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存的徽州书类多量繁,难以确计。它的地域分布至今也是难以知悉,配方即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地置产薄的分析以管窥其貌。明清徽州书的地籍分布分布有其鲜明特点,主要集中在歙西休东,休西黟东、休南,休中及祁门县西南等五地。而这五地又正位于新安江及其支流横江和率水,昌河上游宁河和历史流域。  相似文献   

2.
王振山 《民俗研究》2002,(4):182-183
前些年,我下乡到安丘市庵上镇孟家旺村,在村文书马明昌家中,看到一本泛黑黄的毛边纸小册子。这个小册子共四十六面,宽十一二厘米,高十七八厘米的样子,因为时间长而且是常用,周边磨损严重。  相似文献   

3.
汪庆元 《安徽史学》2006,33(1):44-48
徽州家族文献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修谱以家族文献为依据.家族文献从多方面反映了宗族文化的内涵.南宋以降,精英学者关注宗族文化,把确立始迁祖作为宗族文化构建的基点;保护祖墓与生态伦理观念相关联;聚族而居的村落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在徽州,不仅家族精英的文献得以传世,即普通族人的著述亦被录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普及与深入.  相似文献   

4.
康熙年间徽州府休宁县新编弓口鱼鳞图册,以现业主“的名”登记土地产权,跟踪地权变动,在人口流动和地权频繁转移中使鱼鳞图册名实相符。房屋基地、路、坟等非生产用地分割零碎、地权分散,而图册登记非常详细。在土地登记中,都图管理者在册改错、验明契税、局部丈量、厘清产权,对地籍实行动态管理。休宁县康熙鱼鳞图册一直延用至民国,反映出农村的地权关系处于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5.
张舒  张正明 《沧桑》2009,(5):255-255
王守恩的《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是笔者近年来所见山西民间信仰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对清代、民国太谷县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做了具有开拓性的初步探讨,不仅吸收了国内外学术界民间信仰研究的相关成果,而且有不少新的发现和见解。该书扩展了我们对山西社会史的认识,并为当今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可以说是山西民间信仰研究中一部多有创新的力作和一项很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妇女史与性别史的研究成为社会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前,阿风先生推出其大作《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以明清契约文书、诉讼档案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观后令人耳目一新,颇感其  相似文献   

7.
8.
王洪兵  张思 《史学月刊》2004,1(8):95-102
美国学者黄宗智在考察清代基层社会的法律秩序时提出了“第三领域”的概念,试图以此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观念。不过,黄宗智在立论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的差异性,陷入了国家/社会二元论的窠臼。围绕清代基层社会法秩序这一共同话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对话,中、美、日三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力图勾画出清代基层社会的法秩序,这些论争及其提出的问题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瑞 《安徽史学》2005,(5):88-98
明清时期徽州府属各县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发展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商业势力及经济实力的相对滞后,绩溪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徽州府较次的位置.清道光年间,随着商业实力的相对增强以及休宁县成功事例的示范效应,绩溪县地方官府、社会精英、宗族、文会以及宗族成员开始日益重视并致力于振兴科考的努力,各行为主体相互之间围绕着筹集乡试盘费资金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等主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绩溪县地方官府、社会精英、宗族、典商等围绕科举这一主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是清代道光年间徽州地域社会内振兴科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关爱和 《史学月刊》2003,(12):22-26
清人主中原后,针对激烈的反清情绪,对士人采取严密的钳束政策,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因其《南山集》的锋芒而致大狱,与戴氏有文字交的方苞也因作序而罹罪,虽幸免于死,但精神受到重创,为文风格遂变得迂回盘折。此案前后文风的转变,体现了清初士人由狂悖不驯到敛性皈依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姚旸 《收藏家》2010,(7):58-60
近年来,徽州文献的搜集利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相关的文书史料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文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众多具体、生动的原始资料,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认识。天津博物馆现藏有清代道光时期徽州邵氏嫁女所录收支帐册一部。  相似文献   

