉 《人文地理》2010,25(1):7-11
瑞典作为北欧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学术发展提供了特有的基础,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为少数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瑞典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福利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对瑞典福利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研究体系,并在部分领域成为先导者。本文将通过回顾瑞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瑞典人文地理学的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区域规划研究与应用,历史地理与景观研究,时间地理学。  相似文献   

19.
刘凯  秦耀辰  毋河海  李全 《人文地理》2007,22(3):18-21,124
本文主要从哲学层面上,本体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上探讨了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问题:①地理学发展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研究要自觉接受哲学的指导作用,吸收哲学研究中积极成果,打破传统观念、思维框架的禁锢;②地理学研究的本体论承诺,地理学研究对象在本体论前提上具有异质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以及所具备的其他特征,所以地理学研究应该从多个视角分析和观察问题,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③后现代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和启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反思、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地理学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涵  孙九霞 《人文地理》2022,37(5):24-31
随着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地理学绕不开的研究话题。消费活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方式将地方与我者、他者联系起来。消费实践如何与在地化的商品实现连接与互动,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子学科消费地理学需要回答的问题。消费地理学是通过消费与其他空间相联系的内在逻辑来解释地方中蕴含的复杂含义。本文回顾了消费地理学的源起与研究脉络,借助消费地理学关于消费空间性、主体性、社会性的分析框架回顾了西方消费地理学的研究概况,并梳理了我国消费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从地理学视角解读消费研究热点话题的新思路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