12.
胡中生 《安徽史学》2016,(4):120-126
从民间文献中可以窥探清代徽州地区女性葬礼过程。葬礼中普遍存在着宗教信仰和堪舆风水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葬礼中礼俗交融极深,违礼越制成为一种常态性现象,礼法不断被突破而向俗尚靠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观风整俗使是清世宗为整饬地方风俗而特设的一个官职.雍正四年始设于浙江,七年又分别置于福建、湖南、广东;八年省浙江,至十一年底裁撤净尽.其设置特点为:因事权授、设置范围小、存在时间短、任职人数少、职权大小不一,以临时差遣为实质并兼具地方官特征.其所具有的处理地方事务的职权造成了与地方大员权利上的冲突和彼此之间的矛盾,是其设置效果不佳并最终被裁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清徽州会社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发达,形态更显完整,运作也更加规范。鉴于这些与众不同之处,本文特意针对明清微州会社兴盛的表现及原因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宗韵 《安徽史学》2006,(3):62-65
明清时期,受徽州商业经济的影响和家庭中从商父兄的引导,徽商子弟克绍箕裘者众.因而,商业教育成为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将子弟缔造成激烈商战中应付裕如的商人,明清徽商着重从知识、素质、技能三方面对后继从业者展开全面的职业培训,以期为其很快适应市场和占有市场提供保证.本文对这一现象加以总结和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经商家传,并为现代商业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代我国北方地区村镇关系初探——以晋南方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梅 《中国地方志》2007,(10):38-46
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村镇关系体现在方志的记载思想中:镇隶属于乡里,却又处处显示出其优越性来。从镇的历史演变分析,镇来源于前代的军事关镇,或在普通的村庄堡寨基础上自发形成,即使存在部分由官方扶植而形成的镇也始终以村落固有的形式发展延续。然而,镇在人口和规模上却远远超过了普通村落,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奠定了镇在乡村的中央性地位。简言之,镇虽囿于乡村的范畴,却实际为乡村聚落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17.
清代陕西南部地区接受了大量的川楚移民 ,这一人口迁移浪潮对当地的社会风俗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清代中叶以后陕南地区社会风俗的特征之后 ,认为尽管川楚移民的进入对陕南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移民风俗的地理优选 ,进行了文化整合 ,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川楚地区 ,又不与北部关中地区一致的 ,陕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 ,民间风俗的嬗变不仅使陕南的自然、经济景观更趋同于同处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川楚地区 ,而且使陕南民众心理上更加认同江南地区 ,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晚清常关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美琴 《清史研究》2002,2(4):104-111
清代的税关 ,史称为榷关或“关榷”① ,其税收即为关税或“榷税”② 。而这些税收因为其来源不同 ,又可分为内地关税和国境关税 ③ 两种。清代的国境关税是指以贸易行为为目的而进出中国国境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海关税 ;内地关税是指以贸易行为为目的而进出国内各关卡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关税。近代海关出现之前 ,榷关税收业务包括海关税与常关税两部分④ ;近代海关建立以后 ,榷关出现分化 ,原来的海关税业务被近代海关接管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近代的海关制度 ;原来的常关税业务及其管理制度仍然保持…  相似文献   

19.
刘猛  陈琪 《安徽史学》2015,(1):119-125
户口循环册是清代保甲制度中的一种册籍。它与保甲册、保甲门牌等均为清代户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口循环册随时修改,动态管理,有单独的特殊人群登记。透过现存的户口循环册,可以看出清末徽州人从事行业广布,社会流动频繁。以商为业的户口数量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的单独数量,从商人员依然众多,20岁以下经商者颇有人在。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科举和学术事业的辉煌.徽商家庭出身的金榜,既是乾隆壬辰科的状元,也是“皖派”学术的中坚人物.通过对金榜家世生平、学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的梳理与展示,借以领略以金榜家族为代表的徽州人“贾而好儒”、“贾儒相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